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鵲,音qián què,或gān què。即喜鵲。
宋·彭乘《墨客揮犀》卷二:“北人喜鴉聲而惡鵲聲,南人喜鵲聲而惡鴉聲。鴉聲吉凶不常,鵲聲吉多而凶少。故俗呼喜鵲,古所謂乾鵲是也。”
由於“乾”字有qián(虔)和gān(幹)兩個讀音,gān音後簡化為“幹”,故自古以來,“乾鵲”如何發音爭議不斷。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辨誤一》:“前輩多以‘乾鵲’為‘乾’音‘幹’,或以對‘濕螢’者有之。唯王荊公以為‘虔’字,意見於‘鵲之彊彊’,此甚為得理。餘嚐廣之曰,乾,陽物也。乾有剛健之意。而《易》統卦有雲:‘鵲者,陽鳥,先物而動,先事而應。’《淮南子》曰,‘乾鵲知來而不知往,此修短之分也。’以是知音‘幹’為無義(無義:沒有道理的意思)。”
現代多數辭典認為讀“虔”,且引上說為佐證。但《漢語大詞典》第一卷則收錄為:
乾鵲(乾鵲,幹鵲)即喜鵲。其性好晴,其聲清亮,故名。由喜鵲好晴天的習性而言,稱“幹鵲”當也不無道理。
*上文編輯自《簡書》,恰巧舊稿中翻出“喜雀臨門”橫批,權當應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