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本文來源:新美學100人
畢加索《自畫像》布麵油畫 81×60cm 1901
畢加索,西班牙畫家、雕塑家。畢加索是西方現代最具創造力和影響最為深遠的藝術家,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他被視為現代藝術開創者,西方現代派繪畫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亞威農少女》《格爾尼卡》等作品均成為現代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
6月15日,中國迄今為止最為重要的畢加索作品展“畢加索——一位天才的誕生”在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開幕。當天就遇到排著長隊購票觀展的觀眾。
然而,即便在今天,我們麵對畢加索的畫作,很多觀眾的反應仍舊是“看不懂”。就此問題,我們一起聽聽陳丹青的分析和闡述。
《曼陀林演奏者》布麵油畫 162×71cm 1911
畢加索是1881年生的,跟魯迅同年,1973年去世的,我們有幸跟畢加索生活在同一個時代,1973年他去世的時候我在江西農村,我知道世界上有一個人叫畢加索,但是我看不到他的畫。
畢加索的名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傳到中國來了,那時候中國正在戰亂當中,沒有可能邀請歐洲的展覽來中國。但已經有中國的畫家知道畢加索,像徐悲鴻在法國留學,他不但不懂畢加索還討厭畢加索,他也不喜歡印象派;劉海粟是另外一種畫家,他覺得畢加索的畫跟中國畫文化相同。
他們成了兩個陣營,一個是北方的現實主義陣營,一個是以劉海粟為主的現代主義陣營。1949年以後,北方的現實主義陣營取得了政治上的地位。基本上畢加索的立體主義就銷聲匿跡了。
文革結束後的1978年,中國恢複了正常的國家生活,包括文化生活。第一件事情就是跟法國商量,請來了法國鄉村畫展。我第一次看到了19世紀的一些現實主義畫家、印象派畫家,像米勒。直接影響到後麵畫的東西。
米勒《拾穗者》布麵油畫 83.5×111cm 1857
他曾經被民國的留法生喜歡或者不喜歡,解放後一度在中國消失,文革後又以一種遲到的方式成為被模仿的權威和超越的對象。在小圈子裏,年輕人已經不太看得起他了,大家開始關注二戰後,被稱之為後現代的新興藝術,開始關心像杜尚、博伊斯這些人。
上海昊美術館展覽“見者的書信:約瑟夫·博伊斯×白南準”現場
1982年我第一次到紐約,進入大都會美術館,進入現代美術館,我發現畢加索在西方早就過時了。或者說,畢加索不是過時了,而是進入了曆史的背景,變成了一個山峰,變成了一個記憶。他不再是一個問題。從時間脈絡看,畢加索相當於中國的齊白石和吳昌碩的年代。
畢加索《彈曼陀鈴的少女》布麵油畫 1910
又過了將近30年,繪畫界差不多要忘記畢加索了,畢加索來了,平心而論,這是我們國家引進的展覽當中,相對來說比較嚴肅,比較完整的一個。第一,從他小時候一直到他去世時的畫都包括了,雖然數量不是很多;第二,雖然他經典的畫沒有來,但是有1/4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他畫兒子的作品,這些是畢加索重要時期的作品,還是來了。
還有他晚期的塗鴉作品也來了不少。更珍貴的是他早年畫一個女孩子和流浪漢,在西方的博物館,這些畫都是非常珍貴的,能夠到中國來不容易。這麽不容易的一個展覽來了,我非常高興公眾來看,公眾會不會有困擾?畢加索有什麽好的,他為什麽這樣畫?
