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層“主觀的聽法”
采用這種聽法時,人聽到的內容是自我生活經曆在腦中引起的聯想,回答完全反映的是自我經曆,沒有與言者的本意產生關聯,常常使言者感到話不投機,得不到理解,結果是中斷談話,甚至引起爭議。
我們經常會聽到孩子,尤其是高中生抱怨“我爸媽從來聽不見我說什麽”,甚至把“從來聽不見我說什麽”升級為“我爸媽從來不關心我”;留學生中常有“不是因為要錢,跟他們沒什麽可說的”。這些現象常常是“主觀的聽法”的結果。
舉例說明1:
{背景:孩子剛到美國,不習慣學校食堂的飯,想和媽媽在網上訴苦。}
孩子:“媽,學校的飯我真咽不下去。”
媽媽:“我去法國旅遊的時候,凡是沒吃過的,好不好吃我都嚐嚐。”
孩子:“就你厲害,行啦吧。”
【解析】媽媽的回答的是自己很得意的國外經曆,沒有聽到孩子的苦衷;引起孩子反感,交流中斷。
舉例說明 2:
{背景:班上分小組做項目,孩子所在的小組各顯身手,得了A加,小組成員都認為孩子是數學天才,孩子 很高興。}
孩子:“媽,你知道我們小組是怎麽贏的嗎?講演全讓老美做,難題全讓老中解。”
媽媽:“這不明明是種族歧視嗎!把出頭露臉的事分給老美。”
孩子:“你根本不了解情況,別亂發言。”
媽媽:“我不了解情況?你多傻我還不知道!”
【解析】媽媽的回答的是自己的假定,沒聽到孩子的自豪。
第二層“客觀的聽法”
采用這種聽法時,完全集中在言者上,不帶有任何主觀的反映。言者感到被聽者全身心的關注,很多時候,這便是言者想要得到的全部,並不是想要被指教或建議。
而當言者真的是在尋求理解的安慰的話,這個層次的聽法觸及不到問題的實質。
我們有時會碰到那些自豪的家長:“我兒子什麽都和我說”;會聽到孩子說:“我想先跟我媽商量商量”,這些現象通常是運用客觀聽法的結果。
舉例說明1:
{背景:孩子剛到美國,不習慣學校食堂的飯,想和媽媽在網上訴苦。}
孩子:“媽,學校的飯我真咽不下去。”
媽媽:“是不是因為西餐不習慣?你準備怎麽辦?”
孩子:“學校有微波爐,我想把剩的晚飯帶去熱熱。”
媽媽:“不錯!你自己能解決,我也就放心了”
【解析】媽媽的回答是進一步確認自己聽明白了,並采用啟發式提問,提高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對自己處理方式感到有自信。
舉例說明 2:
{背景:班上分小組做項目,孩子所在的小組各顯身手,得了A加,小組成員都認為孩子是數學天才,孩子 很高興。}
孩子:“媽,你知道我們小組是怎麽贏得嗎?講演全讓老美做,難題全讓老中解。”
媽媽:“聽上去你們做了成員分工,而且結果很好。你對這種分工是怎麽想的?”
孩子:“我太喜歡了。誰哪方麵有能力,就自我推薦,而後全體表決。沒人在乎誰是頭誰是兵,目標就是小組贏。小組的成績,就是每個人的成績。”
媽媽:“看來你很快適應了新的做法,媽太為你高興了!”
【解析】媽媽的回答是進一步確認自己聽明白了,對自己不確定的部分,采用開放式提問,以避免主觀偏見或假定;孩子願意繼續和媽媽分享。
待續 。。。
問題/反饋請寄:info@XYMLC.com
進一步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