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論壇,經常會聽到有人說退休金一百萬美元是起點,一般動不動都是幾百萬/上千萬美元的家庭資產。
確實,這幾年股市大漲,美國百萬富翁的數量猛增,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擁有七位數的淨資產。
瑞士銀行6月份的一份報告發現,約有十分之一的美國成年人是七位數俱樂部的成員,去年每天新增1,000名百萬富翁。而30年前,據美國國稅局統計,淨資產在100萬美元以上的美國人隻有160萬人。瑞士銀行根據數據計算出去年美國淨資產達到100萬美元以上的人數為2380萬,比30年前增長了近15倍。
就百萬富翁的絕對數量而言,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與美國相提並論,但相對人口比例而言,瑞士和盧森堡的百萬富翁比例則更高。
隨著百萬富翁群體的不斷擴大,人們對“富有”的理解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百萬富翁”這一稱號早已不再是富豪的代名詞,它更多地被視為一種“小康”水平的象征。攢夠一百萬美元,或許能稍稍鬆一口氣,但遠稱不上真正的富裕。
在美國,百萬富翁之間存在著一些共性:絕大多數人持有股票和房產,且生活方式往往低於自己的收入水平。他們重視教育,也注重培養子女的財務責任感。“百萬富翁”這一稱號,不再是一張通往奢華生活的金票,而更像是財務穩定和內心安寧的象征。
許多普通美國人都夢想在退休時賬戶裏至少有一百萬美元。但調查顯示,大多數人認為要想在退休後過得安心,至少需要150萬美元。但現實遠不如理想,真正能達到這一目標的人並不多。
根據美聯儲的《消費者金融調查》,真正擁有超過 100 萬美元退休儲蓄賬戶的美國人,其實隻有約 2.5%。這個數字出乎許多人的意料,尤其是在不少人印象中,近年來美國資產價格大幅上漲,很多家庭“看起來”更富有了。
即使是在已經退休的人群中,賬戶餘額達到百萬美元以上的比例也僅為 3.2%。數據顯示,65 到 74 歲之間的家庭,退休儲蓄的平均值約為 60.9 萬美元,但中位數僅為 20 萬美元;到了 75 歲及以上人群,中位數更是下降至 13 萬美元。
也就是說,對於大多數美國人而言,退休時賬戶裏擁有 100 萬美元,依然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難怪養老問題在美國始終備受關注,也成為令廣大中產和工薪階層持續焦慮的重要原因。
為什麽這麽少人能存到100萬?
主要有幾個原因:
收入差距:高收入家庭平均存了76.9萬,而中等收入家庭隻有7.95萬。
教育差距:大學畢業生的退休金中位數大約14萬,高中學曆隻有4.4萬,差了三倍多。
是否買房:有房的家庭,退休賬戶平均30.3萬,是租房者的兩倍多。
雖然整體比例不高,但頂尖人群的增長很快。比如Fidelity報告說,到2024年,美國的“401(k)百萬富翁”人數已經創紀錄地達到49.7萬,另外還有將近40萬人在IRA賬戶裏也有百萬美元(當然這兩個群體很多人是重疊的)。
那怎麽才能攢到100萬呢?
最笨但最穩的方法就是:早點開始,長期堅持往退休賬戶裏投錢。如果你是高收入人群,這個目標自然更容易實現。但其實高收入不是唯一的路子,節儉生活、聰明投資、合理避稅,都是重要的積累方式。
成為退休賬戶的百萬富翁完全有可能的,即使你隻擁有一份普通的工作。關鍵在於勤奮和堅持。對於仍在職場打拚的普通人來說,最實用的建議就是:別再等待,盡早開始儲蓄和投資,把“一百萬退休金”作為最低目標堅定追求。
而對於那些已有數百萬美元的人來說,財務上還會有問題嗎?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個例子。
80歲的老先生John,在教育行業幹了整整40年,做過小學老師、小學校長,後來還在學區辦公室當過官員。一輩子都堅持往403(b)退休賬戶裏投錢,總共投入大概60萬美元。因為投資得當,賬戶一度漲到了800多萬美元,現在也還有600多萬。
最近他一查,發現因為他年齡較大、賬戶餘額又大,每年必須提取(Required Minimum Distribution, RMD)的金額快要接近30萬美元了!這下把他嚇了一大跳。要知道,光聯邦稅就得交32%到35%,再加上他所在的州稅6%-7%,他還得多交社保稅和醫療保險(Medicare)的附加費(Income-Related Monthly Adjustment Amount,IRMAA)。
他感歎道:“我年輕時為了省錢省吃儉用,結果現在反而成了個稅務大戶,這一切真的值得嗎?”
