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9)
2008 (178)
2009 (137)
2011 (88)
2012 (64)
2016 (3)
2017 (1)
2019 (4)
2024 (1)
上次我提到Stanford大學健康心理學家Kelly McGonigal的How to make stress your friend(怎樣讓壓力成為你的朋友),教我們如何用積極的心態麵對壓力.可是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我們麵臨老虎的攻擊,身體出現那種心慌,呼吸急促等等明顯的生理變化.而是我們的腦子裏有一些揮之不去的念頭或想象,這些念頭長期跟隨我們,讓我們身體長期處於發愁狀態,使我們感覺胸口有些堵,有些牽暢掛肚,有時侯會讓我們不能做需要做的事情,不能享受現有的生活.
Dr. Marin L. Rossman. M.D. from UCSF在UCTV上的講座:好好發愁:如何讓你的大腦將焦慮變成平靜(Worry well: How your brain can turn anxiety into calmness)分析了發愁對我們的影響,並教我們運用想象的方法來改變發愁的內容,減輕焦慮給我們帶來的健康危害.在講座中他把這種現象歸納為發愁或擔憂引起的壓力,這些擔憂的思想或想象導致我們感覺到焦慮,焦慮使我們身體產生壓力反應.這些思想會長期反複地跟隨我們,很多時候找不到實際的解決方法.如果我們記錄下今天發愁的內容,過一年以後拿出來看看,這些發愁的事情大部分是不會發生的.從生理上來看,發愁是人類所特有的一個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功能,因為人類與動物相比,我們對應緊急情況的能力並不強,我們不會飛,不會在水裏長期潛伏,也不會變色,等等.所以,我們有思想,有發愁,可以想象在遇到一些危險情況時如何麵對.我們也可以把注意力放在為小事情發愁上,而不麵對更需要解決的大事情上.
發愁有些是需要的,有些確是沒有用,而且讓人非常不愉快,讓身體產生不必要的應激反應,對身體是有害的.聰明的做法是將有用的發愁和無用的發愁分開來,不做無用的發愁.這些說法聽起來當然是對的,可是做起來卻不容易.首先,我們不是總能看清楚哪些是無用的發愁;再者,對那些無用的發愁,我們又如何不為它們浪費能量.Dr. Rossman在講座中提到:如果我們無法分清哪些是無用發愁,可以找一些有智慧的人進行討論,如果身邊沒有你認為的智慧的人可以請教,可以想象一個有智慧的人會怎樣做;對於無用的發愁,讓人焦慮卻根本無解的發愁,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想象來改變發愁的內容.他舉例說:當你的一個朋友生了一種比較嚴重的病,你很發愁,怕她病情不能控製,與其這麽發愁,你還不如想象她得到很好的醫療,結果很好.
在講座中,Dr. Rossman帶領聽眾做正向的想象練習,幫助大家學會用人類特有的想象力來應對發愁所帶來的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