2013年,大連萬達以1.72億元購得畢加索畫作《兩個小孩》
這裏麵牽涉到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和西方有一個錯位或者說時差。這個錯位和時差造成我們對西方認知上的一個困境。我們不能說這個困境一定是負麵的,因為機會同時也來了。
話說回來,西方絕大部分民眾對畢加索未必喜歡,在他那個時代大家也是看不懂。塞尚是1906年去世的,1907年左右畢加索推出了《亞維儂少女》。今天的《亞維儂少女》被收藏在博物館,它使美術史有一個大轉彎。但是當時畫完以後,除了畢加索的幾個老朋友喜歡,公眾都不喜歡,這個畫到十幾年以後才被人所認知。
《亞維儂少女》是他立體主義實驗的一個先身,此後畢加索進入到嚴謹的立體主義時期。《亞維儂少女》跟非洲雕刻做了一個交融。像《亞維儂少女》這樣的作品如果今天能夠過來,把畢加索同時代正在發生的其他事情放在一起看,可能要比單獨做畢加索的展覽,對我們有更多的啟示。
畢加索《亞維儂少女》布麵油畫 244×233.5cm 1907
《亞維儂少女》習作係列
也許還是不懂,但是我們要的不是懂而是啟示。藝術的懂是沒有窮盡的。我們認知一個藝術家,比如說像畢加索這麽一個豐富的矛盾的藝術家,其實是需要時間的。並不隻是我們的問題,西方人也一樣。
我很想知道是哪些觀眾在畢加索哪些作品麵前覺得不懂,他為什麽要懂,如果懂了對他有什麽影響,因為藝術是跟每個人的視覺,每個人的內心在溝通。這個溝通如果被所謂的不懂所阻斷是什麽意思?這對我們的文化是什麽意思?這是很有意義的一個話題。
在我居住美國的18年,包括這些年我每年都回去,關於畢加索的研究,畢加索的展覽,畢加索的畫冊,畢加索的專題從來沒有中斷過。這些展覽綜合起來才構成一個完整的畢加索,這樣的條件我們這裏也會具備。
畢加索《格爾尼卡》布麵油畫 349.3×776.6cm 1937
比方說在畢加索的時代,產生了很多流派。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這是西方現代主義的黃金時代。同時有很多事情在發生,巴黎之外,意大利有超現實主義。
西班牙的米羅和達利這兩位大師雖然都跑到巴黎去了,但是他們做的事情跟畢加索非常不一樣。年輕的達利第一次到巴黎,一早就去找畢加索。他說我今天剛到巴黎,我沒有到盧浮宮去,我先到你這裏。畢加索說,你做得對,這個就是當時畢加索的氣魄。
畢加索與達利
德國有另外一個運動,所謂的新表現主義,這些人當時不是很主流,可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到今天整個歐洲的美術圈越來越重視新表現主義的畫家。在一部分的荷蘭和大部分的比利時,還有一個流派是屬於超現實主義的一個支流,裏麵最著名的代表畫家是瑪格麗特,還有南歐的吉利科遙相呼應。這些人做的事情跟畢加索都不一樣,同時在俄羅斯和蘇聯還有一批人遙遠地回應畢加索。
瑪格麗特《戴黑帽的男人》布麵油畫 1895
回到巴黎,單單在巴黎就有很多流派,當時最大的一個和古典主義相對應的流派就是野獸派,以馬蒂斯為代表。另外還有一派後來被稱之為巴黎畫派,裏麵有很多人,跟畢加索很要好。
馬蒂斯《紅色的和諧》布麵油畫 180.5×221cm 1908
我的意思是什麽?就是我們要知道畢加索活著的時候,他那個年代還有多少流派跟他不一樣,同時又是和他呼應的。畢加索過來了,我們不懂。為什麽不懂有種種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的生態沒有過來,隻有他一個人過來。等於隻過來一幅畫是沒有上下文的,這句話講得再精彩,沒有上下文,你真的沒有辦法理解。
畢加索(左一)和藝術家朋友在家中
剛才講的是空間的脈絡,回到時間的脈絡,我們不得不講塞尚。西方人喜歡認爹,什麽意思呢,就是說我們的血脈,我們的資源,我們今天做這個事情,都是“其來有自”。塞尚從哪裏來?表麵上他從印象派來;印象派又從哪裏來?印象派其實是從巴比鬆過來的,包括一部分英國過來的。
此外刺激印象派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石油已經發現了,整個資產階級時代和現代文明開始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古典主義已經無法滿足了,畫得像不像美不美已經不是畫家關心的了,畫家注意到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用顏料、用筆觸、用光線,用溫度表達不同的世界,而不是像從前一樣模擬現實世界。資產階級時代開始了,這才會有印象派。
畢加索15歲自畫像與90歲自畫像
這個仍然沒有說明塞尚從哪裏來,塞尚的理想是我要回到普桑的時代。普桑是17世紀的人,跟塞尚相差200多年。普桑一輩子待在意大利,他的理想是什麽,他的理想是文藝複興,而且真正的理想來自希臘。
我們想一想這個問題,塞尚是現代主義之父,馬蒂斯說我們都從這裏來。從塞尚回到普桑,普桑回到希臘,這樣的時間緯度對以後中國引進展覽就是一個漫長的名單,可以把西方的整個文脈帶進來。這不一定是奢望,這個名單應該在我們期望邀請的當中。
塞尚《靜物》布麵油畫
我們今天有錢了,尤其是歐洲和美國遇到了經濟蕭條,他們非常渴望到中國來,明年、後年甚至會有更好的作品到這裏展覽,今後有的是這樣的機會。這個機會意味著什麽?具體來說,就是我們會不會邀請展覽。我關心的是年輕人、小孩子和所謂的普通老百姓,也就是大街上的人會不會都能進來看。
但是大街上的人一旦進來又說不懂怎麽辦?這些責任在中國的策展人,挑選作品也要有能力,好東西人家不給,大東西給的話我們也不好運。我們可以做一些小範圍的、不必花這麽多錢,但是把文脈理得很清楚的展覽引進來。
畢加索《習作》布麵油畫 100×81cm 1920
安格爾《布羅格利公主》布麵油畫 121.3×90.8cm 1853
畢加索《公牛》係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