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本書《我的外婆,從不內耗》,覺得非常有意思,分享給大家。
這是一本祖孫三代都適合讀的書。別一看書名以為是講老外婆的故事,其實這是一本關於家教的書,號稱是個人成長秘籍。作者理微塵的相關信息網上不多,但還是可以推斷她是一位心理學者,而且多半是心理醫生。她以外婆的經曆,外婆的視角,通過外婆在處理生活細節中方方麵麵的技巧,用栩栩如生的現實生活做素材,指導孩子們,甚至家長們,讓大家知道如應對我們生活中的困境。
曾經和朋友笑談,如今從事什麽職業都需要文憑,需要一個什麽上崗證,唯獨當父母不用。好像當父母是天職,人人生下來就會,就像貓媽狗媽都會疼愛自己的寶寶一樣。但是事實上人之所以為人是有更高標準和要求的,真正懂得教育,懂得當父母的是極少數,我們自己也一樣。每一天,每一刻不知就有多少孩子因為父母的無知,任性,自以為是遭受著本不該受到的傷害。
不過也有好消息,前兩天看了九零後女導演邵藝輝新拍的電影《好東西》,頗受感動。現在的年輕人與孩子的關係已經遠遠不是我們外婆輩所理解和想象的了。爸爸媽媽在孩子眼裏已經不再是過去那種高高在上,說一不二的形象了。孩子會犯錯,爸媽也會,孩子有難題,爸媽也有。在一個現代家庭裏,父母和孩子已經是一起成長,一起麵對生活挑戰,成了一個朋友圈的圈友了。這是特別令人感慨而感到欣慰的事。因為,中國的年輕人終於走出了所謂父父子子,所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所謂百行孝為先的傳統怪圈。
都說一個人對世界的認知,超越不了個人的局限。人最大的囚牢是自己的觀念;都說人無法賺到認知以外的錢,無法交到認知水準不一樣的朋友,無法過上認知以外的生活方式。但是這又如何呢!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因緣,想改變的自然會努力改變,想順其自然的也就能自得其樂;每個人都有自己要承擔的責任和修行,走到最後,隻要自己接納自己,沒有遺憾,就是最好的。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在離世前說:“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作為老師,要學習像太陽一樣,隻是發出光和熱。每個人對陽光的反應不同,有人覺得刺眼,有人覺得溫暖。種子破土發芽前沒有任何跡象,那是因為還沒到時間。永遠相信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榮格很樂觀,他還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拯救自己,但我不相信。因為,太多的老師,家長,都夠不上當太陽,發出的往往也不是明亮溫暖的光。所以在這個世界,永遠都不要指望是種子就可以發芽,還能長成你希望的那樣。事實上,種子有可能是孬種,種瓜不一定是瓜,種豆也不一定真長成豆哦!
讀完這本書,想借著作者外婆的話頭,和所有的外婆,奶奶們聊聊。看看我們的這一輩子是怎麽走過來的,還應該怎麽走下去。不是有位哲人說過嗎,蘇格拉底說的,“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一過”。可是我們年輕時不懂如何審視,值不值也走到今天了。如果現在我們學著來審視一下,還來得及嗎?