先別慌,這其實是個“甜蜜的煩惱”。
很多人一直聽專家說:“趕緊多存點錢到退休賬戶裏,等老了才有保障。” ,不斷被告知要存錢、存錢、再存錢,才能在退休無憂無慮。這位先生就是個“聽話就有好結果”的典範。他投資的時間夠長,收益也不錯,這就是複利的魔力!
舉例:如果每年投資1萬美元,年化收益率7%,30年後你大概能有一百萬。而John一共投了60萬,賬戶最多達到了800萬,真的很成功了。
不過,也正是因為賬戶太大,他到了80歲之後,每年被迫提取(RMD)的額度也水漲船高,這才有了今天的退休後稅率反而更高了的“煩惱”。
很多人以為退休後因為不再有工資或者商業收入,共收入會下降,稅率也會低,所以拚命往401(k)、403(b),IRA這些延稅賬戶裏投入。對那些主要希望依靠社會保障金生活的人來說,是非常正確的戰略。 但實際上,如果你退休賬戶裏會有好幾百萬的餘額,這種策略可能就不太適用了。
如果在工作期間通過繳納延稅的退休計劃來避免交稅,那麽退休後就必須要繳稅了。 國父Benjamin Franklin說過: “In this world nothing can be said to be certain, except death and taxes".
那現在該怎麽辦?
老先生的問題其實不算“壞事”,隻是需要更聰明地規劃。這些錢不是個“負擔”,而是一種機會。
有如下幾個方法可以考慮:
1. 趁年輕時做Roth轉換
Roth賬戶以後提錢是免稅的,也沒有RMD要求。
如果他在60多歲剛退休那幾年,收入比較低的時候,能把部分傳統IRA或403(b)裏的錢轉入Roth賬戶,就不用現在這麽頭疼了。即使是那些在工作期間處於最高稅率等級的高收入階層,剛退休初期的收入通常也會下降,這就有了一個轉換到Roth的最佳時間段。
轉換為Roth賬戶,可以分年分期付款,也可以一次性完成。專家們通常反對一次性完成Roth賬戶的大規模轉換,因為可能一次性地繳納最高稅率。
比如說:如果他在65歲的時候開始每年轉換10萬美元到Roth賬戶,即使要繳稅,那時稅率也可能比現在低,現在傳統IRA賬戶的餘額就不會這麽大。
2. QCD(Qualified Charitable Distribution,合格慈善分配)
他也可以考慮QCD。因為他已經超過70.5歲了,他可以直接從IRA賬戶捐錢給慈善機構,每年最多$108,000(夫妻共同是$216,000)。分配必須由IRA托管人直接從IRA賬戶向慈善機構進行。
優點是:QCD這筆錢不計入年收入,還能滿足RMD要求,也能減少未來幾年IRMAA和稅率。
比如說:如果他每年用10萬美元去支持自己喜歡的教育基金會,那10萬美元就不算入收入,也不用納稅。
3. 幫助家人,每年贈與免稅額
他可以每年給子女或者親戚每人贈與$19,000而不需要繳納任何贈與稅,夫妻兩個則可翻倍。這不僅能減少未來遺產稅,還能在自己有生之年看到家人過得更好。
比如說: 他有兩個孩子和四個孫子女,每人送給1.9萬美元,一年就可以合法轉移出11.4萬美元出去。還沒有任何贈與稅的考慮。如果是夫妻兩人,總數更是加了一倍。
4. 合理規劃遺產
