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喬布斯再生,看到麵前這本艾薩克森的《史蒂夫·喬布斯傳》,也許會罵出他的口頭禪:“真是一坨狗屎。”
因為這傳記體例混亂,謀篇布局遠遜蘋果其他野史。大概艾薩克森要趕在喬布斯下葬前出版,來不及做更多修飾。
不過,要想了解真正的喬布斯,這本倒最合適。它保存了喬布斯與蘋果大量原生態的記錄,比那些傳奇故事要真實。某種程度上,它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喬布斯:他不是神話,而隻是西諺所雲的上帝拋的一個骰子。
蘋果成功當然帶有偶然。人們多將功勞歸於喬布斯本人,而傳記透露出,他也不過是一片產業土壤中的一粒種子。
傳記大量篇幅描繪了喬布斯誕生時的美國IT業,那是草莽年代,喬布斯家鄉簇生大量基於軍事發展起來的電子企業。他10歲那年,惠普員工已達9000人,人們渴望在裏麵工作。
傳記反複描繪了這種氛圍下的少年喬布斯,以及他與沃茲尼亞克等人如何設計創造電子產品的故事。
這是喬布斯誕生的土壤。至於之後40多年跌宕,不過是產業的一種注解。比如,蘋果眼下的成功,主要迎合了2000年前後美國互聯網業的勃興以及電子業的消費主義、娛樂化趨勢。
當然我們不能漠視喬布斯獨特的個人價值。傳記詳細描寫了喬布斯的內心世界。如果要從書中選兩個詞來總結喬布斯,我想,沒有比“死亡”與“哭”更適合了。
傳記中,艾薩克森至少10次寫到喬布斯談死亡,它也許是蘋果成長的精神基因。比如144頁寫到,喬布斯初期與他力邀的CEO斯卡利相處融洽,曾與女友請斯卡利夫婦到家聚餐,主動談到死,說常常預感自己死於壯年,因此一定要加速在矽穀留下名字。他從小就羨慕鮑勃·迪倫少年就有名氣;2005年,他在母校演講中再次提到死亡,強調說,他時刻提醒自己,生命行將終結。
傳記中提到,喬布斯反思自己性格時也說,自己之所以缺乏耐心,正因感到人生短促,必須加速達到完美境界。這種向死而生的思維幾乎貫穿在蘋果企業史中。
另一個詞是“哭”。傳記中多處提到這字眼。喬布斯喜怒無常且常情緒反複,從小喜歡哭。成年後,每當遇到挫折,也常流淚,甚至在公開場合。
這種脆弱的精神狀態,可能源於喬布斯一出生便被遺棄的心理情結。由養父母撫養大的他,自私自戀、孤僻無情、掌控欲極強。他一直在追求一種安全感,從而延伸自我力量。
傳記中,他的豐富的戀愛與情感史,他對前女友、孩子、同事、對手的殘酷,展示出一個暴君形象。而蘋果帝國,或是他永遠的專製庇護所。
暴君造成蘋果曆史上出現多次危機。他崇拜鮑勃·迪倫那種反主流、隨時可能失敗的藝術家,因此常孤注一擲,用一種現實扭曲力場控製周圍的一切,一直到死。
事實上,喬布斯之所以沒能戰勝病魔,也跟性格有關:當被診斷出患癌後,他拒絕動手術,不願完整的身體被醫生破壞,從而延誤3個月病情,導致癌細胞擴散。
傳記中,暴君的另一張麵孔卻是一個生活至簡、虔誠的佛教徒。19歲時,喬布斯曾赴印度追尋自由,又去日本探尋現代禪宗隱秘。他長期吃素,崇尚簡潔之魅。事實上,少年時他便迷戀書法與音樂,培養出一種審美趣味。
現實中,喬布斯常離群索居,閉屋冥想。這大概能讓他在紛亂的商業世界找到寧靜,從而超越現象,真正捕捉到需求。
這種基於自我的創新會犧牲短期市場,但能創造經典。因為人的基本需求相通。與他打過交道的多普達創始人楊興平說,蘋果成功靠的是創造不因時光飛逝、空間轉移而消失的需求。
斯人已逝,被咬了一口的蘋果帝國依然存在。不過,就像喬布斯不過是美國IT產業土壤的一粒種子一樣,蘋果也不過是喬布斯精神理念的一種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