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清晨,當一縷初升的陽光穿過樹叢撫摸著窗框的時候,Edward就起來了。吃過早飯,老人家就慢慢地步到他二樓的辦公室,一本正經地上班。其實人上了年紀太清閑了反而不好,不少老人一閑下來就有一種失落感,過了一段時間精力,情緒和身體就明顯衰退了。相反,退休下來一直有點事幹並且和社會群體保持聯係的老人,往往能青春常駐,精力旺盛。這大概就是Edward所講的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的差別吧。
Edward每天早飯後上班,下午下班,非常自覺而且有規律。他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讀報,他讀得非常仔細,連報上登的小廣告都不放過。第二件事就是處理每天大量的信件和帳單。然後,就開始寫他的回憶錄了。他的回憶錄書名就叫《My first 100 years》(我的第一個100歲)。老人家的雄心可見一斑,不知還打算活幾個100歲。等他200歲的時候,連我們都是100多歲的老人了。
一天,我和太太突然冒出個想法,要給Edward照張相片留個紀念。人生苦短,相逢就是有緣,今後不管去什麽地方,能看看照片,回憶這一段難忘的經曆,也是一大樂趣。於是我們倆輕輕地走到二樓辦公室外,打算悄悄地拍一張Edward的工作照。正在寫東西的Edward注意到我們這兩個在竊竊私語,問我們有什麽事。我們隻好告訴他,想拍一張他的照片。老人家誤認為我們想和他拍照,誠惶誠恐地站了起來,拍拍自己的衣服。我們趕緊攔住Edward, 告訴他我們隻想拍一張他的工作照,請他坐下按平時的工作習慣就行。下麵這一張就是那天拍下的照片。
Edward的太太早已去世,他有兩個女兒,也都是六七十歲上下的老人了。其實他的女兒也住在Cambridge,好象還是什麽學校的教授,她們的住所離Edward的家其實隻隔了幾條街。老美的習性看樣子和老中有很大差別,她們很少登門拜訪這位老爸,周末和節日有時會禮節性地打個電話問候,聖誕節會寄張卡片。我們在Edward家打工的近兩年時間裏,總共隻見到一次他的女兒。雖然早就聽說西方人的家庭觀念要比東方人淡泊得多,親自見到這種狀況,心裏還是有一種淒涼的感覺。我們在國內見慣了四代同堂,這到底是不是好事見仁見智。隨著社會的進步,可能四代同堂會減少,但東方世界的家庭觀念比較濃重可能依然會長久地不同於西方世界。
美國是個非常現實的社會,名也好利也好都是根據你的利用價值來確定的,不講情麵。就象商場上的水果,不熟的賣不出價錢,過熟的也隻能賤價出售。這當然比世襲製或者吃老本論資排輩的體製要合理些,社會更有活力。不過看到聽到一些過氣明星球星老年時淒涼生活的故事,還是有一點“人一走,茶就涼”的感受。Edward顯然早已過氣了,他當年的輝煌就象沉在大西洋底的“Titanic”號遊輪,很少有人去打撈。Edward每年還是照常要辦幾次party,請一些Boston地區的名流達要,可惜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早幾年還有些市長議員之類的達官要人參加,到了我們在那兒的時候,隻有些記者之類的來應付應付。
為了節省開支,Edward有時讓我太太做部分甚至全部party的菜肴,我太太中西合璧的手藝居然還評價不錯。不過老美的表麵應酬功夫十分到家,尤其在這種社交場合,究竟心裏是不是也這麽想那就很難確認。交談的內容大多很無聊,沒話找話也能說上一大通,就象中國人說的“今天天氣很好,不是嗎?哈哈哈!”Edward在這種場合下會比較興奮,好象又回到了嗬叱風雲的當年。畢竟年紀大了,Edward講的內容不是反反複複,就是丟東拉西,同一個題目可以講好多遍。出於禮貌,來賓們從不打斷他的興致,有時為了渲染氣氛,還會象征性地笑出聲來捧場。我真佩服這些來賓的修養,聽這麽枯燥無味反反複複的老調居然還能奉陪到底。有時來賓會悄悄地朝我們擠擠眼睛做個怪臉,意思是“Edward又在講他的老掉牙的故事,我都聽了N遍啦!”
雖然Edward對我們還是很不錯,但可以看得出,中國人在他心底裏的印象屬於“下人”。一旦談到中國人,他總是說起中國人來美國不是打工淘金,就是修鐵路,以後鐵路修好了,中國人就開洗衣店,幫人家洗衣。好象中國人到現在還留著滿清的大辮子,女的裹著小腳似的,真是老掉牙的印象。我們有時會和他爭辯,請他別小看來美國的中國人,得諾貝爾獎的也有,開大公司的也有,當律師教授醫生的更不計其數。正巧我太太的外祖父,當年來美國留學,就和Edward上的是同一所Cornell大學,算起來還比Edward高了二屆呢。不過老人家的記性真夠嗆,下一次談起中國人,他又搬出了老故事。
我們剛到Edward家時住二樓的一間小房間,半年以後Joan對我們說,這間房間Edward要派其它用場,希望我們能搬到小閣樓上去住。這個要求顯然帶著歧視,因為按美國的標準這個閣樓連腰都伸不直,是不符合住人的,我們當時居然也沒有抗議,就搬上去了。說老實話,我們當時確實已經麻木了。說不清是因為對美國的法律不夠了解,還是為了生存不顧自己的基本權益,我們沒有意識到這是歧視,還自以為“住閣樓也好,更自由些”。不知其它剛來美國生活艱辛的中國人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經曆。
能感覺的到,你們夫婦都是老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