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義專欄

放下是灑脫, 提起是勇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黑天鵝》的最大誘惑是“鏡像離軌”

(2011-01-05 14:33:54) 下一個

《黑天鵝》的最大誘惑是“鏡像離軌” ( 圖 )


 

網友JoshuaChow上了強帖《好萊塢電影<黑天鵝>》,“逼”得我趕緊動筆跟上來湊些熱鬧和人氣——這些天手頭事多,耽誤了。

蛇過留痕,雁過留聲,在《黑天鵝》(Black Swan)中,我到底看到了什麽我是被怎樣的戲劇張力誘惑著一口氣往下看的呢?——是後弗洛伊德主義精神分析、結構主義大師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華麗張揚的身影,是他聞名全球的“鏡像離軌”論!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影片初發階段:隱喻母女未曾分離的混沌狀態。【注1】一場提綱挈領的夢魘之後,影片女主角妮娜(Nina)在初陽的照耀下醒來:“粉色,多漂亮!”她的一顰一笑,她的婀娜身姿,無不短暫透露,鮮明隱喻她仍然生活在控製欲很強的母親希望停留的狀態——和母體未曾剝離的十二歲前泛童稚、亞和諧狀態裏。這時候的妮娜,頻頻自顧化妝鏡中的倩影,乃至顯現古希臘美人奈喀索斯溪流“照鏡”的自戀情結,於是有了必然發展的下一階段。

二、影片續發階段:換喻自我和他者的“鏡像離軌”。拉康說:“鏡像階段是一出戲劇2“鏡像(mirror image)”階段是嬰兒出生後第6-18個月發生的,屬人生重大轉折期,此時,嬰兒首先通過鏡中形象進行自我認同,其次,這種認同要通過與“他者”的對照來進行,這就造成了自我的永恒離軌與分裂。影片明目張膽地借用拉康這一理論,以換喻的方式構築故事情節,塑造人物性格。細心的觀眾業已發現,作為妮娜的“他者”、對立麵、競爭者的莉莉(Lily)其實是從妮娜照鏡子的某一煞那幻化出來的!她就是她自個兒的鏡像啊!前期恍惚在地鐵玻璃窗中,後又出現在陰深廊道裏的莉莉,象個影子似的跟蹤著妮娜,使影片情節平添一種驚悚味兒。而一再出現的妮娜肩胛的鮮紅抓疤具有確認和拒絕自身的雙重意味——自己的影子出現後,如在夢中,時不時要咬一口,抓撓一下自己才能確認自身的存在!過度的、強迫的自我關注就成了拒絕性的自虐!

現在莉莉通過總監Thomas的正式介紹兀立在妮娜的眼前,隨後展開的一切決鬥場麵其實都是妮娜與自個兒的鏡像爭奪主人性的場麵!人類個性的成長史就是“我為了成為真正的自已而必須舍棄自己本身,穿上他者的衣裝”(拉康語)的過程,這個過程被影片富有懸念地延宕著。

三、影片深化階段:象征自我穿上了他者的衣裝。妮娜到底是怎樣既奮力掙紮,又心甘情願地穿上“他者的衣裝”的呢?觀者一定可以看到,從優雅、無辜、純潔、善良的白天鵝變到詭詐、邪惡、淫蕩、凶殘的黑天鵝,發現並完成自身性格陰影麵,反向麵(鏡子中的形象就是反向的),乃至無意識欲望層麵的轉化,是經曆了幾起重大事件的。

一是咬總監Thomas時暴露的,Thomas對妮娜實施“潛規則”強吻時被她狠咬了一口,雖然有點惱怒,但卻意外發現妮娜是個可塑之材,她具有黑天鵝的野蠻和凶殘性,妮娜在鏡子中發現有人寫她“婊子”,雖覺侮辱,但也確認了自己的“他者”之名、淫蕩本性,她回家,擦去臉唇上隱約的血痕,象幼獅舔撫自己格鬥的疤痕;二是劇團前領舞Beth身上發現的,Beth的發酒瘋、敲落鏡子的碎裂聲、住院後瘢痕累累的傷腿,讓妮娜觸目心驚——從前萬千寵愛在一身的“小公主”如今淪落至此,這種前瞻性的逼視有一種打翻自己“誤認”(拉康語)的省悟作用,是妮娜“自我”的催熟劑;三是妮娜在床上和浴缸中自慰快感時發現的;四是妮娜被莉莉與其說是誘惑不如說是自願地“掠”去夜總會或嗑藥或發飆時呈現的。鏡子中有妮娜穿上“他者”——黑天鵝衣裳的特寫鏡頭,她徹底地蛻化了,成熟了,她扔掉了滯留母嬰未剝離年代戲嬉的所有玩具!

