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萬卷書 行萬裏路

與同好朋友分享旅行的酸甜苦辣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抗戰中的大會戰(一)

(2023-09-27 18:03:24) 下一個

抗戰中的大會戰(一)

.第一次淞滬會戰(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三月三日)

中國的抗戰史家往往說抗日戰爭期間總共發生了二十二次重大會戰,不過他們講的隻是八年抗戰,因而排除了在一九三二年初發生的第一次淞滬會戰(“淞”指吳淞江,發源於太湖,匯入黃浦江後匯入長江,再注入東海,在上海市區內河段被稱為蘇州河)。

第一次淞滬會戰的國軍主將是粵係的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總指揮蔣鼎文和十九軍軍長蔡廷鍇,還有第五軍軍長張治中等。蔡廷鍇在此戰後成了中國民眾心目中的大英雄。

日方主將是上海派遣軍司令白川義則、第九師團師團長植田謙吉和第三艦隊司令野村吉三郎等。

會戰中日方海陸空軍陸續投入約七萬人,據日方統計,傷亡三千餘。中方參戰約四萬二千官兵,傷亡約一萬五千。在會戰期間以江浙滬地區為主要基地的中國海軍一炮未發,袖手旁觀,對十九路軍要求支援的呼籲無動於衷。陳公博寫到過,當時他差不多每天從南京過江去浦口見蔣介石和汪精衛,雖然上海烽火連天,泊在長江上的中國兵艦卻行若無事,日本兵艦也安詳地浮在水麵。

三月二日,麵對腹背受敵、被徹底圍殲的危險,十九路軍全線撤退。

(四月二十九日,在中日兩國正式簽署停戰協定以前,日本人於上海虹口公園舉行閱兵,慶祝祝日本天皇長壽的天長節及日軍勝利。朝鮮勇士尹奉吉冒充茶水工友混入人群,向主賓席扔擲炸彈,致使白川義則被炸死,野村吉三郎被炸瞎一目,植田謙吉受傷被截去左腿,日本駐華公使重光葵也被炸斷一腿。尹奉吉也許是曆史上最成功的刺客之一。)

五月五日,在英美等國的調停下,中日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協定規定:1)雙方軍隊停止一切敵對行為;2)中國軍隊留駐現地(即安亭、昆山一帶);3)日軍撤至上海公共租界虹口越界築路地段,恢複一二八以前的狀態;4)設立共同委員會,協助撤退的日軍與接管的中國警察間的移交事宜。

盡管喪失了在上海的主權,因為沒有割地賠款,許多國人為之感到寬慰。

戰爭打響後,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於一月三十一日發表聲明:“國民黨各派軍閥和中國資產階級都是日本帝國主義的走狗,以血的屠殺鎮壓反日運動來獻媚日本帝國主義”。會戰期間,中共一方麵全力作反政府反十九路軍的宣傳,另一方麵在江西發動贛州戰役,牽製了部分本擬增援上海的國軍。

.第二次淞滬會戰(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十一月二十六日)

第二次淞滬會戰持續了一百零五天,是抗戰中國軍犧牲最大、最慘烈的一次會戰。

在兩次淞滬會戰的前夕和開戰後的幾天,中日雙方爭相指責對方惡意挑釁,以求贏得國際輿論的同情。問題是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居然必須跟鵲巢鳩占的外來侵略者搶奪道德高地,無意中認可了日寇的平等地位。

第一次淞滬會戰的爆發是因為十九路軍的忍無可忍、奮起反擊。第二次淞滬會戰的開啟,則是蔣介石的“先發製人”。在當時那種劍拔弩張、火藥味極濃的氣氛中,要擦槍走火以致大動幹戈太容易了。

在第二次淞滬會戰中,國軍七十個師約七十五萬兵力先後對陣日軍陸續增加的八個師團、兩個旅團以及其他海空部隊約二十多萬兵力。蔣介石全力以赴,德國軍事顧問訓練、德式武器裝備的中央軍包括中央教導總隊在內的精銳盡出。川、桂、粵、湘、黔、鄂以及東北軍、西北軍的部隊,都紛紛奔赴淞滬戰場。