因為現在他已經80歲了,該考慮如何處理身後事了。比如,如果他打算把IRA留給孩子,那麽孩子10年內得把錢全取出來交稅,這可能會把他們的稅率推得很高。如果將延稅儲蓄留給配偶以外的任何人,繼承者有10年的時間將賬戶中的資金轉入普通經紀賬戶,並將分配的款項作為收入納稅。
舉例:假設他去世時賬戶還有400萬美元,全部留給一個孩子,孩子10年內要取完,可能每年要取出40-50多萬美元,要繳不少稅,稅率也很高。 但如果這些錢是在Roth賬戶裏,孩子取出來就不用交稅,差別就很大。
5. QLAC年金:對他來說不適合
還有人提到所謂的QLAC(Qualifying Longevity Annuity Contract, 合格長壽年金),這是一種延期收入年金,使用合格退休計劃(401(k),IRA等等)的資金購買,旨在從未來某個日期(通常為 85 歲)開始提供有保障的終身收入來源。QLAC可以減少退休賬戶的最低分配要求 (RMD),並通過將收入支付延遲到退休後期來確保長期財務的穩定。2025年,QLAC的畢生最高繳費額為 210,000美元。 但這個項目對他不太適用,因為他的賬戶餘額太高,幫助非常有限。
6. 捐給慈善機構
如果他打算將留下的遺產IRA餘額捐給慈善機構,這位老先生就不應該在餘生進行任何Roth轉換。因為慈善機構將無需承擔任何稅負,就能直接繼承全部的餘額。
總之,別讓“稅”毀了你的退休生活。
年輕時省吃儉用,才換來如今的財務自由,怎能讓高額的RMD(強製最低分配)和稅收打亂了本該從容的退休生活?
到了這個階段,錢應該為你服務,而不是成為你的負擔。聰明的退休策略,能讓你既享受人生,也守住財富。
如果你正在走向退休,或者已經踏入退休生活——千萬別等RMD敲門時才開始規劃。越早準備,越能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祝福大家!
我在想,假如一個人有幾百萬401k這類退休賬戶,那他未來多半SSB也不會少,就老中省吃儉用的習慣來說,大概率還有現金投資或儲蓄賬戶,很可能還有出租房產,那麽退休後隻要不胡亂折騰,就算活到90歲100歲,錢也是花不完的。那還有必要在稅上挖空心思麽?個人感覺沒太大必要。
一個人交稅多,說明你收入高。反過來說,收入高,自然應該多交稅唄,回饋社會麽。所以這類有較高淨值的人或家庭,貌似真的沒有必要在稅務上斤斤計較。收入高反倒煩惱屬於自行煩惱了,活的瀟灑一點沒準心情更好。
人活著該花還是要花,比如吃吃喝喝,旅遊享受生活。最可怕的是很多人沒有做任何安排就忽然離世,一生心血都被政府扒拉空了。
活學活用我已經晚了小小,已經躺平了 :-)
年輕人應該考慮Roth,但有些人還沒有結婚,工資又不少,那稅前的401就非常有效。
問好園姐!
-------------------
慧玲花得痛快,享受人生。咱們一起討論,謝謝慧玲!
--------------------------
沒錯,他取錢時要叫所得稅,但送出去之後,就不再他的賬號中了,因此,總積存不會像現在那樣大,而感覺困擾。
這位老先生如果早轉到Roth,當年他的積存可能少於600萬,每次轉後,數目可能少一些,因此總數不一樣。
多謝藍山兄分享!
