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87年初,我作為訪問學者,跨洋來到了美國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MIT)。
波士頓是座文化城,大大小小幾十所大學擠在這座城裏,連街上匆匆來往的行人看起來都頗有風度,很有學問,不是象教授就是象學生。MIT和Harvard這兩所美國第一流的名校都在Cambridge市,相隔不遠,就象中國的清華和北大的關係。
波士頓的市容很漂亮,積雪被掃在街道兩旁堆著,街道顯得整潔利索。Charles河把波士頓downtown和Cambridge市隔開,平靜寬闊的的河麵抖動著河對岸高樓的倒影,MIT就座落在Charles河邊。整個城市顯得非常寧靜,連走路的行人都靜靜的。即使你要問路時,對方也會彬彬有禮地聽你講完,然後輕輕地告訴你要走的方向。我真不敢相信,這就是我們從小被灌輸的凶惡的美帝國主義形象麽?我想起了光怪陸離的霓紅燈,噪雜喧鬧的搖滾樂,搖晃的醉漢,強盜的槍管,妓女的大腿,這些國內電影電視上不斷出現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標準鏡頭,跑哪兒去了?
地球,大氣和行星科學係的教室和辦公室在一幢Charles河邊的十幾層高樓裏。這幢高樓是一位名叫Green的校友捐贈的,所以也叫
Green building。Green太太是一家大石油公司董事長的夫人,她捐贈的款中留下一筆,專門給係裏師生每天下午的休息時間喝咖啡吃點心用的。Green太太的畫像就掛在休息室,我每天去喝咖啡時都可以看到畫像上的她慈祥的笑容。可惜我進入MIT時,Green太太已經生病,我離開MIT之前她就去世了。MIT有4個捐款最多的校友,Green太太就是其中之一。說來有趣,這4個校友都沒有念完大學就肄業了,一個也沒有拿到學位。想不到MIT這麽多拿到學位的畢業生,不是掙錢不多就是小氣,竟然沒有一個趕得上這些拿不上學位的有錢而且大方。想想國內文革中宣揚的“讀書無用論”,也許真有點道理呢。
然而,初來乍到美國的我,卻無心欣賞Boston的美景。因為我希望來美國攻讀博士學位,而不是短期訪問。按文件規定,要想從訪問學者轉學生,必須在半年前通知國內單位,也就是說,我必須在半年之內讓MIT教授了解我並願意接受我為博士研究生。
這麽短的時間內行嗎?我心裏沒有底,因此壓力很大。
既然要攻讀學位,為什麽不直接以學生身份出來呢?
唉,我有不得已的苦衷。
出國之前,我在單位的表現和人緣實際上很不錯的。可單位領導不知哪根神經搭上了,同意單位內所有希望到國外念學位的畢業生出來念學位,唯獨不準我聯係出來攻讀學位。既不準我在國內念博士,也不準我出國念博士。美其名曰“這是領導對你的重視,因為你已經不需要念博士了”。多年以後,我才聽說實際原因是單位裏有一位室主任一心想推掉職務,以便自己可以專心搞學術。她看好我接班,而且等不及我再念幾年拿博士學位,這才引出了這場專卡我一個人的獨腳戲。
可這種“單獨培養”的滋味實在不好受,眼看著其它研究生都去念博士,硬是把我一個卡成碩士。我雖然不奢望成為研究生中突出的矯矯者,可我也不想成為研究生中唯一的落後者呀。一心想隨大流,混在大夥中間的我不得不自己悄悄地聯係出國深造。領導看這樣硬卡不是辦法,決定讓我出國進修一年,並告訴我,我隻有接受這個進修名額,單位才放我出去,否則就別想出去。
單位裏要好的同事勸我不要和領導硬頂,不如先接受出去進修,然後再轉攻讀博士的研究生,以往出國進修的人中間,這樣的例子很多,單位領導一般都會同意,我所在的單位也有這樣的先例。想想也有道理,那就走這“曲線救國”的路吧。
到了美國才知道,國內公派訪問學者在這邊的名聲不太好,不在這裏細說了,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的經濟待遇明顯地低於由美方資助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員。為了維護我們偉大祖國的光輝形象,我們必須謊稱國內給我們和美方資助的人員相當的待遇,否則美國政府會以我們的待遇太低,無法維持起碼的生活而拒絕我們入境。
我們每個月400美金生活費,MIT最便宜的學生宿舍租金每月550美金,我們當然住不起。何況我是堂堂訪問學者,怎麽能住學生宿舍呢?這不是給我們偉大祖國丟臉嗎?要命的是美國租房子,第一次要交三個月房租(還要交最後一個月房租和相當一個月房租的deposit),我隻拿了一個月的生活費來美國,必須找到月租100美金以下的房間,才能承擔得起。我最後住進了一間廚房的儲藏室改裝的房間,還是和另一人合租這一間房,任何一個人要打開箱子或旅行袋取東西,另一個人必須離開房間才有空間。
住在這樣的環境下,還別說,中國媒體上宣揚的資本主義社會的鏡頭,還真見到了一些,不多說了。當時我吃的是超市買來的快過期的麵包和牛奶,特別便宜,1美元可買兩大條麵包。每到街道出垃圾的前一晚,我就爬進一隻隻垃圾箱,揀一些別人扔掉的生活用品。
就這樣, 我成了“雙麵人”。白天,我是道貌岸然的訪問學者,一本正經地鑽研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晚上,我就是揀垃圾的癟三了。為了在半年內轉成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我沒有去中餐館洗盤子掙外快,而是整天呆在MIT計算機前廢寢忘食摸程序,處理數據。廢寢忘食其實是做不到的,那時不知怎麽搞的,肚子特別容易餓。一餓起來就渾身發軟冒虛汗,趕緊溜回我那小窩啃兩片麵包,再回到MIT計算機旁。
我首次接觸Jordan教授,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圖片來源:
http://web.mit.edu/arvindt/www/photos/mit_web/31_cambridge2boston.jpg http://web.mit.edu/fig/Public/MIT%20Blogs/green%20building.JPG
謝謝鼓勵,牛年吉祥!
