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個人的行走

(2011-12-05 23:20:52) 下一個

在蘇州生活兩年了,慢慢地,十幾年實地生活的缺失造成的“迷糊”好多了,畢竟在這裏生活過多年,所以雖然那些大多是過了時的經驗時時需要更新,但人的聯想功能是發達的,來自四麵八方的信息有足夠的能量讓人改變。不過有些東西卻悄悄地深植於你的內心,不太容易改變了。比如我的一位朋友,一遇到車不給有行人的人行橫道讓路停車,就火冒三丈,怎麽提醒他這是在中國也沒有用,那為什麽要畫人行橫道,取消不更簡單?!他總是要這樣大叫;而我呢,最大的改變可能就是發現自己怎麽也很難再加入任何群體活動了,不管那是什麽。

回想起來,我們這一代人大多都是在集體主義的熏陶下長大的。從小開始,上學放學,開大會開小會,大掃除,過隊日過團日,班級活動,每天的課間的廣播體操,除了回家睡覺,(上了大學就是集體宿舍,家也不用回了)你很難想得出什麽時間是屬於你自己的。當然那個時候也沒有人會要求這個。工作了以後也差不多,一個車間,一個辦公室,一個科,一個係,總會有那麽一夥特定的人需要常常與你摩肩接踵,近距離接觸。

即使你很煩,即使你不怎麽懂如何與人保持親疏距離,覺得人際關係太難搞而想往個人空間,希望人與人之間遠著點好。可是人們真的喜歡疏離嗎?其實不然。我注意到很多人一旦真的被疏離,比如退了休,他們便開始焦慮。宅在家裏的日子讓他們心裏不安,想著法兒找人聚一聚。我曾問過一些我的同齡人,他們大多數人認為隻有呆在他們喜歡,他們自己選擇的群體裏,才能感到心安。我揶揄是不是要找到“組織”才行,他們說是的。這讓我明白了為什麽在各個城市,居民小區裏有各種活動讓老頭老太太們各得其所;在我住的小區裏,那些帶孫子孫女的爺爺奶奶們,(我驚奇地發現他們當中很多也就是我的年紀)一到早上九,十點鍾,天氣晴好,他們就一堆一堆地湊在一起,一人推一小車,一人一孩子,當然也有兩人一孩子的,很是壯觀,好幾次我都想把他們拍下來,但又怕他們誤會。其實我隻是覺得這也應該算是中國人文特色之一了。多有意思啊,我在英國生活那麽多年,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情景。

此外,在幾乎所有的城市都能看到的廣場舞。男女老少,當然應該說一般是以女性,中年以上的婦女為主,成群結隊翩翩起舞;男人嘛,也是要聚的,他們一般喜歡湊在一起下棋,打麻將,在室外,唱歌,玩樂器的為多。夏天的傍晚,無論你在哪個城市,隻要你去有河流穿過城市的河邊,休閑廣場走走,你就會看到人們聚在一起吹拉彈唱幹什麽的都有,自得其樂,其樂融融。如果你早上起來去公園或街心花園遛遛,那就更讓人大開眼界了。打拳的,練氣功的。跳舞的,跑步的,舞刀耍劍的,成群結隊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早已告別集體活動,過慣了離群索居生活的我,看到這樣的情景總是會讓我思緒萬千。

首先是懷舊。兒時的記憶會突然而至,回想起自己穿著花裙子在景山公園翩翩起舞,穿著草綠色軍裝,帶著紅小兵袖章在大街上邁著整齊的步伐遊行;然後會想起群齊激憤的批鬥大會,如花似海的國慶節天安門廣場;還會想起沒完沒了的政治學習,思想匯報,還有高唱國際歌,東方紅的萬人大合唱……。何曾幾時人們把這些都忘記了,其實人們隻是忘記了內容,卻記住了形式。政治學習是不會了,但一個星期聚一次傳承了下來。

其次我是想躍躍欲試。我很眼饞那些跳廣場舞的女人們,很羨慕她們的旁若無人悠然自得的舞蹈;我也想加入打太極拳的隊伍,跟著他們伸伸胳膊蹬蹬腿;我甚至想象也抱個孫子孫女什麽的和那些鄰居們紮紮堆……。但遺憾的是,我發現我已經是不可能了。不要說真的跑到廣場上與人們共舞,就是和他們站在那,我也會渾身不自在,尷尬萬分。這無法解釋但感覺卻實實在在。記得剛到英國的時候,有一次在某個城市的唐人街突然聽到一陣廣播體操的音樂,我頓時激動,找了一圈也沒找到聲音來自何處。而現在即使我聽到音樂,聽到“第一節,伸展運動”,看見做操的隊列,我也不會走出去了,雖然我可能還是很懷念那時做的操,甚至也很想伸伸越來越僵硬的胳膊腿,彎彎遲暮的老腰……。

一個人行走慣了,像是閑雲野鶴,再也成不了排成隊南飛北往的大雁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