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怡然博客

觀潮起潮落灑脫,看雲卷雲舒怡然
個人資料
舒怡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塗博士之死看橫在“海歸”和國人之間的那道鴻溝

(2009-10-26 13:49:05) 下一個

這幾天來,海歸博士塗序新墜樓自殺事件在海內外華人中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有人唏噓,有人扼腕,有人撰文抨擊國內高校管理體製不透明及黑箱操作,更有人大聲疾呼中國日趨盛行的官本位及學術圈子的不正之風,不知道已經或行將把多少人推向絕境。

想想塗博士之死之所以引起如此眾多的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是一位“海歸”。海歸作為一個特殊群體被國人當作話題來議論,應該隻是近十年的事。盡管在八十年代就有學子學成回國,但那時真是鳳毛麟角,而正因為尚屬稀有之類,才會被國家大樹特樹為典型和榜樣,因此而受到特殊禮遇,所以也才會有陳章良,等等。今非昔比,如今的海歸從數量到規模都已經在真正意義上形成了一個社會群體,這麽一大群人,如果仍然奢望什麽特殊禮遇,顯然是不那麽現實了。反觀國人對海歸又是持著怎樣的心態呢?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看國人對海外華人持有怎樣的心態。說一件小事,記得八十年代中期,某影星(當時在美國留學)被邀請參加有一年的春晚,她一上台開口便說:“你們中國人有句俗話………”(具體內容已記不大清楚了)。就這短短的一句話,使全體國人嘩然。當時自己也屬國人之列,聽她這句話也特不順耳,對呀,你才出去幾天,就對著我們說“你們中國人”,這心也變得忒快了點吧。那時幸好沒有互聯網,不然就憑咱國人罵人的本事,還指不定把她罵成個什麽樣呢。一件小事,卻足以使人認識到在海外華人與國人之間的確橫著那樣一道看不見卻感覺得到的鴻溝。

說到鴻溝,我們每個人都不會陌生。在任何一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由於所屬階層的不同,由於種族的不同,由於價值觀念的不同,甚至由於性格及處世方式的不同,都會造成人們彼此間的陌生感,久而久之,鴻溝便因此而形成了。

如果要深究海外華人與國人之間的鴻溝到底是怎麽形成的,我不說您也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想八九十年代的中國那叫一個窮,那時的海外華人那叫一個風光噢。咱國人除了羨慕,還是羨慕。當然不乏有人羨慕至極便生嫉妒,嫉妒至極便生出忿忿不平。這道鴻溝由於咱中國人對於貧富的敏感而日漸其深。這時假設咱各過各的日子,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無事。可是你海外華人若選擇了海歸,那麻煩也就來了。

這裏給你講一個海歸老姐的真實故事。記得九十年代初,單位裏回來了一位海歸(其實那會兒還沒海歸這個詞),她是在美國拿了個碩士學位,也許是因為個人的緣故又回到原單位。當時聽說上級領導有意要提拔她,原因嘛,除了她個人的能力之外,與她的海歸身份也不無關係,那時的海歸還真是寥寥無幾。可底下那些中層領導一聽就炸鍋了。“憑什麽呀,我們在這辛辛苦苦地工作,而她去美國舒舒服服地逛了今年,喝了幾瓶洋墨水,今天跑回來,就要比我們高一籌啊?”“對呀,要是她有本事,就該在美國混,混不下去了,跑回來還充什麽人才!”直到今天,我都不會忘記當年那些老頭老太婆們的嘴臉。唉,人哪,為了生存或者生存得比別人更好,那踩踐起別人來可真是什麽都顧不得了,即使是知識分子讀書人也不例外。在這種群情激憤的大氛圍下,那些想提拔她的領導也不敢鬥膽包天,不得不重新考慮。可憐這位海歸老姐,終究是寡不敵眾。盡管與那些同齡人相比她有些才華,也十分敬業,但是她自始至終都沒能逾越那道鴻溝,因為她不肯改變自己,也不肯向現實的社會環境低頭。

縱觀今日之中國,經濟發展了,人們富裕了,國人對於海歸的心態是不是就有所改變了呢?筆者有一位朋友自德國某大學拿到了本專業頂尖的博士學位,又在那裏做了幾年的博士後,於五年前回國受聘就職於某大學為教授,不過至今都不是博導。聽他的同學談起他,都嘖嘖地為他惋惜,據說如果他不出國,恐怕早就是博導了。他的那些留校的同學,科研成果平平,可人際關係挺熟,幾乎都混上了博導。還好,我的這位朋友想得開,沒像塗博士那樣去走絕路。可聽聽他的同學又是怎樣評價他的:這老兄,留洋都留傻了,連腦子都有點德意誌了。看來土鱉是永遠要盯著海歸的了,即使你表現得大智若愚,人家也會另有說辭,誰讓你曾經有過與人家不同的海外經曆呢。橫在國人與海歸之間的這條鴻溝是很難消除的,特別是在職場如殺場的今日中國。

如此看來,作為海歸,必須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必須認識到在你尚未“歸”來之時,國人早已將你劃為另類,這就像當年給知識分子戴上個“臭老九”的帽子以有別於工農大眾一樣。所以,你的全部努力理當是努力跨越那道鴻溝,直至徹底消除那道鴻溝,與國人融為一體。任何驕傲自滿的情緒都是要不得的,除非你做你自己的老板。人在無法改變社會的時候,就隻好改變自己。這話聽起來有點消極,但卻是人在現實麵前無奈的選擇。

其實,這種思想早在十年前就聽一位海歸講過。他說:你可千萬別把自己在美國呆過當回事,你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別冒洋詞,別說洋話,你要處處表現出和人家一樣。當時讀那篇文章,還以為作者是在搞黑色幽默,今天看來,這確實不失為經驗之談啊。

塗博士的逝去令人深思。真不知道何時何日國人才能不再區分是否是海歸,才能以平常心來看待從海外回國謀職的人們。想想大家都是華夏兒女,有什麽鴻溝不能消除的呢?

寫於二零零九年十月二十六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若塵liu 回複 悄悄話 我覺得單位越高可能容納性越強.我從科學院出來的.知道一些,那裏多數的老師都是海歸的,他們不是另類,是主體.要是遇到那些沒有什麽本事天天就舌頭殺人的就沒有辦法了.
我三年前曾經見過一個地方高校要海歸的條件是:三篇十分以上的文章,這可是基本是長江學者或者百人計劃的條件.這個隻是說明一:他們可能不知道什麽是好,二是他們知道了也不想要.....
一點補充意見,並沒有任何反對你的意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