1.尊重孩子,尊重兒孫。
不要以為孩子什麽都不懂,也不要以為對孩子封閉成人世界,是對孩子的保護,以為讓孩子一直保持單純有益於成長。張愛玲早就說過,“其實在小孩子的眼裏,父母大多不懂子女,而往往子女早就看穿了父母的為人。”對外部世界,孩子有時候比大人還看得透,看得明白。
在這本書中,作者就提到,外婆的媽媽就非常的明智,早早就教女兒管家,識人,社交,教她如何了解自己需要什麽,如何權衡利弊做出選擇,如何抓大放小,如何既要與人為善,又要守住底線寸土不讓……。
而且很早聽說過李嘉誠在他的兒子們很小的時候,就讓他們搬個小板凳,觀看老爸怎麽主持董事會,怎麽發言,怎樣處理爭執,矛盾。讓他們從小就了解公司的運作和管理。李嘉誠就是一個懂得當父親的人,他知道一個人光會賺錢是不夠的,如果有了財富有了錢卻不會駕馭,那就會更危險,更容易讓自己陷入危機。而可以當反麵教材的就是金庸,雖說他19歲的兒子自殺原因複雜,但至少作為父親,難逃其咎。
把孩子當大人一樣對待,尊重他們,讓他們和爸媽一起分擔責任和家務,比一味地嚴厲或溺愛強百倍。這一點,恐怕我們當中很多人都做得不夠好。
2. 首先愛自己,保護自己
我們這代人是在“鬥私批修” 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任何自私的念頭都會讓我們覺得理虧,感到不安自責。但是我們都知道,坐飛機時,起飛前安全提示都會告訴我們,一旦出事,先為自己戴上氧氣罩,再幫別人。為什麽?很簡單。隻有讓自己先活著,活得好,才能幫別人!。
做到愛護自己其實就已經很不簡單,很不容易了。首先要讓自己不生什麽大病,人老了就像是開了多年的車,總會有問題出現,但隻要還能開就好。書中的外婆說,在任何時候都要記著,你是你自己生命的第一責任人,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不要管別人怎麽說,保護自己最重要。我同意這種說法。
比如說,在任何時侯都要給自己留有足夠的錢,有條件的話盡量不要和子女住,自己單獨住。要定期檢查身體,哪不舒服立刻看醫生。任何時候都要注意細節,注意家裏的安全隱患,知道一旦發生火災,該怎樣滅火,怎樣出逃。
要求自己當一個頭腦清楚的老太太,生活中要隨時係好安全帶,才能讓自己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世界裏,遇到危險時不至於直接跌入穀底。
3 人老了,告訴自己有些閑事不能管。
幫助別人確實是一種美德,但是在幫人之前一定先了解情況。而且也要確定自己是不是有辨別事實的能力。(現在社會複雜,各種騙術不斷升級,老人遠離社會已久,判斷力會漸弱)甚至在熟人之間,哪怕親朋好友之間,也要三思而行。對一個老人來說,糾錯成本往往會很高。
都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老人也會常常用這句話說服自己不多管閑事。但是每當兒女有困難,有難處時,很難有當父母的不伸手幫忙的。其實幫助是應該的,有時候也是必須的,但是也一定要量力而行。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助一臂之力即可。
不知道你是不是一個愛打抱不平,容易同情別人的人,書中外婆提醒,不要過多介入他人是非,也不要讓別人的事介入你的心。不管你同情誰,你就會不知不覺地選擇性站邊,不知不覺地背負起別人的爭端和矛盾。然而你有所不知的是,很可能人家已經和好,或者說矛盾已解決,而你還在耿耿於懷。人老了,這樣的事聽聽就算了,能安慰,能勸解的就說兩句,不要讓自己入戲太深。
4. 不要做不求回報的人。
我們年輕時常常都是做好事不求回報,這很好。但深究一下,其實在我們內心深處還是有所求的,有時候就是求一個自我感覺好,有時候就是求一個心安。但是長久以往你會發現這不是成年人的社交遊戲規則。因為你不求回報,你就會以為別人也不求回報,可是這樣一來你就可能會陷入困境。
在現在的社會裏,在職場上,大多數人都懂得一個道理:人與人交往的本質是價值交換。你要想幹點大事,想升遷,想拓展人脈,首先想想你自己擁有什麽,有什麽能力提供服務。公司重用你,給你高薪是因為看到了你的能力能給公司帶來效益。首先要發展自己,讓自己強大,讓自己手上永遠都有可以跟別人交換的東西。隻有相互有利,合作的可能性才會大,合作也才能持久。一旦平衡打破,也不要怨天尤人,從弱小變強大再漸漸式微,就像人人都會老一樣,是事物的普遍規律,接受現實,接受任何時候的自己。
書裏有一段話講的特別好,大意是,沒有什麽付出是不求回報的,即便是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情。這種回報,不僅僅指錢,關心彼此,相互照顧都是一種回報,而且還是很重要的回報。
