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9)
2008 (178)
2009 (137)
2011 (88)
2012 (64)
2016 (3)
2017 (1)
2019 (4)
2024 (1)
勤學好動的我,每天除了吃與睡,就是運動與讀字。很多東西讀了就忘了,有些東西還是讓我思考並記住了。
這兩天讀了一些近期發表的關於社交焦慮方麵的研究文章。社交焦慮在現代社會成了一個流行病,在普通人群中有13%的人在一生中會受到影響,在北美的成人中約有18%。嚴重的社交焦慮影響人們的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有社交焦慮的人常常自信不足,害怕被別人批評和排斥,所以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不去人多的地方,害怕做演講和參加麵試,不敢在與人講話時對視,等等。這些表現不僅僅是心理上的不願意,不敢,他們生理上會有發抖,冒汗,心跳加速,臉部肌肉痙攣,臉紅,甚至要暈倒.治療上有心理和藥物可用,藥物主要是一類調節腦內五羥色胺係統功能,它們也是治療憂鬱症的藥物。心理治療最有效的是認知行為療法,它是幫助社交焦慮的人認識自己的思維與所處真實境地的偏差,從思維和行動上糾正這些偏差。
現在青少年中的社交焦慮也越來越多,原因為何?這是我讀的這些文章所研究報道的重點,它們分析了社交焦慮和童年創傷的關係,發現童年創傷可以預期社交焦慮的發生,尤其是情感上的創傷。所以,我們要是經常告訴自己的孩子“你很笨,你很懶, 你很醜” (When I was growing up people in my family called me things like “stupid”, “lazy”, or “ugly”),那麽,她或他會缺乏自信心,極有可能發展成社交焦慮,不僅如此,還導致治療效果的不佳。
有一位心理學家說,如果你給了孩子一千次的負麵評價,需要用一千五百次的正麵評價來中和,要是還來的及,還是多找找孩子可以表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