罘罳,音fú sī。釋義:
1、古代設在門外或城角上的網狀建築,用以守望和防禦。
《漢書·文帝紀》:“未央宮東闕罘罳災。”顏師古注:“罘罳,謂連闕曲閣也,以覆重刻垣墉之處,其形罘罳然,一曰屏也。”按,《五行誌上》作“罘思”。
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今富者積土成山,列樹成林,台榭連閣,集觀增樓。中者祠堂屏閤,垣闕罘罳。”
明·夏完淳《感舊步仲芳先生韻》之五:“睥睨浮雲三殿曉,罘罳落月九天寒。”
2、設在屋簷或窗上以防鳥雀的金屬網或絲網。唐·杜甫《大雲寺讚公房》詩之一:“黃鸝度結構,紫鴿下罘罳。”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貶誤》:“士林間多呼殿榱桷護雀網為罘罳。”《資治通鑒·唐文宗太和九年》:“宦者曰:‘事急矣,請陛下還宮!’即舉軟輿,迎上扶升輿,決殿後罘罳,疾趨北出。”胡三省注:“唐宮殿中罘罳,以絲為之,狀如網,以捍燕雀,非如漢宮闕之罘罳也。”
3、指室內的屏風。宋·洪邁《夷堅三誌壬·吳仲權郎中》:“明日,索浴治具於房,婢以罘罳圍之。吳曰:‘何用?’曰:‘恐為隙風所搏。’”明·花夢月《浣溪沙》詞:“一窗日影到罘罳。”
來源:簡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