蔣介石的目的是分散日軍兵力,消耗日本國力。蔣認為:“敵軍戰略本以黃河北岸為限,如不能逼其過河,則不能打破其戰略,果爾,則其固守北岸之兵力綽綽有餘,是其先侵華北之毒計乃得完成,此於我最大之不利。我欲打破其安占華北之戰略,一則逼其軍隊不得不用於江南,二則欲其軍隊分略黃河南岸,使其兵力不敷分配,更不能使其集中兵力安駐華北。中倭之戰必先打破其侵占華北之政策,而後乃可毀滅其侵略全華野心。”蔣沒有明說,不過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要在上海這個國際都市以戰績改變洋人的輕華成見,爭取贏得在江浙一帶有重大利益的西方列強的尊重,希望不願得罪日本的西方列強能夠放棄消極中立立場,選邊站支持中國,製裁日本,迫使日本停止對中國的蠶食,從而獲得比較體麵的和平。

國軍的主將為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兼第十五集團軍司令陳誠、第九集團軍兼上海警備司令張治中和第八集團軍司令張發奎等。

日軍的主將為上海派遣軍司令鬆井石根、第十軍司令柳川平助和第三艦隊司令長穀川清等。

第二次淞滬會戰導致國軍損失近百分之四十,一九二九至三七那八年間從黃埔係統培養出來的二萬五千個低級軍官中損失了一萬以上。朱耀華、吳克仁兩位中將及黃梅興、李友梅、蔡炳炎、路景榮、楊傑、龐漢禎、秦霖、官惠民、劉啟文、吳桐崗、鄧玉琢、朱之榮、李伯蛟和吳繼光十四位少將在此役中殉國。

(事後國民政府軍政部根據吳克仁投敵並出任偽職的錯誤情報,不經仔細查實就下令通緝他。一九三八年,原六十七軍副軍長賀奎和一0八師師長張文清為吳克仁及各級戰死官兵請恤時,竟遭拒絕。軍委會在發給各戰區的《敵情通報》中說:“確訊 原東北部隊第六十七軍軍長吳克仁,在我大軍撤離上海後,已率部叛變投降日軍,此次侵占南昌,即是吳克仁親自指揮所部,為日寇前導。”

吳將軍無辜蒙冤長達四十三年。

一九八0年,王公嶼發表《八一三之役—吳克仁將軍殉國紀實》一文,以當事人身份回憶當年與吳克仁並肩抗戰的情景。一九八一年,著名旅美報人田雨時在《傳記文學》上著文《忠烈泯沒昭恤無聞的吳克仁將軍》,再次介紹吳克仁的抗戰事跡,申訴將軍的不白之冤。一九八二年,中華民國政府追認吳克仁為抗日烈士。一九八九年,經吳家後人奔走,吳克仁的靈位正式進入台北忠烈祠,並且舉行了祭祀儀式。)

日軍傷亡人數約五萬,其中加納治雄少將在作戰中喪生。

蔣介石打不贏的原因主要為:1)國軍的空軍跟日本遠不是一個等級,因而很快就失去了製空權,國軍的傷亡,有近半數是在毫無空防能力的情況下被敵機轟炸造成的。日軍飛機的轟炸使國軍行動困難,補給、機動均不能迅速及時,從而嚴重影響了作戰;國軍的海軍則聊勝於無;2)國軍陸軍的重武器裝備遠遠不如日軍;3)淞滬一帶一望平川,雖然那些街巷和河道有利於輕武裝部隊穿插迂回,但硬打硬拚、在固定的戰線上進行單純的陣地防禦,絕對頂不住日軍威力巨大的飛機大炮;4)國軍士兵人數雖然占很大優勢,不過身體素質差,訓練質量低,真正單鬥獨打能夠不輸日軍多少的不足十萬人(其中八萬是德國人培訓的);5)國軍的主帥們在既不善將將,又不善將兵的蔣的親自指揮親自部署下多有失誤,比如開戰前沒有明確的戰役目標;杭州灣幾乎無人防守,日本海上增兵後國軍因而被包抄;被包抄後已經必敗無疑,卻遲遲不撤軍,等著即將於十一月六日召開的布魯塞爾《九國公約》會議的調停(一九二二年的《九國公約》達成了旨在保證中國的主權與獨立、領土與行政完整的協議)。蔣親至前線向師以上軍官指示,要求他們“做更大的努力,在上海戰場再支持一個時期,至少十天到兩星期,以便在國際上獲得有力的同情和支持”,致使國軍蒙受額外的巨大損失等等。

