個人資料
正文

Google 的走與留與華人改毛病

(2010-01-25 05:52:17) 下一個


相信大多數人真心希望 Google 能留下來 ----- 為百姓提供選擇的可能判斷的可能。但留下來的理由百姓希望是中國政府聽到了民間的聲音而不是屈從來自華盛頓的壓力。希拉裏要求中國調查、糾錯的種種言論並沒有為美國人想要確立的世界規則增添新的注釋,反倒是讓國人體味出西方精英的某種傲慢。中國老百姓對美國人的理解是從美國人做的那些事而來的:不僅在我家要遵從“我們的規則”,即使在你家在全世界都要遵從“我們的規則”。遺憾的是思想領域裏的東西遠沒有生活習慣那麽簡單 ------ 說改就改。任何一種異域文化想要在中國根植民心而不是僅僅在嘴上吆喝實在是太難的一件事。

在國外的日常生活中遵從“我們的規則”是好事。華人無論第幾代,入鄉隨俗,來了是改了一些毛病的。畢竟生活習慣是有一些文明的普世標準的,畢竟以現代文明的尺度衡量我們是落後了 ----- 也許標準的製定者恰好是西人,那也無耐:一是您進了別人家,二是有些東西改了有益自己。

有網友總結的好,從“每天換內衣”到“幫陌生人開門”,華人的“改”涉及衣食住行,是大麵積的“改”,長進顯而易見。在肯定“改”的同時,網友也小心翼翼地批評了華人之吝,華人之少愛,華人在公共領域既缺少平權思想亦缺少對弱者的關懷,認為這些“沒改”。以二傻之見,能改的東西都會改,隻是時間問題;也希望改的人越多越好,陋習越少越好。但沒改的也實在是因為很難改。那是因為倘若一個人心有定見而你試圖去硬“改”幾乎不可能,對以聰敏著稱的人尤為不可能。小費付多少固然有關 Waiter 之生計,但更與我的 Mortgage 相關;能把樓上租出去自己住地下室的朋友自有對人生的高明看法;吃穿不講究與虛榮張揚同是祖輩留下的傳統或者生來如此。文化傳承下來的習慣,有些並不好改。

原有的不改也罷了,令人喪失警覺的是不少人出國後往“壞”裏改。以“吃穿不講究”而言,到了國外更加“不講究”乃至很“不講究”的人顯然不在少數。再譬如不管有錢沒錢,錢多錢少,猜不出還有多少人能有雅興去讀書看報了。原有的各式各樣的業餘愛好又有多少人借著各式各樣的理由放棄了。有同學涉獵很廣,在國內很活躍。這哥兒們告訴我“來美 20 多年了,從沒正經買過一本書”。還說報紙的來源也就是“超市門口那堆免費的”。問“為什麽?”答說“沒意思”。由此我們曾展開激烈而有趣的爭論,結論是,大家認同不是書“沒意思”,是內心“沒意思”,跟財富多寡工作好壞關係不大。認為拋開節儉傳統,這種“沒意思”,反映的是一種不自覺、不自知的莫名的緊張、焦慮,是殘存於染色體中的某些文化基因無法自解。也還認為,所謂自私並不表示更“自愛”。在他者“陽光滿身”,生活似“如歌的行板”這些樂觀情景的觀照下,自私顯見的恰是一種典型的“文雅做派”味道的自暴自棄。事實上有著如此糾結、掙紮的華人當不在少數,“混吃等死”有時候不僅僅代表玩笑;對今天不做踏實把握,對明天予以充分想象的民族文化特質,在某些海外華人身上正以微妙甚至是誇張地形式體現著。

嚴格地說,在純粹的私人領域中你的所想、所做是不容指責的。但有些東西看似很“個人”其實很“公共”。網友列舉了吃穿寒磣、不顧鄰裏等諸多表現,認為這有礙觀瞻,也“影響華人在主流社會的形象。”當然同意這種看法,並姑且把這類行為視為“被動性”的公共破壞。但更為有害、更應“痛改”的恐怕並不是這些很表麵的東西。有朋友認為是“勢利”、“是非”這類“主動性”的進攻型的公共破壞最是傷人。也許是的。你本以為出國了,人在它鄉,素昧平生,人際交往能變得單純些。但事實遠非如此,普遍感受是“除非你隻和老外打交道,否則熱鬧的背後必有熱鬧的代價”。有著亢奮熱情的人,“關心”他人遠比關心自己興味盎然。見麵窮打聽,認識三分鍾即想知道你三十年的經曆,又豈止是對收入住房老公學曆有興趣,或者你的一切都在我的興趣之內也未可知。比起對吃穿的關注,種種貌似熱絡的“刺探”,由刺探而來的傷害在華人中暢行無阻,我們反倒認為是十分自然的。

當代批判大師哈貝馬斯對此曾辛辣譏諷。一次某學者不慎多問了幾句有關他生平方麵的內容,老哈當即表示遺憾並拒絕回答,尖刻地批評這是一種“典型的中國式提問。”其實又何止是大師們對介入私人領域對“中國式提問”保持警覺表示厭惡,維護私密既是現代(西方?)社會人際交往的常識也是一道紅線,越過常識越過紅線是令任何人都該臉紅的事情。這本該是出國後最值得改、值得學的,我們不學,相反,我們對私密的“熱情”未見稍減,依然樂此不疲,習以為常。也許老哈這些人太過尖刻也許我們真缺少常識,您大可自斷。

至於說到“勢利”說到所謂“人權”,請聽民國著名報人、政論家王芸生 70 年前怎麽說:“中國向來臣妾並論,官僚的作風就是姨太太的作風。對其主人,揣摩逢迎,諂媚希寵;對其同僚,排擠傾軋,爭風吃醋;對其屬下,作威作福,無所不用其極。”又說這段“官僚論”,是“支配了中國曆史上大部分的人事關係。” 老報人的話聽來如何?有點啟發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3)
評論
ShaneM 回複 悄悄話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如果不能看出美國人的勢利眼,就往往不明白美國人一貫政治正確的pussy價值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