-----------------
多謝伽子羅衿鼓勵謬讚!:)美國近幾十年以來的股市上漲,主要歸功於高科技行業的發明創造,包括芯片,電腦。互聯網,Web,電子商務,人工智能等等,其中中國製造業有一定的正麵作用。 美國企業對全世界的影響是有目共睹和眾所公認的。
1. 退休以後,每年從自己的退休金計劃裏提取的現金沒有上限和下限,但到了73或者75歲之後,有RMD的問題,就有一個公式算出下限,否則有罰款。
2. 遺產稅和所得稅是完全不同的類型。 每人遺產稅的免稅額是將近1400萬,夫妻兩人是雙倍,因此,大多數美國人不需要交遺產稅。 但從你的普通401K賬戶取錢時是要交所得稅的,但退休後從你的Roth 401K或者Roth IRA賬戶取錢時是完全免稅的,包括原來貢獻的部分和所有的收益。
“俺們慶幸家裏有人一直采取與菲兒建議類似的方式,so far so good, 心靈的平靜和財務的自由都問題不大:)”,肯定的,XYZ和先生都是智慧之人。
“不管是millionaires or billionaires, 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珍惜每時每刻,多多欣賞大千世界的美好風景,不僅要體驗生命中仙氣飄飄的“琴棋書畫詩酒花“,也享受熱氣騰騰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菲兒一家就是榜樣!”,謝謝親謬讚!
有事請教。
---------------------
哈哈,我也記得, 你說的電影好像是”百萬英鎊“?
我出差去公司貨倉工作。做出貨的中年白人年薪5萬,每周到手4百塊,要養家,下班後還要去開Uber。另一貨倉的黑人小夥聽我解釋完菲兒講的這些道理,當場就上401K,增加扣除額,買基金。
我讀書時,三天上課,7天打雜工,要養老婆孩子交學費,孩子大了,又要給他們付學費,幾乎不可能存下百萬。賺錢,存錢,投資,利滾利,錢生錢,被動收入才是成百萬富翁的路。單靠打工苦幹省吃儉用來賺大錢是很難的。
有了錢,要花啊!辛苦賺的錢,被政府收稅,被兒女繼承,都是腦瓜不太靈光的人。 :)
------------------
多謝。哇,感謝遛個彎現身分享!同意,如何花錢是要有智慧的。:)
-------------------
謝謝分享。投入401K,和投資是門學問,如何取出也是一門學問。:)問好廚子!
----------------------
多謝雲台兄鼓勵!是啊。現在“百萬富翁”不稀罕了,有千萬的還是少,大約是人口的1%。
不過我還遠不用操這個心。等哪天中個樂透大獎,再詳細請教!
看到那條“ 幫助家人,每年贈與免稅額”, 的確,有錢也要有人幫著花才好
------------------------
蘑菇好,估計華人的比例比全部人口要高,但也沒成為大多數的可能。對家人有愛心,又有能力幫助,就可以在有生之年送出去一些了。問好蘑菇!
-------------------------
多謝水星兄。哎呀,同情水星兄的遭遇。辛辛苦苦投資半天都被稅收吸收了,真是有點可惜!
-------------------
嗬嗬,是的。”城裏就這什麽多人幾百上千萬的股票,沒想到美國人退休百萬的人比例那麽低。“ 我也覺得有些一點看麵的意思,真不是一回事。
加拿大姥姥2025-09-25 10:31:0
------------------------------------------
對不起姥姥,我想刪你多留的言的,沒想到點錯了。抱歉!
沒事的,有時候點一下,就是會出好幾個言出來,網絡問題。:)
多謝可可作家!
沒錢煩惱,有錢也煩惱。好在俺的錢剛剛夠花,是不是屬於沒煩惱一族?
