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到底批什麽主義(三)
----怎樣“告別庸俗的消費主義”
楊非羊
《人民日報》近日連發五篇批評“精致的利己主義”、“狹隘的極端主義”、“庸俗的消費主義”、“詭辯的相對主義”、和“不加分析的懷疑主義”的署名評論文章,拷問“我們時代需要怎樣的價值”。文章都比較短下,標題也比較“標新”,再加上是連篇的探討價值觀的文章,所以海內外關注中國政治事務媒體都有所反應和評論,讚揚、批評和諷刺的都有。因為文章標題比較“標新”且有些不知其意,故找來讀讀,讀完之後,還是朦朦朧朧,故隻好做點解刨,看看這幾篇文章到底要批判什麽,背後的含義是什麽。
(三) 怎樣“告別庸俗的消費主義”
《人民日報》的第三篇署名為唐宋的文章是“告別庸俗的消費主義。”文章不敢批經濟上的消費主義,並指出“消費是在現代社會滿足人們生存所需的必要手段,也是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催化劑。”文章隻是想批評“庸俗”的消費主義,即那些甘做“車奴”、“卡奴”甚至是叫嚷要“賣腎買iPad”的“搞消費崇拜”的消費觀念或意識形態。
文章提倡做一個“理性經濟人,”強調不是要求人們回到“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窘迫時代。”可是如何讓人們去做一個“理性經濟人”?文章似乎找不到更好的例子,卻拿出一個大學生司占傑放棄優渥生活條件幫助麻風病患者融入社會的例子。其實,這個例子是“不消費主義”的例子, 是“非經濟人”的例子。所以,按照文章的邏輯,告別“庸俗”的消費主義其實就是要告別“消費主義。” 如果是這樣,中央管經濟的領導就不樂意了。由此看來,中央意識形態部門根本就沒有找到建立價值觀的立腳點,換句話說,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路在何方。
消費主義沒有什麽“庸俗”和“高尚”之分。消費主義本身就是和馬克思主義格格不入。如果說在前工業時代是需求決定供應或生產的話,工業時代或後工業時代則是生產創造消費,並通過現代媒體鼓勵消費,用中央管經濟的部門的話說,用消費來拉動經濟。這種消費往往是一些不必要的消費,或額外消費。這種鼓勵過度購買的政策是現代消費主義區別以往的消費的關鍵所在。這是一種消費異化。
從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來看,消費主義就是浪費人類有限的資源。從生產和消費的關係來看,消費主義創造更多的“異化勞動”和產生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 。消費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如果《人民日報》這篇署名文章的作者去讀讀馬克思主義關於“異化”的理論,他或他們就應該明白,馬克思主義是極力反對消費主義的。 但是《人民日報》的作者不敢批評消費主義,也就是說他們也不敢堅持馬克思主義。
經濟上消費主義也會帶來人們生活觀的改變,拜金主義或享樂主義就會在一定程度上甚囂塵上。《人民日報》的這篇署名文章舉出了這些拜金主義或享樂主義或浪費主義的一些例子。《人民日報》文章所指出的“庸俗的消費主義”就是指的這種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或浪費主義。
可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或浪費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消費主義不是一對孿生兄弟。在任何時代拜金、享樂、或浪費都存在。可是,在消費主義發達的美國歐洲,乃至於後發達的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如同《人民日報》舉出的那些非理性的消費現象其實並不嚴重。舉個最典型的例子是在西方人們習慣於在餐館吃飯後將剩下的“吃完打包”帶走。可是在中國,這個現象很晚在才被部分中國人接受。
在西方,為什麽人民在經濟的消費主義下並沒有墮落?原因是西方社會確立了一套最基本的價值觀念,包括公平、自由、法治、尊嚴等等。宗教的自由也是西方社會的精神支柱之一。在美國餐館吃飯,大家對餐館服務生(waiter or waitress)都很尊重。可是在中國,餐館的客人可以對服務生呼三喊四,極其不尊重。有一個北大的知名教授在紐約一家中餐館吃飯時,其呢子大衣被服務生送上來的菜油了,那位教授硬是對服務生不依不饒,還要找餐館經理等等。同桌的在美國生活的學者無地自容,恨不得鑽到地下去。這個故事好像與消費主義無關,可是,一個社會連最基本的對人的尊重和謙讓都沒有,一個理性的消費觀念如何建立的起來?中國的《人民日報》連基本的“普世價值”都要去批評,那個社會如何不變的庸俗?
