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了,爹媽便沒了心思管我,我就和戰友們一樣,把鑰匙掛在脖子上,一天三頓吃食堂。那個時候,機關的規模小,前後左右離得都不遠,所以省委、省府、黨群、政法四個食堂也都在一起,其實就是一個大屋子裏四個不同的櫃台。飯票卻是分開的,就像後來在大學裏,學一、學二、學三、學四,不同的飯票去不同的地方,不好亂串門的。當然也有解決的辦法。心懷鬼胎的就找同學換飯票,無非就是為了“人看”或者“看人”,譬如看徐少娜。
我那個時候,也找戰友換飯票。當然沒有別的意思,因為那是文化大革命。我換飯票就是為了“追菜”。每天每個食堂的菜是不一樣的,未見得你就喜歡吃。有了不同的飯票,便可以遊刃有餘。
追菜也是一時一個樣,沒有什麽道理,有一陣子我就專門追“家常豆腐”。光看這個名,祖國各地到處都有,可是放在碗裏,便全不是一回事;就是杭州一地,“家常豆腐”也是一名各表,我好的就隻是省級機關食堂的這一口。
豆腐須是石膏點的,否則味兒不正。豆腐切成半寸見方,再有一些肥肉片,一點肉絲加芡,少許醬油,須不是色素兌的,另有一小把韭芽,便是全部的材料。剩下的就是一口鐵鍋一爐旺火了。
將肥肉熬油,待其快成油渣的時候,先下肉絲翻炒變色,再下韭芽炒出香味,加醬油稍候,放入豆腐,再加水半沒豆腐。待水滾三分鍾後,下鹽、味精,勾芡出鍋。這個菜以素兼葷,亦湯亦菜,不但有營養,吃著也方便。豆腐如玉,韭似寸金,汁帶醬色,看著也是舒服的,而時值人民幣,不過 5 分。
自從背井離鄉以來,每每心念忽動,不免也要做個家常豆腐自相安慰。可惜的是,除韭芽以外,各樣材料總不得其味,尤其是豆腐。雖經多番嚐試,用遍各家豆腐,依然不如過去滋味,不過差強人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