其實早在八月二十七日,蔣就在日記裏承認:“近日戰局漸轉劣勢,人心乃動搖矣。”

十一月十日,蔣無奈下令撤退。然而兵敗如山倒,國軍的撤退混亂無章。張發奎說:“接到撤退命令時,部隊已陷於極端紊亂的狀態,各級司令部已很難掌握其部隊了。”蔣感歎說:“竟不分步驟,全線盡撤,絕無規律,痛心盍極!” 有學者指出,潰退造成的兵員傷亡甚至超過了雙方對陣期間的傷亡。

十一月十二日,上海市區全部淪陷。

十月二十七—三十一日那幾天裏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卻莫名其妙成了那次會戰中國軍的輝煌篇章。

跟日軍對抗的謝晉元們舍身報國、視死如歸,固然是永遠值得後人敬仰的錚錚好漢,然而粗略梳理那場戰鬥的前因後果,隻能令人唏噓不已。

1)淞滬會戰勝負已定後,守衛閘北的國軍撤往滬西,日軍並未追擊,因此根本不需要滯後掩護。再說四行倉庫既不處於交通要道,也不在什麽橋頭,那麽小小的一個“釘子戶”,完全是做樣子給在上海公共租界內的洋人們看的:一方麵再一次向國際社會表明政府抵抗侵略的決心,另一方麵希望喚起在一九二二年在《九國公約》上簽字的歐美列強的惻隱之心,從而替受日本欺負的中國出頭作主。一句話,還是挾洋自重、以夷製夷的老套路。

為了這一政治目的,蔣介石要孫元良的八十八師死守閘北。而已經損失慘重的孫元良不願意賠上自己的全部剩餘家當,他覺得既然留守隻是政治作秀,並無任何軍事上的戰略戰術意義,那麽留多少兵力,守多少據點,都無關緊要,既不值得,也不光榮,於是最後決定隻留一個營。

選擇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是因為它建築堅固,距南岸的公共租界僅百來米遠,其東南方的西藏北路上又有美英軍隊的哨卡。日軍其時尚未準備與歐美為敵,因此無論炮擊或飛機轟炸,都有投鼠忌器之虞,從而有利於謝晉元們的防守。恐怕蔣介石和孫元良們私心裏還會祈願日本人的炸彈或流彈落到租界,誤傷個把洋鬼子呢!

2)所謂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八百壯士”,實際上隻有四百十四人(另一說四百五十二人,恐有誤),他們大都是七七事變以後剛招募的鄂南農民子弟,尚未完成基本軍事技能訓練就被匆忙補充到了八十八師,其中一些人目不識丁,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3)戰鬥持續了四日四夜。謝晉元說他們擊退了日軍六次進攻。其他介紹文字胡扯他們擊退了日軍“十餘次”甚至“數十次”進攻,又說守軍以犧牲十餘人的代價,“據瞭望哨兵報告”,斃敵二百餘。

在淞滬會戰中,七十五萬國軍精銳完敗於二十多萬日軍,而謝晉元那些訓練不足、初上戰場的士兵卻創造了陣亡人數一比十幾的奇跡,其可信度恐怕與今日橫店批量出爐的那些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劇相仿。

4)在萬國商團的斡旋下,謝晉元們最後撤出了四行倉庫,停止了無謂的抵抗。然而不知何故,他們不能歸隊,卻被英國人繳了械,關進了拘留營。謝晉元不久在拘留營裏被心懷不滿的部下當眾殺死。其餘士兵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成了日軍的俘虜和苦工。