-----------------
現實的數據並不支持這種說法:2-3百萬美元淨資產(不是年收入)在美國已屬於全國前5%-10%家庭,並非“普通中產”。華人在美國確實有較高的比例擁有大學學曆,但收入、資產差距仍然非常大。很多一代、二代移民的生活成本、贍養老人、教育孩子等開銷巨大,儲蓄和投資能力有限。加州灣區、紐約等高消費地區,資產高一點是常見,但也不是“家家都有兩三百萬”,更別提是流動性資產了。這類說法很可能是基於某些朋友圈或社交圈看到的現象(比如灣區華人工程師群體),然而,這不是整個美國華人的寫照。以局部高收入群體(比如FAANG工程師)為代表,來推斷“所有受過好一點教育的華人家庭”,可能是“樣本偏差”與“以偏概全”。
我對我兒子說,隻要錢夠花,就把退休資金直接都存成Roth,趁著年輕薪水還不算高,現在就把稅交了,省得今後轉麻煩。如果錢不夠花,那就隻好存IRA了。
再次感謝,親愛的菲兒。
"如果他在60多歲剛退休那幾年,收入比較低的時候,能把部分傳統IRA或403(b)裏的錢轉入Roth賬戶,就不用現在這麽頭疼了。即使是那些在工作期間處於最高稅率等級的高收入階層,剛退休初期的收入通常也會下降,這就有了一個轉換到Roth的最佳時間段。"
可是這位老先生有800萬呀,每年轉10萬到Roth,十年也才轉100萬,還是得交RMD高額收入稅。
王道是從年輕時就隻存Roth401,這樣估計到40歲就能退休了。這樣年輕時收入是少了許多,但估計文學城的老中們,對孩子們偶爾啃啃老,都沒啥意見:)
腦子裏一直有一個問題,但因拖拉,也沒有合適的機會去自己單位的退休計劃representative。以前說到“退休”,隻是嘴巴上喊幾聲“狼來了”而已,我今年夏天以來發生的事情,讓我覺得天有不測風雲,“狼”近在咫尺。我的簡單問題是,退休以後,每年從自己的退休金計劃裏提取的現金有沒有額度限製,又沒有的上限和下限?
太太和我的理解是,日後提取的ROTH IRA免稅部分隻是它本金以外的多出部分。那麽,買ROTH 和買一般的股票有啥區別?
記得好象是上半年,菲兒的另一篇理財文章也轟動了文學城。當時,文章中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在特朗普新的交稅政策下,開始交遺產稅的上限度很高,好象是幾千萬以上。但從這篇文章看來,幾個million甚至幾十萬的遺產稅數目也很可觀。是不是我對菲兒上半年的那篇文章的理解有誤?剛才去菲兒的博客,來回找了幾次,沒有發現那篇文章。如果我將來有錢,根據我現在不高的認知水平,在山姆大叔和我女兒/外孫之間,我肯定更願意把錢留給女兒和外孫。
腦子裏暫時出現的就這幾個問題。謝謝菲兒的時間和attention。
不過我還遠不用操這個心。等哪天中個樂透大獎,再詳細請教!
相信有的人一看,“給我幾百萬美金,我啥問題統統都沒了!“ !
玩笑歸玩笑,菲兒這篇博文嚴肅認真地幫助大夥兒們規劃家庭資產管理,以免將來麵臨“省吃儉用大半生,人老了,錢不少,但稅更多“的痛苦局麵。
俺們慶幸家裏有人一直采取與菲兒建議類似的方式,so far so good, 心靈的平靜和財務的自由都問題不大:)
不管是millionaires or billionaires, 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珍惜每時每刻,多多欣賞大千世界的美好風景,不僅要體驗生命中仙氣飄飄的“琴棋書畫詩酒花“,也享受熱氣騰騰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菲兒一家就是榜樣!
我出差去公司貨倉工作。做出貨的中年白人年薪5萬,每周到手4百塊,要養家,下班後還要去開Uber。另一貨倉的黑人小夥聽我解釋完菲兒講的這些道理,當場就上401K,增加扣除額,買基金。
我讀書時,三天上課,7天打雜工,要養老婆孩子交學費,孩子大了,又要給他們付學費,幾乎不可能存下百萬。賺錢,存錢,投資,利滾利,錢生錢,被動收入才是成百萬富翁的路。單靠打工苦幹省吃儉用來賺大錢是很難的。
有了錢,要花啊!辛苦賺的錢,被政府收稅,被兒女繼承,都是腦瓜不太靈光的人。 :)
“富而不炫”,更注重生活的品質和個人修養.這也是富人與暴發戶的區別,
所以不用擔心RMD。:)
看到那條“ 幫助家人,每年贈與免稅額”, 的確,有錢也要有人幫著花才好
看到百萬富翁那裏,莫名想起來當年炒股大戶楊百萬:)現在中國的百萬已經不叫富翁了哈。錢貶值起來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