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8)
2008 (87)
2015 (1)
2016 (1)
2024 (1)
等朋友告訴我有一部台灣電視劇《光陰的故事》好看,而又等我有時間找來看時,它的紅火勁兒早就過了。如今在大陸港台地區每年大概都會有幾百部電視劇衝出來,分散著人們的注意力。貓有貓道狗有狗道,甲之魚肉,乙之砒霜,白菜蘿卜各有喜愛。要想脫穎而出,引起大多數人關注和喜歡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這部五十幾集的台灣電視劇“光陰的故事”沒有懸念沒有謀殺,沒有色情沒有變態,它不過就是一個發生在普通眷村裏,家長裏短的“雞婆”故事(台灣話,愛管閑事愛嚼舌的意思)。可它在台灣播放時,卻引起了一陣旋風,收視率一路飆升,並且引起各界人士的熱評。尤其是那些也來自卷村,而如今已成為台灣各行各業的精英人士們也爭先恐後地熱烈反應。這讓我不禁好奇,這是為什麽?難道僅僅是懷舊?僅僅是對已經消亡和正在消亡的卷村一種祭奠?
不管怎麽說,紅火勁兒過了又何妨?即使熱潮已過,人們已經不再津津樂道,待你有空,靜下心來獨自欣賞,該笑你會笑,該哭你會哭, 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以及冬天的落陽,不會有一樣會錯過你的感應。盡管你可能沒有這樣的生活體驗,完全不了解那樣的生活,但是 你 仍然會被一次次的感動。我想這才是王偉忠編出這電視劇的初衷和願望。
說起來以前也沒少看過台灣電影電視劇的,從八十年代的“情義無價”到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從李安的“喜宴”“飲食男女”,直到最近的“海角七號”,還不要說林青霞秦漢演的那些瓊瑤片子。但回想起來還沒有一部能像《光陰故事》這部電視劇這樣,五十三集看下來好像你已經和他們生活在一塊。孫一美,許毅源,陶複邦,馮拍雄,汪茜茜,朱磊全成了你的夥伴,孫媽陶媽,張奶奶郝伯伯簡直就是你的左鄰右舍。如今像這樣雖然物質匱乏卻暖暖溫情的家庭倫理劇在現實生活中大概是再也不會有了。不管是在大陸,(早就沒有了)還是在如今的台灣大概都已經是形同古跡。
據說編劇王偉忠自己就是在眷村長大的孩子。他以他深厚的個人體驗和自己獨特的視角把這段特殊曆史事件造成的特殊人文社會狀態真實生動地記錄下來。並且他用他深厚的戲劇功力,他的幽默感,他對生活真諦的理解,把幾十個生活中的原型濃縮成我們在劇中看到的孫媽孫伯,陶媽陶伯,孫一美,汪茜茜,陶複邦,馮拍雄。這些人物的可愛,出神入化就是在於他們的普通,他們渾身的毛病,他們的命運多舛,他們的無奈和他們頑強的生存能力。中國人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王偉忠就是讓這一家一家的麻煩,一家一家的喜怒哀樂編織成這讓人想起就忍俊不禁,回味起來還餘音繞梁的既感人又有趣故事。
說起來台灣和大陸本是同源文化,但是那三十多年的分隔讓我們彼此陌生的厲害。國內戰爭使國共兩黨相互為敵,勢不兩立。刻意的政治宣傳讓我們彼此視對方為匪。在很長一段時間,台灣人說大陸人是共匪,大陸人說台灣人是蔣匪;台灣當局不準讀魯迅,老舍的書,大陸不讓讀胡適林語堂張愛玲的書;然而陌生歸陌生,當我們終於得有機會碰麵時,我們發現原來我們還有那麽多的像!他們也會說情場得意,賭場失意;也會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也會唱黃水謠,大刀向鬼子的頭上砍去;更不要說也吃餃子麵條饅頭包子,也吃麻辣雞丁東坡肉, 東北酸菜水煮牛肉 了!
不過,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那麽像的同時,我們也有著那麽多的不像。我們畢竟分隔了三十年,畢竟喊的是不同的口號,受的是不同的教育。台灣人在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時我們在大講特講鬥私批修,狠批私字一閃念;他們在講禮義廉恥時,我們在講階級鬥爭;他們在講好孩子是好好學習孝敬父母,我們講的是好好學習做共產主義的接班人,是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他們在那是努力學習,個人奮鬥,口號是來來來,來台大, 去去去,去美國,我們在這是知識越多越反動,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是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艱苦的地方去……。
這部電視劇引起我更多的聯想和共鳴,是因為劇中的那夥從孩童一起長大的年輕人,孫一美,汪茜茜,陶複邦,朱壘,和我一樣都是五零後,是同代人!跟隨著他們一步步從孩童走到青年,看著他們的兩小無猜到情竇初開,看著他們青春萌動的快樂和憂傷,聽著他們唱: 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以及冬天的落陽,憂鬱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經無知的這麽想,風車在四季輪回的歌裏它天天地流轉,風花雪月的詩句裏我在年年的成長…… 自己的那些青澀的日子便刹不住車地朝我飛奔而來。
這世界可以很大,社會製度可以不同,政治理念可以各異,宗教信仰可以五花八門,但愛情,親情,友情永遠一樣;對自由的向往,對幸福的追求,對安全感滿足感的期待永遠一樣。這部不短的電視劇著實陪了我一段日子。每天看,每天看兩集,浸在這故事裏二十多天之後,我又一次看到了這一點,這讓我覺得值。還讓我覺得有趣的是,在網上,竟也有網民們下了功夫搜羅了《光陰的故事》的台詞,看了讓人忍俊不禁,之餘掩卷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