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120)
2011 (77)
2014 (69)
2021 (1)
寫下這個標題,心裏便在打鼓。這個問題得先問自己。是啊,在美國一呆便是十幾年了,你活得快樂嗎?
快樂是什麽?快樂是一種心理狀態,是一種對客觀現實滿意程度的心理反應。
吃了一頓好飯,心滿意足,因為飽了口福。是快樂。看了一場精彩的球賽,興致昂然,因為飽了眼福。也是快樂。這個春假去了一趟加勒比海,那旖旎的海灘風光,遊輪上那豪華的裝飾和充滿意大利情調的表演,更有那令人眼花繚亂的“保肥”(buffet)午餐,以及那正式拘謹卻又充滿享受感的晚宴,真的叫人流連忘返。看到寶貝兒子和乖乖女兒在船上玩兒得那麽開心盡興,心裏除了快樂還能有什麽呢?
快樂好像也是分層次的。回想我們父母那一輩,經曆過大躍進和文革,對他們來說,有吃有穿便是最大的快樂。而今天在中國,溫飽問題已不在話下。所以每次打電話,父母心境都很好。總是那句話“放心吧,我們不愁吃不愁穿的。你自己要多保重啊!”到了我們這一代,似乎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吃飯穿衣。人在滿足了物質需求之後,便自然會產生對精神快樂的需求。
記得十年前,在經曆了一番打拚(或曰掙紮)之後,終於買了新車,新房,又生了兒子。興奮之餘,免不了打電話向好友報喜。我的這位好友(曾經的至交)非常正經地跟我說“恭喜你呀!終於實現了美國夢。”我有些驚愕“什麽美國夢?”她說“哎呀,你連這都不知道,就是每個美國人都夢想的——房子,車子,孩子,還有票子”我不禁脫口而出“敢情還是四子登科,我可是沒什麽票子,還借了一堆債呢!”好友便說“著什麽急呀!哪個美國人不欠一屁股債?慢慢還唄。能置辦起這一切,說明你有這個能力。”聽了朋友的話,心裏不覺喜滋滋的。是啊,回想自己赤手空拳來到這片土地,在短短的幾年內就實現了這所謂的“美國夢”。自豪感便油然而生。而且這份自豪一直伴隨了我好多年。
可是,說不清從哪一天開始,這“美國夢”的快樂感覺開始悄悄地褪色。而且與日俱增。記得兩年前去參加在美同學的聚會。大家聊買房子,裝修房子,聊小孩兒的教育,正在興頭,不知哪位把話題扯到了事業上,於是一片沉默。終於有人忍不住說“幹嘛哪壺水不開提哪壺啊!要什麽撈什子事業,混一天算一天吧。”“混”成了一個通用的詞兒,不混又能怎樣呢?想想我們這一代人,當年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來到了美國。又經過無數周折(因人而異),才在這有了立足之地。“美國夢”是實現了,大多數人(不包括成功人士)把聰明才智貢獻給了美國偉大的電腦事業,製藥事業,化工事業,…………, 可是我們自己的事業在哪呢?再回頭看看當年那些留在國內的我們的同學,同事 和朋友,追求科學的,已經成了教授,博導;追求仕途的,已經提了廳級,副廳,差點的也是個處長;那些喜歡發財的就更牛了,管怎麽也混了個老總,有誰願意做一輩子打工仔呢?難怪我的一個朋友從國內回來後,傷感地說“以後不要回去了,等他們都退了不牛了,再回去。”我在想,我們曾經毫無顧忌地放棄了那個人生的競技場,來到這片我們並不熟悉的土地,為了這個“美國夢”我們所付出的真的有些得不償失。人,畢竟是生活在凡世,有誰能夠超脫這個名利場呢?