哈哈,都是走過同樣的路。我那時倒沒有覺得不好意思,隻要導師沒看到就行。
是的,不少來美的華人境遇更艱難,維持生活是頭等大事。
你說的撿破爛一事又勾起了我那痛苦的回憶。
LG極愛麵子。N年前,一回收日早晨, 他去lab的路上看到鄰居扔出一沙發(乍一看還湊合), 趕快回家跟我說。 我說:好吧, 我跟你去搬去。LG連說NO,NO,NO, not now, 等晚上我回來再說。我以為他沒時間, 就沒當回事。
等晚上夜深人靜, LG一進門就說:趕快走吧, 那沙發還在。我跟著他顛顛地跑出去, 喔, 有近100m遠呐。試挪了一下, 不算輕, 三步一歇, 五步一放, 半個小時應該可以扛回家。可LG扛起一頭就小跑, 我大叫:你幹嘛?他說:“趕快走, 別讓人看見。”我是想趕快走(我麵子思想也不輕), 可我快得了嗎。 他老兄可管不了這麽多,跌跌撞撞挪進屋。。。N年過去了, 我再也沒敢撿過任何東東。
其實, 美國人這點就特坦然。 回收日據真正來垃圾車拖走相距近兩星期, 目的就是讓人們能廢物利用。 張家不需的, 李家可能正急用。要就光明正大地要,完全沒必要跟小偷似的,害得我手背, 腳腕多處受傷。不過現在來美的學生跟咱們當年已大不相同, 他們也不需要經曆這種事了。Good for them。
謝謝黎昉的例子。公派人員來美後有各種各樣表現,有一跳下飛機就找餐館打工掙錢的,也有認真搞科研的。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他們的收入(公派的生活費)相對比較低。
給你補充一個例子。我的一位朋友,比你晚一年公派來美讀博士,他的那一行當當年在國內很有錢,是國家大力發展的行業,他的單位不是派他一人來美讀博士,而是派了一批,他在美國讀書的那個係主任親自到中國去簽的合同。合同當然是按照美方要求的水準給每個人提供4年資助,其實是與你相當,除學費外每月400多元的生活費,而且隻提供一年,第二年必須自謀生路,在一年沒滿時,他到處找資助,可是全係沒有一個教授能接受他,因為別的教授看上他後,最後都要通過這個係主任簽字,這個係主任告訴每一位教授,不能接受他,他是國家公派來的,後來那個係主任問他為什麽要換教授,他不能說出下一年開始沒有學費和生活費了,隻能說研究方向興趣等,最後係主任鄙視地說他就是為了錢(是的,他是為了錢,但係主任以為他拿著一份國家的錢,再想拿一份學校的錢,而且係主任也不知道即便第一年,他每月的生活費不是1000元左右,而是400來元),這位朋友不是掉到錢眼裏的人,也沒準備回國買幾大件,而真是想做點學問,有著硬骨頭的人,麵對係主任帶著蔑視的冤枉,他還不能把真情說出來,因為那樣一做,國內那個單位後來的人就出不來了,他隻能在係主任的蔑視中保持沉默。他後來隻好轉了係,六四後又轉回來,但那個係主任始終都看不起他,他後來也畢業離開了,這個冤枉可能要背一輩子了。
對不起,是我無聊了. 我倒是喜歡你這種認真的人了.
不怕你評論, 隻是說你也跟我一樣的無聊.
你怕評論就別上這裏來呀.:)
你也跟我一樣的無聊---評論我幹什麽?
公派留學也不容易啊,我的堂哥最初就在MIT,後來為了留在美國換了很多學校。
戈壁柳,很喜歡你娓娓道來的文筆。
我上大學時周圍的中國留學生很少沒撿過舊家具的(都是讓有破汽車的同學幫忙拉回住處)。到超市也是先看處理蔬菜的架子... 沒什麽,能屈能伸嘛!
看來weibao對Cambridge也相當熟悉,我住的地方租金和Harvard Street差不多,但離MIT近多了,走去走來方便。
剛來美國都有類似經曆,日子過得都不容易。共勉。
很多事情對沒有經曆過的人來說都是無聊的。
戈壁柳,你沒去住 harvard street? 那可是最便宜的的:) 期待下文。
戈壁柳大哥:我被你一句“紅柳生命力頑強”的自我介紹所吸引。垃圾堆揀生活用品小弟我也幹過。現在每每換家俱扔掉狀況還不錯的舊家俱時就常想:“要是認識個剛來美國的同胞就給他多好。”
我丈夫24歲醫學院畢業(那時國內醫學院學製6年)就來美國讀書。當時他住的學生宿
舍是有家俱的。但是他經常被當地的訪問學者們叫去幫忙抬從垃圾堆撿來的家俱,
象沙發,床墊子什麽的大件。那些大姐大嫂們就經常做好吃的給他這個快樂的單身
漢吃。
現在我們有時還會提起剛來美國那幾年吃苦受窮的日子。中國人還是聰明有毅力能
幹呀,在美國折騰幾年就有了好日子不是?
期待你的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