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交易係統和係統交易(三): 莊家是誰,我是誰

(2005-10-11 19:46:57) 下一個
這個市場有沒有主力機構,又有沒有莊家。回答是一定的“有”。在外匯市場裏麵,確實有許多的金融大亨和各種各樣的經濟實體,甚至包括國家實體。理所當然,外匯市場上最大的莊家是美國政府。因此我們就完全有必要研究美國政府對美元走勢的態度。個人發表過的諸如“美國新財長及未來美元走勢”,“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美國人的算盤,歐洲人的帳”就是希望從國家的層麵出發,研究未來美元的大致走勢。但有經驗的外匯投資人都知道,政府一般並不會直接進入外匯市場交易,他們一般隻是用口頭的言論或者一些政策進行軟性的幹預或者幹脆視而不見。日本政府是最喜歡進場幹預外匯走勢的政府。但曆史表明,並沒有證據證明政府幹預一定會成功。相反的,經常可能短時間內取得了一定的幹預成效。但時間不長,市場就以更激烈的方式進行報複。國家央行的幹預尚且如此,更不必說其它的機構和實體。曆史數據和曆史統計顯示莊家或機構壟斷性操作的結果失敗遠遠大於成功。隻是因為人的心理對記憶的偏好度和機構和莊家市場推廣和市場宣傳的緣故, 成功的壟斷性操作被有意無意的放大, 而失敗性操作被人為地縮小。因為實際上從市場的根本結構上講,由於金融市場不具備生產性,無法創造財富,隻能轉移財富。因此,必然是一個零和遊戲的市場。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市場就將永遠是7虧2平1贏的格局。你想成為10% 的贏家,理論上你就不能成為市場的多數, 不管是在參與人數上還是在參與資金上;你想成為贏家,你就要成為少數,但如果你不能成為多數,你又如何進行壟斷性操作。因此,所有的壟斷性操作想取得浮動盈利是很容易的, 但要想成為實際盈利卻存在相當的困難。高明的方法是“四兩撥千斤”,但在不具備一定的資金實力的情況下“四兩撥千斤”永遠隻是一個夢想。因此,壟斷性操作成敗與否的最大關鍵是壟斷度控製的問題,但當操作者因為壟斷性的操作取得大量的浮動盈利以後,操作者很難控製自己的心理欲望,很難不使自己逾越區分多數與少數的“度”的界限,而最終走向自己的反麵。索羅斯當年阻擊英鎊,就合理地掌握了壟斷度,並成功地使用了“四兩撥千斤”的技巧,但索羅斯隻有一個。所以,我想表明的是,市場上的機構和主力或者莊家甚至國家的力量都並不可怕。他們在龐大的市場裏, 並不比我們更有優勢。大家對於機構和莊家心生畏懼的原因隻是來自於兩個誤解或者說是錯覺。第一就是把資金的相持能力等同於賺錢能力;第二就是把對價格的影響力等同於實際的獲利能力。大資金機構的長處是在於市場研究的投入度和深度以及信息收集的速度和廣度還有信息處理的專業度。另外,就是交易跑道的通暢度和交易成本的相對低廉。但就盈利能力來講,莊家和大機構並無明顯勝出小資金的地方。相反,一般的大資金都有贏利目標和實現該目標的期限限製。從而形成“業績壓力”導致大部分的大額資金都是“壓力資金”,因此,操作人由於贏利壓力的存在會在資金操作的心理控製方麵反而比小額的資金有更大的劣勢。因此,從相持能力上來講,隻要是合理的資金管理,小資金的相持能力並不比大資金差。在對價格的影響力方麵,大資金確實有優勢,但不要忘記,中國古話“買是徒弟,賣是師傅”,就象一條鱷魚進入水池,水位果然因為它的進入而升高,但當它離開時,必然的水位會降下來。因此,市場影響力是一個雙麵刀,既能傷人,也能傷己,西方投資界稱作為“回波”講的就是這種價格影響效應。你有錢,固然可以大量的買入,並足夠影響價格的走勢。但如果解決不了賣的問題,實際贏利是無法產生的, 你擁有的將永遠隻是賬麵浮贏。 因此,總體來說,市場確實存在著神秘力量。但這個神秘力量並不是某個莊家或是某個機構,它並不是一個有形的實體,它應該是一股無形力量的總和,是眾多投資人心理弱點的總和, 是一種市場心理力量的總和。 由於共同利益的驅使, 人性的弱點極容易相互傳染, 相互傳遞和相互增強。 在一個投資過程中, 個體的思維很容易為群體非理性思維所取代。 正是由於它是個體非理性思維的集合, 所以給人無所不在, 無所不能感覺。 因為它既是自我,又是非我。 所以,你應該明白了,市場即使有莊家,但並非莊家在決定市場,決定市場的是你自己。市場有你,市場有我,你就是市場,我就是市場,我們就是市場。因此,在某種程度上, 莊家是你, 你就是莊家。 而戰勝市場的真諦也就並不是如何戰勝莊家, 而是如何戰勝自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