朋友之間,聚會聊天,相伴出遊,吐吐槽,解解悶,這些都是相互的回報。關於這一點倒是毋須多說,大多數人都會做的很好。
公平是人類本能的追求,也是確立社會秩序的關鍵。如果覺得別人不該要回報,你就會變成一個沒人願意交往的人;覺得自己不該要回報,你就會變成一個可以被隨意應付的人。既要付出,也要得到,循環才能維持。
5. 自己的感受自己說了算,不要再過分壓抑自己
我們年輕的時候,在家裏,在職場上受了氣,被冤枉,被輕視,大多情況都會選擇選擇無聲忍耐。因為如果喊叫出聲會迎來更大的麻煩。如果在家,父母的責罵,無窮無盡的舊事重提和無謂的嘮叨,這些隻能讓你更委屈;如果在職場,上級會認為你刺頭,不好管,同事會認為你無能,頂嘴有屁用!有些還會幸災樂禍。總之都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足,無法抵抗外界的強迫,解決不了問題的根本。就這樣,會把自己的感受強行壓下。
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一書中寫道:壓抑的情感不會消失,它們會被活埋,但會在以後以更醜陋的方式出現。弗洛伊德認為,壓抑的情感會對人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麵影響,導致焦慮、抑鬱甚至精神疾病。我們年輕的時候從沒有聽說過抑鬱症,誰要是整天悶悶不樂,我們隻知道這是“思想問題”。
現在我們老了,退休了,不用總是聽從外界的聲音,總是費力地去做符合他人的需求或評價標準的事。人老了,該是到了聽聽自己內心聲音的時候了。
雖說人生不如意是常態,但是也不能老是去體會你所有的不如意。要做一個內心有光的人。一旦有了自己的光,就不用再去追尋其他光源了,心裏就有了充實篤定的穩妥,這種感覺就足以支撐起你的延伸,直到生命的盡頭。
6.長生不老的迷思
人老了,希望自己能長壽一點,活得久一點,這也算是人的本性之一,但求無過。但是以我之觀,活久不算什麽好,不值得追求。要活得好,不光身體好,腦子還得好,那才值得一求。隻是這種事也不是我們自己能說了就算數的,還要看天意。
過去都說人過七十古來稀,而如今我的很多朋友七十多了仍然在工作,每天還要正常上班。最近看的那本書的作者戴安娜·阿西爾76歲退休後才開始寫作。所以這兩天都在想,假設我們都能活到九十歲,那麽從七十到九十,還有這二十年的路要走,那我們還能再做點什麽?我想,其實想做什麽倒無所謂,但是立刻著手去做很重要。
我說要做一個心裏有光的人,不是指一般所理解的宗教情懷,而是關乎自己的內心欲望。找一個自己喜歡,熱愛,並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的事,盡量去學,盡量去做。
我有一位朋友,今年八十了,一周要去四次健身房,主要是遊泳,兼做做瑜伽。有時候碰上她剛從健身房回來,頭發都還沒來得及全部吹幹,素麵朝天,一臉的皺紋卻放著清新的光彩。她愛讀偵探小說,從圖書館借,大本大本的看,速度極快;她熱愛手工,用毛線織出小房子,織出毛茸茸的小鬆鼠,她用家裏不用的窗簾桌布自作沙發墊套,東拚西湊,就能做出完全出乎你預料的色彩搭配效果,比商店裏賣的要好看上百倍,讓人愛不釋手。她的工作台上總是堆放著各種材料,上個星期,驚訝地發現她竟然用麻繩編製了一個漂亮的燈罩!
認識她很多年了,以前沒覺得她年輕,因為她比我大,現在也不覺得她老,因為我漸漸地趕上來了。她的身體沒什麽大問題,隻是膝蓋不好,走不了太遠的路。
一直有種感覺,她會活很久。因為這麽多年,什麽時候見到她都是清風雲淡的樣子。兒女還沒結婚她是那樣,後來五個孫子孫女繞膝,她是那樣,現在最大的孫子都上大學了,她還是那樣。不急不燥,處亂不驚。女兒需要她幫助,她就伸出援手,接送孩子,做飯樣樣搞定,沒事找她了,她就忙自己的事。我沒有見過什麽事讓她著急上火,也沒見過有什麽事能讓她激動興奮,好像生活中的一切都在她的預料之中。我曾經問過她,你難道就不會生氣嗎?她還特幽默,說,會啊,也許明天吧。我問她,為什麽你家的植物都長得那麽好,她說。因為不好的不會讓你看見啊。
她從不看養生節目,從不會刻意讓自己吃什麽不吃什麽,幹什麽不幹什麽。當然,以我的觀察,她家飲食習慣極為健康,但看得出來那是他們從小到大,到老,一以貫之的飲食習慣使然。
說到這,我的反思就差不多完了。雖然人生不能重來,很多都有馬後炮的意味,但是,如果我們還有活二十年的機會,現在想想也來得及。
當然我知道我的很多朋友都做得很好,腦子一直都非常好用,一直都是活得明明白白,一直都在做他們喜歡的事。這些話其實都是說給自己聽的,如果你也有同感,那就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