另外,我們可以看到《人民日報》舉出的“庸俗的消費主義”在中國與腐敗、權利或權貴是孿生兄弟。能夠像《人民日報》點出的那樣“裸活”或“以賣腎買“iPad”的人在社會上畢竟是少數。大量暴露出來的腐敗例子是《人民日報》這篇文章說涵蓋的“庸俗消費主義”的範疇,比如“三公消費。”最近《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指出,“茅台酒就是黨的生命,”因為茅台酒是高檔貢品和禮品。中國雜誌《財新》報導,真正的上品茅台酒通常是不拿到市麵上來賣的,它們被留下來供應北京人民大會堂、部隊機關、電信巨頭中國移動和其他有身份的嗜酒者。這才是中國當代“庸俗的消費主義”的根本所在。
所以,在中國要想告別“庸俗的消費主義,”首先要確立普世的價值觀,其次,要狠批腐敗和權貴資本主義。
附《人民日報》原文
告別“庸俗的消費主義”
——我們時代需要怎樣的價值之三
唐 宋
2012年06月19日07:17
“車奴”、“卡奴”……“奴”字頭新詞,幾成文化現象;“裸婚”、“裸活”……“裸”字頭新詞,展現另一個向度。從“奴”到“裸”,兩級之間的過山車,啟示我們思考:如何走出“心為物役”,告別“消費異化”?
消費是在現代社會滿足人們生存所需的必要手段,也是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催化劑。然而,如果把一切都消費化,搞消費崇拜,唯消費是從,甚至用物質填滿心靈,就必然生出一種“庸俗的消費主義”。
流風所布,消費就背離了“滿足生存和發展所需”的本真價值,而是為了滿足不斷被製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欲望。琳琅滿目的商品就像阿裏巴巴的山洞,成為觸 發購買欲的引擎,個別人甚至要賣腎購新“蘋果”。其實,擁有再多,也永遠渴望貨架上的下一個。超前、攀比、奢侈、炫耀的消費,讓生活被消費裹挾,不僅無法 在物質得失麵前從容淡定,甚至會走上一條“通往奴役之路”。
對於個人而言,如何消費是一種自主選擇,但如果庸俗的消費主義成為生活方式、群體選擇甚至社會風尚,那就值得警惕。
庸俗的消費主義,實質上是一種拜物主義。手袋並非用來裝東西,而是用來裝腔調;手表也不僅用來顯示時間,更是用來顯示身份。在一些人眼裏,對物質的消費 和占有,成為能力的唯一標誌、成功的最高象征、社會地位的集中體現、精神生活的不二依托。庸俗消費主義的狂歡,讓人們沉浸在享樂主義的盛宴。從物質到精 神,無物不可消費,無處不可出售,買賣關係成為存在方式,等價交換成為社會哲學。
社會如若被這樣庸俗的消費主義所席卷,在“消費優 先”、“物質至上”的步步緊逼之下,理想、信仰、道德難免步步退卻。於是,有人寧願在寶馬車裏哭,把情感當了籌碼;有人上網炫耀“幹爹牌”豪車,以尊嚴下 了賭注;有人把職位官階明碼標價出售,用信念做了交易……蠅營狗苟成為“成功的正道”,不勞而獲成為“幸福的捷徑”,消費主義的流行病,極易導致榮辱觀念 顛倒、是非觀念迷失,社會風尚也因此遭到侵蝕。
告別庸俗的消費主義,我們或許可以走進更豐盈的人生。大學生司占傑放棄優渥生活條件幫 助麻風病患者融入社會,衝出等價交換的牢籠,收獲的是充實、快樂與感動這些無法用數字計算的財富。告別庸俗的消費主義,社會或許可以走進更深沉的文明。 “理性經濟人”不再是對人性唯一的預設,物質財富也不再是對成功唯一的判定,多元的標準、多樣的觀念、多維的思考,消費行為才能遠離“異化”的危機。
告別庸俗的消費主義,不是為了緬懷“理想主義的貧窮”,限製人們享受物質的快樂,重新回到“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窘迫時代。而是要警示我 們,生活水平提高,但不能淪入物欲的陷阱;經濟社會發展,更不能陷進物質的泥淖。這是一個轉型社會的心態涵養,也是一個現代社會的價值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