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樣走過 -- 阿C的故事
(一)
2001年夏天,我有事去北京,上海,又回到多年不見的上海。
幾年不見,上海的市容變化巨大,幾乎不認得了。地鐵,高速公路(還分內環,外環),我出國時連影子還沒有呢,現在全冒了出來。出租車滿街轉悠,“打的”成了口頭禪。
最顯著的市容變化,要算那些高樓。站在大廈頂層四望,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都是這十幾年新的。什麽東方明珠,金茂大廈,世茂廣場,全是後起之秀。原先的上海展覽館(最初叫中蘇友好大廈,兩國吵翻後改了名),國際飯店,這些我們記憶中的龐然大物,當年鶴立雞群,現在躲到哪裏去了?
啊,看見了。它們還在那兒,隻不過夾在那些大高樓中間,象個小娃娃,完全不顯眼了。往下麵,當年有一大群五,六層樓的工房,象一塊塊豆腐幹。現在透過那些高樓的縫隙,還能勉強看到一點。再往下,當年有好多亂七八糟的小平房,棚戶區,現在從大廈頂層往下看,是完全看不到了。
然而,好一批這樣的小平房,棚戶還匍匐在高樓下麵。一大群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還住在裏麵。他們掙一點大款們不屑一顧的薪水過日子,他們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們有他們的故事。當年和我一起去新疆的老知青阿C,就在他們中間。
在上海忙完事情,還有一點時間。該看看老戰友了。首先想到的,就是阿C。
天已擦黑了。多年沒有聯係,上海的電話號碼早已從6位數滾到了8位數。不知道阿C家有沒有裝電話,記得當年他家是沒有電話的。聽說阿C還住在原來的家,不如直接走到他家去找他,順便再走一次當年常走的馬路。記得當年我和阿C常在馬路上邊走邊聊,憧憬著將要去新疆過的那種戰天鬥地的生活。現在回想起來,什麽滋味都有。。。
這是徐匯區武康路,兩邊冒出了不少新建築。然而,兩旁的法國梧桐依然是那麽熟悉。那條熟悉的小弄堂,依然縮在梧桐樹影裏。阿C家的小房子居然還是老模樣,隻不過顯得更加破舊,也更加寒酸了。阿C家門虛掩著,一推開門,就看到輪椅上坐著阿C。他背對著門,正在看一件小東西。
“阿C,還記得我嗎?”
阿C轉過身來,目光有些遲鈍。為了方便輪椅移動,房間裏就擺一張桌子,椅子和凳子都堆在一張空床上。這樣的擺設對來訪的客人很不方便,還得把凳子搬下來才能坐。
看樣子,訪問阿C家的人是很少的。家裏很靜,靜到有點陰森的感覺。我已經很不習慣了,這樣的環境還不把阿C憋壞了?記得當年,阿C可是個活躍份子,哪兒有他哪兒就熱鬧呀。
阿C隻猶豫了一會,眼睛裏就閃爍出火花,當年的阿C又回來了。
“啊哈,XXX,我當然記得,就怕你把我忘了呢。”
好多年沒聽過有人這麽喊我,當年在農場,差不多每人都有個不那麽雅的外號。阿C這小子,嘿嘿,你也跑不掉,等一會兒瞧我叫你的外號。
隔了這些年,我們都老了。阿C看起來發胖了,那不是正常的胖。據說下肢癱瘓的人,由於人體的代償功能,會使上身發胖。當然,整天用手搖輪椅,上身鍛煉的機會也多些,可能是另一個原因。
總覺得小房間裏少了些什麽。
“你爸爸媽媽呢?”
“他們都過世了,是前幾年。我能給他們送終,也算盡了一份孝心。”
“現在就你一個人?”
“是呀。我白天有時到上海殘疾人協會幫忙,當義工。”
“記得你還有個弟弟。。。”
“他成家了,搬出去住了。”
我還想問些什麽。比如怎麽做飯,怎麽洗衣呢,怎麽上床,怎麽解手呢。就一個截癱人怎麽生活?然而,看一下房間裏簡陋的擺設,什麽也不用問了。
阿C的編製還在新疆兵團。他已經退休了,靠農場的退休工資維持生活,農場每隔三個月把退休工資寄給他。多年下來,農場的幹部換了好幾茬,寄工資的人也換過幾個。新的人已不認識他,他的故事早就象吹散的雲煙,被人遺忘了。有時農場忘了給他寄工資,他還得寫信去,反複解釋,折騰幾回,才能把工資要來。
然而,阿C沒有忘掉農場,更沒有忘掉當年共患難的知青哥兒們。
阿C的記憶極好,他還清楚地知道有哪幾個知青還留在農場,誰誰誰現在幹什麽。有的我已經記不起他們的名字,阿C就會提醒我,
“不記得了?當年和XXX打架的那個。”
“哎呀,你怎麽把他忘了!不就是當年死追XXX的那個嗎?”
他還告訴我,一年前,回城的農場老知青們為紀念進疆35周年,特地組織了一次聚會。那次真熱鬧,連農場的寧波知青也結伴來到上海參加聚會。誰誰把老伴帶來,誰誰把孩子們都帶來了。還有誰誰誰來不了,他已不幸去世。
隨著阿C的敘述,記憶的閘門悄然打開。。。
圖片來源:
http://jnimg.focus.cn/upload/photos/3275/pH5SKRuC.jpghttp://image.phototime.cn/image1/middle/6510/5c/C18499170.jpg
去年回國,經過上海和杭州,變化大得跟本找不到我串聯時去過的上海印象。南京路比曼哈頓還漂亮。
不知阿C的故事會告訴我們一些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