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身處中西地緣分隔的原因,親身參加婚禮的經曆少而又少。很多年以前,當我們的孩子陸續進入結婚年紀時,我的一位朋友告訴我,要是遇到節假日,一個月可能要應酬五六場婚禮,接連不斷,不勝其煩。而我們因為隔得遠,脫離了原生態,親朋好友也都體諒,一般也就不請我們了。所以,對我來說,參加婚禮是一件挺新鮮的事。
今年,2025年,恰逢我妹的兒子大婚。如今我們都已經退休,沒有任何羈絆,加上這又是一次難得的家庭聚會,當然欣然前往。
婚禮之前的準備瑣碎又緊張,連一向不愛操心的妹妹,也就是新郎的老媽,都難掩焦慮,生怕婚禮出什麽意想不到的差池。不過,婚禮嘛,畢竟是個人生活中的大事,誰能不重視呢?對我而言,更讓我興趣盎然,覺得有意思的還是他們婚禮環節中那些既東方,又西方,中西文化合璧交融的那些細節。
婚禮的前一天,我跟著一行親人在新房燒鍋底。隻見他們要先在地上撒一地硬幣,寓意財源滾滾;然後,在桌子上擺上柴火,象征財旺,添財,添丁;蘋果,代表平平安安;火龍果則寓意紅紅火火;還要用新鍋煮上一鍋米飯,表示蒸蒸日上,等等……,無比地中式。
美麗的待嫁新娘
接到新娘啦!
到了,新的生活,新的開始
伴娘為新娘打傘下車
第二天接親,我沒有跟去,但聽說什麽跨火盆,擋門遊戲什麽的,一樣沒少。等接親的車到了以後,隻見新娘金光閃閃,三金五金一樣不少,在伴娘的陪同下,打傘下車。伴郎伴娘魚貫而出,抬著新娘的嫁妝,被子枕頭,還好不用抬冰箱洗衣機了。這也很中國味兒。進了新房後,新人拜天地,拜父母,敬茶,正式改口成一家,一切都是正宗的中國範兒。等這些都結束之後,正式的婚禮以及晚宴是選在了凱悅酒店(Hyatt Regency)。(據說南北風俗有別,北方婚禮大多是選在中午進行。)
相比之下,英國人的婚禮,無論是宗教還是民事婚禮一般都選在中午,宗教婚禮在教堂,即使不在教堂,也大多遵循統一的流程。而民事婚禮,一般會在市政廳,(婚姻登記處),也可以在酒店,或者莊園古堡舉行。至於教堂婚禮,我們在電影裏都看過數遍,早就耳熟能詳了。這次我侄子他們的婚禮雖說是設在酒店,但是在整個程序環節上與西式婚禮基本上大同小異。
今晚的大男主,帥氣英俊的新郎
可愛的花童(page boy)
大婚禮成
但是有一點肯定差別巨大。在英國教堂婚禮上,當其他環節完成以後,當牧師完成了問話,在你願意,我願意的承諾中相互戴上婚戒後,牧師的就會帶領全場吟唱讚美詩,一段接著一段,一曲接著一曲,所有賓客都會肅立,非常虔誠地,就像我們當年唱東方紅那樣,莊嚴而肅穆。唱畢,坐下,牧師才會宣布大婚禮成。
至於宴會,西式婚禮常常會移到酒店或者附近的度假村,甚至草坪,來個戶外自助餐。比如周傑倫的婚禮就是先在約克一教堂舉行,然後才移步到了那座著名的霍華德莊園慶祝。餐後,通常還會有舞會,音樂會,但是老年人一般就離開了,留下年輕人狂歡。
而在中國,宴會是婚禮的重頭戲。菜品的檔次與豐盛程度,吃得好不好,中國人是非常在意的。侄子婚禮那天,我盡顧著和來賓朋友說話聊天,沒怎麽顧上吃,但也瞥見桌上有龍蝦,鮑魚什麽的,想來前來參加婚禮的親朋好友們都會滿意吧。
在這些看似約定俗成,大同小異的中西式婚禮中,總有一些特別有趣的環節給我留下印象深刻。比如說這一次吧,通常宣布禮成後,新娘會把手中的花拋出給自己的伴娘和眾多的閨蜜,誰接到,誰就將是下一個新娘。而這次他們卻別出心裁,新郎手持柿子,寓意事事如意,新娘拿著生菜,寓意生財;然後他倆把手中之物盲拋出去,後麵站著的接盤人可不光是女孩兒,男孩們也是爭先恐後歡騰雀躍,場麵熱烈歡快,笑聲一片。
拋出柿子,事事如意
接住生菜——生財,好事連連哦
這讓我想起2013年在新加坡參加我侄女的婚禮的情景。讓我覺得有趣的是,他們的結婚登記就在婚禮現場完成,政府的注冊官親臨“辦公”。更熱鬧的是,在婚禮結束前,所有的親朋好友都被邀請上台,在主持人的帶頭下,齊聲喊“Yam ——,期間不能換氣,看誰堅持的久,直到最後再一起喊出“Seng”。”Yam Seng” 即“飲勝” 。那一刻,我也跟著湊熱鬧,喊得臉紅脖子粗,頓時參與感爆棚,很是好玩兒。
後來了解到,這個習俗源自廣東,後傳到南洋,通常要喊三輪,一祝新人幸福美滿,二祝夫妻和睦,早生貴子;三祝事業順利,財源廣進。
另外,給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我的老朋友老趙兒子的婚禮上,(他娶了一位英國姑娘)新娘在他父親的陪伴下,在大提琴悠揚的旋律中款款走進大廳,走向新郎。而拉大提琴的,正是新郎本人!這頓時讓我熱淚盈眶!我記得他拉的那首曲子叫“A Thousand Year”《愛你一千年》。不得不說,這個創意真好,遠比讓一個樂隊,奏著婚禮行曲更加細膩,動人心弦!
另外在婚禮主場選用的顏色也能看出差異來。中國人的婚禮少不了喜慶的紅,而英國人在婚禮上卻喜歡用寶石藍。新娘一襲白色婚紗,手捧藍色花束,身邊一圈藍裙伴娘……。雖然略顯冷清,卻也顯得高貴。原來是聖經裏這麽說:“Marry in blue, love be true”。
英國人和我們一樣,新娘在打扮時也是有一套可遵循的古老習俗: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 and a silver sixpence in her shoe. (“來點舊的,穿上新的,帶點借來的,選擇藍色的,鞋裏再放一枚銀幣)意思是說,帶一點娘家的舊物,象征傳承;穿新戴新,象征著新生活的開始;帶點借來的小物件,就是向已婚有福氣的女人借點小物件拿著;意指借福;藍色,象征著真愛和忠誠;至於鞋裏放一枚便士,當然是指要富足安康。說穿了,也就是討一個吉利,求一個日子好過唄。中西式婚禮雖然略有不同,心意倒是一摸一樣的。
僅僅從婚禮的儀式,都能看到這麽多的文化傳統,以及有淵源的繁多習俗。做一點追蹤溯源,還感覺頗有收獲。
婚禮說到底,不過是一場熱鬧。中式也好,西式也罷,規矩繁複,各有各的說法。可人們的心思,卻總歸是一樣的:祝福新人,希望他們能把日子過得好一點,穩一點。至於形式,不過是給這份心思添幾筆色彩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