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跡象顯示,在“史上最嚴厲”樓市調控政策下,樓市非但不聽話,反而叛逆了一是國內一線標杆房企中已有近七成提前完成了今年的銷售目標;二是有數據顯示,11月全國100個城市住宅平均價格為8487元/平方米,較上月上漲0.82%;三是上海被退的兩地塊再次掛牌出讓,起拍價竟分別是前一次出讓底價的3.5倍和3倍;四是廣州、武漢等地都有天價新地王出現。
眾所周知,今年4月17日出台了“國十條”,9月29日出台了“新五條”,政策指向都非常明確:遏製房價過快上漲,然而,我們看到的現實情形是,房價在政策“炮彈”中繼續上揚。這究竟是政策“炮彈”沒有擊中房價要害,還是政策執行走樣變形,或是市場博弈力量過於強大?
為監管部門之一的住建部意識到房價難調這個問題,羅列了六大難處,並說“房地產調控十八般武藝都試了”,似乎是說高房價已經成了不治之症,其實未必。
在我看來,樓市叛逆與政策執行走樣變形有關,但主要是市場博弈力量過於強大,錢太多。據統計,今年1-10月,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資金來源為5.69萬億元,已經接近去年5.71萬億元的水平,同比增長32.0%。據推測,今年全年房地產企業資金來源總量有望接近7萬億元。顯然,正是這些天量資金支撐著樓市叛逆。這提示我們,收縮流動性是遏製房價上漲的關鍵。
盡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與加息這兩招已經實施,但政策力度依然不夠。而且,應對流動性過剩不能僅靠作用有限的貨幣政策,還應該積極應對國內外各種熱錢,但必須承認,我們在應對熱錢方麵還差火候,在稅收等方麵發揮的作用還不明顯,例如,房產稅早該出台了,依然沒有眉目。也可以像香港一樣增推“額外印花稅”,卻不見我們嚐試。
我以為,既然市場不給“麵子”,監管者就要主動爭取“麵子”:首先不能再坐等調控效果,而要主動深入調查“國十條”、“新五條”實施情況,客觀評估調控效果,切實落實問責製;其次,應準備年內第三輪調控武器;再者,對於房產稅這樣的政策,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能猶豫。
監管者要認識到,如不及時醞釀第三輪調控,可能調控付出的代價更大。據報道,11月初,北京多個3萬元以上的高價樓盤排隊入市,樓市回暖跡象等於是向監管者“暗示”:向我開炮!監管者要讀懂這種“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