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秋喜》之敗與其它

(2009-11-10 22:50:36) 下一個

《秋喜》沒走撲朔迷離,懸念連連的諜劇套路,平鋪直敘地講了一段遙遠的嶺南故事。片中的風雨騎樓,百葉花窗,橫水渡、海珠橋,濃鬱的嶺南音樂,淡淡泛黃的攝影調子,對60年前的廣州風情有了欲說還休的鋪陳。這種濃鬱獨特的嶺南風情,明晰確切的時代背景,既是創作者希望強調的東西當然也就對劇中角色形成約束。

看起來似乎一切都還好。隻是覺得沒坊間傳的那麽好。
如說有敗,敗在主角的選擇。因為無論你怎麽偏愛怎麽寬容,恐怕你都繞不過郭曉東終究演不象“廣州仔”這個事實。原想晏科長既有嶺南的浸淫也就該有嶺南的味道,但甭管您怎麽看,我還就真沒從晏科長那兒品出些舊中國廣州才俊的氣韻來。相對於《大校的女兒》中從農村入伍的連長薑士安,《新結婚時代》中同樣是從農村考進北京的大學生何建國,《秋喜》中的晏海清與演員郭曉東之間少了些藝術聯想少了些人物與演員之間必有的對應關係。這裏,讓他與演對手戲的孫淳做一個比較也許耐人尋味。從《人間正道是蒼桑》中的共產黨人瞿恩,孫淳倏然轉身成為《秋喜》中的軍統特務夏惠民,這其中你覺不出突凸,覺不出有什麽別扭,這可能就是人說的“藝同路不同”吧。

郭曉東曾經的戲很出彩,據說粉絲不少。從他成功之處分析,他必是贏在樸實無華贏在內斂淡泊上。由此,他的創作實在是應該更多地圍繞“本色”而不是回避“本色”。有評論說“郭曉東在《秋喜》中的表演使他的藝術才華有了更完美的實現”雲雲,這其實是對演員的評論而並非是在對影片進行評論。“演什麽象什麽”是大白話但它是硬道理。郭曉東演技不錯但演錯了地方,還真是是為難了他。演員的創作脫開劇情對人物的要求是大忌,因為這必然形成演員與角色的錯位也就模糊了對“那一個”的還原。沒了“那一個”,又何來人們想要的“真實”?製作者對商業的想象顯然希望由於郭曉東的出場變得更加刺激,對前者可能真是“刺激”了,對郭曉東是什麽還真難說,畢竟凡事看遠些的好。

《風聲》好,幾乎有好萊塢大片的所有元素。但原本是感天動地的英雄故事卻讓人難以愴然淚下。創作者希望以冷峻的描述突破傳統筆法,然而太過冷峻也就難免晦澀,故事缺少充分展開就象一幅畫留白太多,美則美,惑矣(別提剪輯的事了,片子一剪完該什麽是什麽)。有人說《風聲》有《色戒》的調子,可說起《色戒》,想你記住了王佳芝甚至記住了漢奸老易,說起《朗讀者》你一定想到漢娜迷茫的神情米歇爾憂鬱的眼晴。《風聲》呢?有哪一個人物會讓你覺得是那麽飽滿那麽令人咀嚼呢?

人文大片要的不僅是人物造型,它要的是淋漓盡致的情感描述。細節,每個細節都指向什麽都暗喻著什麽,每個鏡頭都那麽珍貴都會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思想難以粘貼,心靈的震撼僅僅有壯懷激烈的直白是遠遠不夠遠難實現的。它要有對人物內心的深度開掘要有一種頑強的難以遏製的人文精神的表達。

在一個震撼心靈的故事麵前,往往“故事”常被忽略,觀者早已被引入了他們豐富的內心,這既是一部大片常常所表現的東西更是我們的閱讀經驗。而《風聲》似乎恰恰少了這種掠人入心的牽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