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大戰中的妥協帶來利好
(2010-10-25 08:02:03)
下一個
於韓國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已經結束。雖然,很多事情要等到11月的G20峰會才能拍板。但有幾件事還是值得高興的:1)妥協是基調,大家同意不搞競相貶值,把高高舉起的大刀都放一放,劍拔弩張的匯率大戰氣氛得到緩解;2)由於歐盟向發展中國家轉讓兩個董事會席位。中國的IMF絕對份額雖然沒變,但相對份額從目前的第六位提升至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日本,這是個進步;3)中美之間私下暗渡陳倉,走的很近。這次和美國旗幟鮮明地對著幹的是德國(這個國家厲害,和前兩次世界大戰一樣,第三次還得有這個國家發動),而中國多選擇不表態。而且,蓋特納會後接受Bloomberg電視采訪時表示:“中方意識到了令人民幣升值符合中國長遠的國內利益”。言下之意,中國這次比較配合。尤其是蓋特納在回國前突然在青島機場秘密會見王岐山,更顯兩國之間的幕後交易是緊鑼密鼓。聯係到王岐山近期密集接洽美方官員的動作,其中包括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萊特、美國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主席鮑卡斯等,可以判斷中美之間可能已經悄悄達成了某種共識,其中可能以犧牲歐盟利益為代價。
所以,本人認為這個結果對中美雙方都是利好。人民幣升值是勢在必行,這使中國的製造業出口業麵臨巨大壓力。但如果升值速度是控製的,中國可以通過擴大內需,企業轉型來緩解出口產業公司的倒閉壓力。再說倒掉一批也不是壞事。還有,有節製的人民幣升值和失業率的升高,可以緩解通脹壓力,中國的房地產的價格攀升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遏製,但不會崩潰。原因主要有三,人民幣緩慢升值不能一步到位,導致國際熱錢的進一步進入;二是,經營條件惡化的出口型企業,不再生產,而把資金投向房地產;三是,中國仍然是個儲蓄大國,不存在美國這樣的信用擴張。我相信有了人民幣緩慢升值和利率的有效控製,中國經濟是不會像許多經濟學家和民間先知預言的那樣土崩瓦解的。
與中國相反,美國的問題不是內需,美國的內需消費很大,占GDP的70%。問題是國家,和個人的負債水平太高,失業率太高,和信用泡沫破碎後的房地產業的通貨緊縮。大家沒有工資,消費和買房是空談。美國的經濟的恢複有賴於失業率的降低,這就需要製造業重新回到美國(不包括汙染企業),需要貿易保護,抵製進口,需要以美元貶值方式提高產品價格的競爭力,以及降低以往的負債。所以這對美國的企業是個很大的利好。我看好美國的股市,美國公司的盈利會逐漸好轉,由於去杠杆化,很多企業的現金充足,危機後的百廢待興說的就是現在。然後,企業會小心地開始增加雇員,才開始有失業率的下降,在這期間,美國的金融係統進行改革和立法,其結果就是過去的信用擴張一去不複返了。最後,才是房地產的恢複。說到底,一句話,我先摟股後摟房的既定方針不變。
萬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