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來閱讀本來就不是重要的,不必費勁思考它,隨便讀讀就可以了。
二來生命自有其調理,自有其長進,也不必如此費心想東想西,想了也沒大用。想太多了,反而阻三礙四。
如果有人說他有一種最恰當的辦法,都隻是唬人的。尤其是讀一本就要懂一本,甚至讀一句要懂一句的方法,那真是害人不淺呀。
閱讀,隻有兩個重點:一來有能力讀,二來多讀。
小孩的閱讀,就讓他隨意看看去吧!最重要的是多讀經,以培養大能力,讀經不多,智慧不發,看了再多的書也無大用。
一、成就學問人品的教學輕重順序是:讀經第一,課外閱讀第二,學校功課第三。這也是分配學習時間的順序。當然最好是全天候讀經,若暫時不能全天候,則盡量。盡量多背些經典,以備終身受用,行有餘力,盡量多看些課外書,增長見聞。背了經,讀了書,就感覺學校功課內涵是不足的,做起來也是簡易的,根本是可做可不做的,做多了,也沒什麽用,白費生命而已。
二、除經典之外,其它文章是沒必要費神去背的。若其中有若幹佳句美辭,一個有讀書功力的人,自然會披沙揀金地自然背起來。
三、寫作本來是不能學的,隻要多讀書了,自能作文。又,如果要學作文,要不要從模仿入手?一個人讀書多了,積理既富,所謂誠於中形於外,直抒胸臆,自成佳作。而且既然滿腹學問,下筆時,已在模仿了,但他的模仿是如蜂采百花而釀蜜,李商隱形容韓愈平淮西碑是:點竄堯典舜典字,塗改清廟生民詩,這才是好樣的模仿。書讀得太少,刻意描頭劃腳,所謂劃虎不成反類犬也。
四、以上所說,是按真正的教育原理而說,是按照培養人才的正當途徑而說。若處於當前的教育氛圍之下(當前的學校教育,並沒有培養人才的意思),一個學生應當學作些並無什麽用的日常白話文的技術,要學會作那種文章,隻須一法,即:鼓勵孩子有什麽就寫什麽,有多少話就寫多少話,要怎麽寫就怎麽寫。當今孩子,被教作文教壞了,因為教作文的老師會教他怎麽寫怎麽寫,把自己靈性都障蔽了,隻去摩挲老師心中喜歡什麽,誠惶誠恐,下不了筆,下了筆,寫出的也是枯燥無味的死東西。其實作文是轉思想為語文,再轉語言為文字,本來就是自我生命直接的具體的表現,有什麽好教的呢?又有什麽好怕的呢?
五、最好是教孩子寫日記,在日記中,最隨意,最揮灑,幾個月下來,就會寫文章了。
六、先要敢寫,能寫,不可先求好。待敢寫能寫了,下筆千言時,再由老師指點一下,才可能有好作品。但,縱使現在一時寫不了好文章,隻要多讀經,多讀書,長大了,自然能有好文章。教育是為了一生,不是為了一時。家長們不要急,急了害事。
依我之見,作文不要太過開發。古之教法有雲:“詩從放屁起,文自胡扯來”。
如今各級學生,到作文時,往往苦思焦慮,而吐不出華采來。如有所作,也千篇一律,如套公式,都說的一些門麵的假話,毫無創意,毫無真情,不能動人,隻惹人厭,作文就等於造假說謊。因為在小學裏,我們給兒童讀的課本文章,多是“因文造情”、“虛假浮誇”者(因為他們是為了寫教科書而寫教科書,不是為了感情來寫教科書,所以也不怪他們,而隻怪我們的“白話文”教育觀念)。又不鼓勵(或不知如何鼓勵)孩子多讀書多累積學問,還沒讀幾本書就要學生作文,而且要板起臉孔作文,要有主題,要有段落,要有修辭,要起承轉合等等。作文變成了學生的苦差事。好像養蠶,沒給他吃幾片桑葉,就要叫他吐絲,於是就把蠶養死了。
本來自我表達是人類的天性,是一件愉快的事。孔子雲:“辭達而已矣。”至哉言乎!
現在你的孩子喜歡作文,就讓他直抒胸臆,有什麽說什麽。將來他就有文膽,敢思考,有己見,隨著年齡和知識的成長,吐出漂亮的絲來,而且成蛹,天蠶變,翅而飛。假如現在就要求太多,他要必須百般思索才能下筆,甚至想著如何寫,才能符合老師家長的心意,則他的慧根,就被無情切斷了!
試想,現在年紀這麽小,縱使能寫出一點比別的小朋友好的文章,能驚天動地麽?能深入人心麽?能傳世麽?隻是白白把他的才情障蔽而己!
急什麽!該急的,急些吧!其它的,水到自然渠成,瓜熟自然蒂落。不必急,急也急不來。
我常說:“有學問就會作文,沒學問去補什麽作文班都是白費,最多是養出一個繡花枕頭。外表富麗堂皇,裏麵敗絮其中,隻能騙外行人,明眼人一見便知也。隻不過現在外行人何其多,所以也會陶醉家長和老師,而我們幾代人的學問文章就都被葬送掉了。試問,學校教了幾十年的作文課,為什麽我們一代不如一代呢,我們象樣的文學家在哪裏?
我們不要再自欺欺人了,我們不要再用我們這一代被教育的方法來再犧牲下一代了。
讀經第一,閱讀第二。此是生命學問紮實所在,其它皆弄玄虛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