白崇禧對淞滬會戰有所檢討:“對日軍之檢討:1)敵人利用淞滬沿海之形勢,發揮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之威力,以裝備之優良,訓練之純熟,發揮各兵種在戰場上之戰力,予我軍創傷甚重; 2)日軍官兵在戰場上均能發揮奮鬥犧牲,前仆後繼,有武士道與大和魂之精神。……對國軍之檢討:1)國軍官兵……於淞滬戰場雖製空、製海權操之於敵手,而我方之裝備訓練遠不如敵人,然我軍悉能以血肉之軀與日軍相抗,其視死如歸之精神可歌可泣;2)我軍以劣勢之陸軍裝備,抵抗敵軍海陸空聯合作戰之優勢,……自八月十三日至十一月九日將及三個月,……打破日軍閥三個月征服中國之迷夢;3)我軍因無空軍掩護,炮兵又少,攻堅非常困難;4)日軍炮火猛烈,又有空軍掩護,我軍進攻效果很少;5)我軍訓練遠不如敵人,使用同一武器之命中率亦遠遜於敵人,步兵對輕重武器因訓練不精,不能使用自如,未發揮較大之威力。”

.太原會戰(一九三七年九月十一日—十一月八日)

太原會戰包括南口、張家口、大同、平型關、忻口、娘子關和太原保衛戰等一係列戰役。

參戰國軍約二十八萬,最後傷亡約十萬。其主將為第二戰區司令閻錫山、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兼第十四集團軍司令衛立煌和第七集團軍司令傅作義等。

郝夢齡中將、劉家麒中將、薑玉貞少將和鄭廷珍少將陣亡。

閻錫山為應對各方對大同失守的譴責,以擅自後退為由將第六十一軍軍長李服膺槍決,盡管他曾給李服膺下達過撤退的指示。李在被處決前高喊:“不講理的閻錫山萬歲!”

參戰日軍華北方麵軍約十四萬,最終傷亡二萬多。其主將為華北派遣軍司令寺內壽一和第五師團師團長板垣征四郎等(第五師團曾在日俄戰爭中贏得“鋼軍”的美譽,是日本陸軍精銳中的精銳)。

會戰後國軍在華北再無像樣的抵抗,日本完全控製了華北的所有戰略要地,順帶控製了山西大同一帶的煤炭資源。

平型關戰鬥是平型關戰役的一部分。

九月二十五日晨,板垣師團第二十一旅團二十一聯隊第三大隊一部押送輜重車輛,沿靈丘至平型關公路西行,進入了八路軍一一五師在平型關以東布下的伏擊圈。那時道路泥濘,車行緩慢,隊伍擁擠。師長林彪放過了日軍的先頭部隊,以強擊弱,以眾擊寡,消滅了日軍拖尾的後勤部隊一百六十七人,擊傷九十四人(據日方統計),毀損汽車八十二輛,並繳獲野炮一門、步槍一百餘支、機槍二十多挺以及各種炮彈、子彈等軍用物資(八路軍戰報稱斃敵一千多人、打傷二千多人、擊毀汽車一百多輛、繳獲炮一門、步槍三百多枝、機槍二十多挺、山炮彈三千多發和其他軍用物資)。

平型關戰鬥是中國在華北戰場上唯一的一次勝利,盡管是小小的勝利。

戰鬥結束當晚,林彪、聶榮臻致電朱德、彭德懷報告稱:“我傷亡約三四百名”。次日,林、聶再次報告稱:“我軍傷亡三四百,負傷團長二、營長二,其餘待查。”

(一九九二年聶榮臻離世,楊尚昆致悼詞,稱聶指揮了平型關戰役,並取得了“中國抗戰以來的第一個大勝仗”。)

八路軍一一五師參加的平型關戰鬥、一二0師參加的雁門關戰鬥和一二九師參加的娘子關、忻口戰鬥,以及在敵後的破壞騷擾,是抗戰中共軍唯一列入國軍作戰序列的戰鬥。

林彪原來主張集中大部隊打以運動戰為主的正規戰,但在平型關與日軍交手以後,他認識到日軍不好對付,從此不再堅持打正規戰(不久林彪被友軍(閻錫山的晉軍)誤傷,去蘇聯治療,一九四一年底回國後擔任延安抗大的校長並兼中央黨校副校長(林彪參加了毛澤東發動的延安整風運動,但對“搶救運動”敬而遠之,沒有整過一個人),跟抗戰基本上沒有關係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