想到快樂,那不過是一種感受,因人而異。也許快不快樂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每天的生活。或許,應了那句俗話—知足者常樂。
(原創文章,謝絕轉載)
根據國際學者的研究,現代人類都來於非洲,
那你為什麽不回到非洲去呢?那是你的故土,你的根啊!
every assistant professer is 博導 in US. 博導 is not like 廳長.
等小孩在美國長大了,再這麽抱怨,就太諷刺了吧.
Those in higher position in China and those who have money still want to send their offspring to come over here to go to school, or doing something....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I guess we who made it here already are ahead of them one generation?
說的很有道理。連續兩年回國,見到過身價過億的老同學,也見和我一樣給美國公司打小工的老同學。如果我不出國,難說會是哪一類。天時地利人和,很多事還是靠命運。
引:"...人到了五十歲,還不得不做具體工作,而他們的許多同學在國內都已經是中層領導。又比如,有些人已經是四十多歲..."
===
技術工作和管理工作是不同的分類,有很多人,就是喜歡技術工作,一旦做了經理,技術就脫節了!
不需羨慕當經理的,我退休前,兩種都做過,當經理的好像是"賣身"了,要聽上級的命令說瞎話.遇見"挑皮"的下屬,有你受的...
不要失去你的初衷,永遠抱有希望!
{Wiserman}
寫這篇文章,並不是想比較在美國(廣義講是在國外)生活得快樂,還是呆在國內活得快活。而隻是對我們這一代人當初人生選擇的一種思考。而當人到中年以後,這種思考便更會時常困擾於人。因為多半情況下你已經無法再做選擇或選擇的餘地很小。如果你是剛剛出國,你還不會有什麽感覺。舉個例子,我的一些做電腦的朋友經常會抱怨,人到了五十歲,還不得不做具體工作,而他們的許多同學在國內都已經是中層領導。又比如,有些人已經是四十多歲,卻仍然泡在實驗室裏,不是博導本身有多好,有多炫耀,著實是年歲不饒人啊!
有時就在想,我們這些人是不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呢?
因:"...如果我在中國的話, 物質上, 我能得到很多, 但可以肯定, 我的生活不會快樂,更不會平靜..."
===
妳是胡言亂語!
因為,我很多多年朋友們,他們在大陸,在台灣,在馬來亞...住的都非常平靜快樂...
妳做什麽虧心事了? 能使妳"肯定"(純粹假設的肯定)心中不平靜???
{Wiserman}
===
1) 你說的有理,也魅力;本來,"美國夢"就是給那些潦倒到極點的人而講的,如早期那些在歐洲混不下去的"難民"而言,他們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包袱,忘記過去所有的東西,在大家都差不多的情況下,在新大陸建立家園,那真是個夢! 對一般人來說,那隻是換個生活方式而已...
2)美國的"個體"觀念很強...
...美國的生活就是: work hard , make money, enjoy life, don't think, make love and mass movement(election...)
3) 所以,你若是個能真正"享受生活"的人,不論在世界上那裏住,你都會"自得其樂"!
你若是個有理想抱負的人,好像孫中山,毛澤東之級別,就得要奮發行動.
你若是個有些誌氣的人, 就需要韜光養晦, 因機置宜...隻要你心中的熱情存在, 早晚都有用到的機會.
{Wiserman}
同意你的說法. 我是上海財大畢業. 我能想象如果我在中國的話, 物質上, 我能得到很多, 但可以肯定, 我的生活不會快樂,更不會平靜.在美國的二十幾年, 生活中有快樂. 也有苦惱. 如今已有平靜安康的生活. 自我感覺蠻快樂.
我認為真正的“快樂”是人們在積德行善之後的一種心理體驗。它和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直接關係。
能升到高層的國內的人畢竟是少數
每天看到他們心裏癢癢
比起在美國偶爾想想
還更難受不知多少倍
如果覺得自己回去肯定能升
那就趕緊行動
否則還是慶幸自己出來了好
嗬嗬
平靜安康的生活就是人生最大的事業,其他都是給別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