四、影片巔峰階段:揭露自我假麵的神經病症狀。這是影片所要揭示的最大難點,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妮娜如何走上了精神分裂以及神經病症狀之路?其實,本文前頭已經說到,在拉康的理論中,“鏡像離軌”的自我認同是通過與“他者”的對照而進行的,這就造成了自我的永恒分裂——人人心中都隱埋了精神分裂的種子啊!之所以有人要得精神分裂,有人不得精神分裂,純屬偶然!這種說法有點誇張,出允的說法是:脆弱單薄自我(尤如妮娜單薄骨感的身材、羽毛未滿的形態、神經質的極為敏感驚惶失措的表情)必須通過常規的形式化語言符號進入社會文化曆史的世界,成為正常人。

不說這麽玄乎的東西。讓我們言歸正傳,妮娜的“自我”到底是怎樣分裂的?她是如何把持不了先前的那個“真我”而被“他者”的幻覺左右,最終成了一個精神分裂者的?原因蓋出於:她在與“他者”,也即鏡像爭奪主人性位置時過份地關注了他者、鏡像,投射了自己的元神,從而使自己暴露在“無”的危險中,連帶著自己的存在場所反被他者占據,進而迷失了本真的自我,最終被幻覺即鏡像所左右製掣,鬼(幻)迷心竅!

影片形象地、誇張地、細膩地展現了這一過程:其一,妮娜的幻覺是隨著與莉莉決鬥過程的步步演化、白熱化而加劇的,從指甲出血,到浴缸顯出血痕,到浴池中看到幻覺的人麵;其二,妮娜看到一個戴麵具的人和莉莉在後台化妝間做愛,展示了自我被“他者”占據的典型心境,與麵具者(總監)做愛的原本應是她自己啊;其三,妮娜和莉莉“同性戀”般做愛的情景原來是一場子虛烏有的幻覺,展示妮娜狂野激情的同時也展現了她深度的自我失據、墜落深淵、心身被“他者”完全占有;其四,妮娜突然看到她自己的肖像上了巨幅海報,心如撞鹿,但那曇花一現的自我認同此時隻會讓她更加意亂神迷,因為那個自我的“假麵”此時隻能顯示無言的向心力,默默地顯示自身,什麽也不肯說啊,這是反諷的神來之筆;其五、妮娜回家,眼見母親給自己畫的種種漫畫,已決然不能分辨那究竟是一個原先的我呢,還是鏡像幻覺的我,統統撕了再說;於是,其六,妮娜在化妝間中,把幻覺中的莉莉作為真實的莉莉來殺戮就順理成章了!

五、影片完結階段:展示自我在再次認同中找回完美。影片結尾,妮娜忽然發覺自己並沒有在化妝間殺死莉莉,而是把玻璃碎片截向了自己,是她自己的腹部在流血,這種結束精神分裂,丟掉幻覺,回歸清醒,實現完美的過程是怎樣實現的?——是認同,自我的再認同!這種認同戲劇化地展現為觀眾、總監對妮娜演出成就的認同,這種認同強烈反射到妮娜身上,和她日積月累、頑固地、執迷地反射到鏡像幻覺上的作用力同一個“當量”!這一陣全場沸騰、代表褒揚的掌聲,這一聲沁入身心、象征完美的“小公主”的呼喚,是醍醐灌頂的斷喝嗬!迷途的羔羊終於走上了回“家”的路——含笑九泉的路。

影片的這一結尾使我又一次想起拉康的名言:“如果人不認同點什麽,就不能把自己作為自己來發現,反之,人會失去自己的存在,同時,自己的存在場所還會被他者占據。”

最後要說的是:從古希臘神話奈喀索斯的自戀傳說、中國古代嫫母“鑒於水”的故事、禪宗有關“心如明鏡台”與“明鏡亦非台”的世紀論爭,到聖桑的《天鵝之死》、柴科夫斯基的《天鵝湖》(奧吉麗雅是奧傑塔的複製品),以及“麗達與天鵝”的故事,到博爾赫斯寫出曠世奇詩《鏡子》,以及拉康創立“鏡像離軌”說,還有德裏達的反拉康學說、如今上映的影片《黑天鵝》,其實也是一部人類文化藝術的“鏡像離軌”史——泛文化藝術家們在一再地認同人類前期原型腳本的同時,映照、分化、分裂、乖張、偏離原有的軌道,於是,認同與破滅的角力就構成人類文化藝術主體反反覆覆的發展,成了誘惑我們前行的永恒的力。

 

1:本文所用“隱喻”、“換喻”,以及“象征”借用了拉康術語的某些意涵

2:本文所引拉康語錄參見拉康著,褚孝泉譯《拉康選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燕瀟瀟 回複 悄悄話 嗬嗬,偶遇。
苗青青 回複 悄悄話 寫得很好, 拿聖經的語言來說就是“拜偶像”的結果,導致精神靈魂的分裂。

謝謝分享精確的分析文章。
texas2006 回複 悄悄話 真有文化真給力。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