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1.收中宮
昔人以為欲明書勢,須識中宮。這點米芾恐怕從歐陽詢那裏學到不少。九宮尤莫重於中宮。凡字之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結之處,茲即謂“中宮”。黃山穀書師法大字《瘞鶴銘》,收其中宮,寬其外側,形成“輻射狀”。中宮緊是黃山穀字的特點。米字雖不若黃字明顯,,但從結體中仍能約略窺見此老留意處。米芾曾說:“見柳(公權)而慕緊結,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出於歐(陽詢),乃學歐。”歐、柳的緊結對於米有過不小的影響,米字跌宕縱逸,而無鬆弛、渙散之弊,正是此故。(圖3)
一般來說,中宮並非一個字的中心。包世臣更說中宮有在實劃,有在虛白,必審其精神所注而定。古人的話真是米字的最佳寫照,依餘觀米字,米芾常將一個字在心中拆解,抓住自己想表現的一部分,其餘的就收斂,也如此才會使字字有風采,但也不是字字洋洋灑酒,寫得龍飛鳳舞,恰好是一種藝術的表現手法。
2.斂放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雲:“作書最忌者位置等勻。且如一字中,須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處。”張懷瓘《論用筆十法》以斂為陰,以放為陽,以為作字須陰陽相應。斂以內含筆勢,故為陰;放以外拓意趣,故為陽。有斂而無放,筆劃雕疏無生機;有放而無斂,筆劃飆疾乏靜氣。米芾行書,有放有斂,斂放結合。(圖4)
戈守智以右放為“曳”,左放為“垂”,且雲:“皆展一筆以疏宕之,使不拘攣也。凡字左縮者右曳,右縮者左垂,亦勢所當然也。”米芾的放筆也隻用一筆,且常在右邊,間或也有在左邊的,這都根據字本身的結構和章法的需要而定。
斂放都要有一定的限度。過分斂了,枯萎寒栗,盡失神采;過分放了,劍拔弩張,無含蓄韻致。學米書者最易流於“弩張”,誤以為弩張是米書優點,此大謬矣。米芾曾指出:“世人但以怒張為筋骨,不之不怒張自有筋骨存焉。”但是,平淡也不是米蒂的本色,不符合米芾的人生狀態和思想感情。而掌握了正確的用筆方法後,追求厚重應該是首當其衝的目標,這在他幾乎所有的作品中都能看到。其次再是豐富的變化。
3.筆劃粗細
縱觀米芾尺牘,下筆如飛,痛快淋漓,毫無顧忌,點畫之際,妙趣橫生。粗看,“全不縛律”,左傾右倒,形骸放浪。仔細賞讀,卻又欹正相生,字字隨著章法氣勢變化,用筆狂放而不失檢點,提按頓挫絲絲入扣,上下精神,相與流通,有著強烈的節奏感,頗得魏晉風韻,筆法圓轉含蓄韻藉,有篆籀氣。每一行字中,總有幾個字筆劃粗一點,幾個字筆劃細一點。即使每一個字中,筆劃也往往有些粗細不同的變化。粗者用筆較重,細者用筆較輕。由於粗細相間,字才顯出重輕、虛實和跳動的節奏來。(圖5)
4.增減點畫
早在秦漢增減筆劃這種方法就已開先例,曆代書家相與沿襲。十分注重體勢形態的米芾行書,增減筆劃更是常識,現代人的行書亦有夾帶草書。一般常見的是“火”或“心”用一橫取代,如:“啟”、“為";“定”用一豎筆加一橫筆或豎彎橫筆減省帶過,如:“道”、“適”、“過"。這些增或減筆,並無損字的光彩。
隋僧智果《心成頌》所謂“繁則減除,疏當補續",便是增減筆劃的原則。符合這個原則的,增減後恰到好處,否則就會弄巧成拙。至於哪些字該增該減一般要憑約定成俗,不能隨便亂來。但米芾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是較突出的。戈守智“必古人所有則可,今人不能擅作”之說,未免失之拘泥。筆劃的增減後來演變成今天的草字應用,現代行書的章法布局,為使版麵生動,遂在字的斂放、布白疏密上下工夫,但究竟字的斂放要做到什麽程度呢?有些字的筆劃實在太多,在章法中不好協調,人們往往會用草書來加以調節。
劉熙載曾說:“變其短長肥瘦,皆是增減,非止多筆少一筆之謂也。”廣義的說,長者使之短,短者使之長,肥者使之瘦,瘦者使之肥,都是屬於增減的範疇。米芾作品中,這種情況比比皆是。
5.左右虛實
左右結構的字,米芾常根據章法的需要,或虛其左,實其右,或虛其右,實其左(圖6)。在《葛德忱帖》中,虛左實右的字有“涔”、“儻”、“蝗”、“滿”等,虛右實左的字有“程”、“動”、“就”等字。一般來說,筆劃多的實,筆劃少的虛,主筆實,副筆虛,但也不盡然。蔡邕有所謂“微本而濃末”者,正說明字不應有常態,而要時時變化更新才好。如“動”字,並非右半的“力”筆劃少而虛右,米芾此字的寫法是安排左右份量等同:“遊”三部分有都各自占相等的比例;“便”雖簡化人部的寫法,但一豎直貫而下,雖然和右邊比例相差大,卻因一豎的精神而顯出其份量。就方法而言,有以粗細為虛實者,有以大小為虛實者,有以枯潤為虛實者,亦有以疏密、剛柔、緩急為虛實者,原無一定之法。而且,不盡左右結構的字要有虛實,上下結構、不規則結構的字也都要有虛實。“審”可分三部份,即“心”、“米”、“田”,中間實,上下虛;“甚”上至下由實漸虛“能”左實右虛“求”上虛下實;“清”左虛右實等等。
(圖6)米芾《葛德忱帖》
文章來源於網絡僅供參考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