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在長茶葉的山區長大,春天的時候跟朋友們去采摘過新生的野茶.老家的茶葉都製成綠茶,比較簡單,用鍋炒幹就好了.當然還是要技術的,炒嫩了不香,炒老了有糊味.
那時候賣茶葉的,會走門串戶,讓買主先抓一把泡了嚐一下再買.好的茶葉沒泡前色澤比較綠帶點嫩黃.聞一聞有清香.泡到茶杯裏,那種有蓋,蓋上帶孔的瓷杯.小悶一會兒,接開蓋時有帶著茶香的清煙一縷.再看茶湯也是帶著嫩黃的淡清色.喝到嘴裏,先有一點苦澀,然後就是清甜.茶型最好是尖朝上站著的.清明後前的茶帶一層白絨絨的細毛,隻有一芽,稱為毛峰.穀雨時的茶是一葉一芽.大家都知道毛峰有名,其實我們山裏人更喜歡穀雨時的一葉一芽,既清香,又耐泡.再過後的茶就老了,苦味重一些.
每年回去,都有朋友送一些茶,如今的茶包裝好了,名字也叫的響了.可是味道卻沒有了.今天早上,原來打開的茶喝完了,就再找一包,打開一看,無型,無味.讓我一連扔了好幾包.我老是忘不了那兒時的一縷清香,對茶葉寧缺勿濫,好不容易找到這一包,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