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葦航。佛教典故。
中國佛教禪宗初祖菩提達摩,是天竺國佛教禪宗第27代祖師般若多羅的嫡傳弟子。一天,達摩問師傅:“我得法以後,應該到什麽地方去傳法?”般若多羅回答說:“去震旦。”
達摩遵照師傅囑托,東行來到今中國,時傳教於廣州。
梁武帝蕭衍知悉後,邀請其至國都建康(南京)詢問佛學,因教乘不合,達摩於梁普通七年(526)離梁北上。達摩不辭而別,梁武帝深感懊悔,馬上派人騎健騾連夜追趕。
追到幕府山中段時,天色破曉,晨雞齊鳴。突然,兩峰合攏,夾住騾身,進退不得,因此得名“夾騾峰”,後稱“夾蘿峰”。
達摩正走到江邊,看見有人趕來,就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身立其上,飄然過江。渡江北上到魏都洛陽,後赴河南嵩山,在少林寺另創宗派,成為禪宗始祖。
關於“一葦渡江”的解釋,儒家有不同的說法。他們認為“一葦”並不是一根蘆葦,而是一大束蘆葦。
《詩經》裏麵有一首《河廣》,詩中說:“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唐·孔穎達注:“一葦者,謂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筏然,非一根也。”
來源:簡書
尹思泉《各自安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