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到半夜,突發以上奇想。因4 月20 日— 5 月12 日要去家鄉探望父母,順道遊日本“伊豆舞女”的香根,看上海世博,匆匆先寫以下幾段:
1 .拿“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高行健的《靈山》我幾番不能卒讀,《一個人的聖經》揭露暴力與犬儒主義,寫性很露骨,但還蠻藝術,能讀下去,總之沒什麽大不了,比起國內目前一些大作家要差一些,關鍵是高行健能找人把自己的書譯出來,走關係讓那幫評委們看到。
2 .原本呼聲很高的李敖文學作品少了點,但《上山上山愛》是寫兩性關係的經典,廣征博引,細膩入微,《北京法門寺》我沒讀完,我想這個壇子裏有的網友作品巨多,文筆優美,內涵也深,年紀又輕,隻要筆耕不輟,如真真國女兒、安琦吳、吳越、心靈泉、漢代密瓜,秦無衣、小雪兒、 By 斷腸人天涯、網樂、兩天、板板,盈香淡淡 …… (根據最近網上“出勤率”隨便報上幾個),超過李敖算什麽?
3 .其些新科諾貝爾文學得獎作品,想來大家也已分別讀到,如《金色筆記》,絮絮叨叨,太零亂,無法讀完,《等待野蠻人》比《我的名字叫紅》好一些,真傑作也,《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抒情詩般優美,完全該得獎的,沒評上,我們可比比差距在哪裏?
4 .隻是,咱們壇裏現在缺乏真正的文學批評,泛泛的誇獎多,大家都客氣著,沒了魯迅式的匕首和投槍式的點評,於是,大家的提升度“被減速”了,沒有得到應有的醍醐灌頂般的磨礪,這正應了一句流行網語:“若批評不自由(或忌諱),則讚美無意義”,可話說回來,如何在肯定他人的創作成績時,掌握“適度” (“適度”或“合適”才是美,一重要美學流派觀點也)的批評,不傷了大家的“和氣”,會有點難度,要有點涵養和雅量。
5 .咱們壇裏還缺少一個內容,即定時的文學經典作品好段子欣賞,以及中、港、台最新上市佳作快報,要由斑竹做呢?還是分人負責做?
6 .咱們壇的的作品優美有餘,崇高不足;回憶性的作品略多,前瞻性的作品稍欠;寫實主義作品多,寓言式的、象征性的、史詩般的作品,如《百年孤獨》、《城堡》、《變形記》那樣的作品怎麽沒有蹤影了呢?主題方麵,揭示人類生存意義、困境、異化(包括被網絡化),像《最後 14 堂星期二的課》、《你在天堂裏遇見的五個人》一類詮釋人類生死、振聾發聵的作品,少而又少。
7 .咱們壇其實是最有條件出“大”作家的(“中”作家艾米就是先例),這是中國海外最大的文學創作園地,這裏沒有中國大陸目前暫行的“網禁”,咱們可以先“殺出一條血路”,反正現在這個網在大陸也是被屏蔽的,為什麽有些題材咱們始終不敢觸及呢?為什麽我們甚至連“鴛鴦蝴蝶派”、“新月派” …… 那個年代的文學流派都出不了呢?怕犯忌回不了大陸,就用筆名吧;將來想在大陸出版,可以再做修改呀;或者在海外或港、台出一版本,大陸再出一版本,再或者,直接譯成英文,在國外出版發行好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既然在美國這麽繁忙的牛馬般勞作之餘,還化了這麽多時間和心血寫東東,就放手寫出來再說,挑戰自我,挖掘潛能,語不驚人死不休,拿不到“諾貝爾文學獎”也無所謂,隻要青史留名,給子孫做個念想就可以。
…… 太沉重了,不消閑了,還是周末呢,先此打住了。
以上淺見,請各位網友毫無顧忌多多指正!
阿義 04/18/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