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二戰結束80周年紀念。大多數人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始於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並於1941年9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蔓延至亞洲。然而,有些人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實際上開始於1931年,當時一位日本軍官石原莞爾(Kanji Ishiwara)在918事件中策劃占領了中國東北三省(滿洲)。我最近看的紀錄片《石原莞爾:戰爭的始作俑者》(“Kanji Ishiwara: The Man Who Triggered the War”)就揭示了這個曆史人物鮮為人知的真相。
今天是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的紀念日。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又稱沈陽事變、奉天事變、盛京事變、滿洲事變等)是由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沈陽柳條湖一帶蓄意製造的軍事衝突。日軍以炸毀南滿鐵路為借口,嫁禍中國軍隊,隨後悍然發動對中國東北的全麵進攻。
1946年5月,二戰結束後的第二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 for the Far East)在日本東京正式開庭,對28名日本高級軍事與政府官員進行審判。這些被告被指控犯有戰爭罪、反人類罪等嚴重罪行,此次審判史稱“東京審判”。
被起訴的甲級戰犯包括戰爭期間擔任日本首相的東條英機(Hideki Tojo)、曾指揮南京大屠殺的中支那方麵軍司令官鬆井石根(Iwane Matsui)、以及被稱為“中國通”的前奉天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Doihara Kenji)等重要人物。
在日本二戰時期,有一位極具爭議的人物——石原莞爾。他不僅是“九一八事變”的主要策劃者,更是偽滿洲國的核心構建者之一。然而,令人費解的是,這樣一位深度介入侵華戰爭早期的重要人物,卻並未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起訴。他本人對此也深感疑惑,曾坦言:“我要說的話堆積如山……‘滿洲事變’的策劃者就是我石原!但為什麽我不是戰犯!這一點也不符合邏輯!”
石原莞爾1889年出生於日本山形縣一個武士家庭,父親是當地警察署的署長,他自幼接受儒學與軍國教育,深受“忠君愛國”思想影響。
學校期間,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1905年,他進入仙台陸軍地方幼年學校學習並以第三名的成績畢業;1907年他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以第六名的成績畢業;1915年,他進入日本“將軍的搖籃”陸軍大學。這所學校招生極其嚴苛,平均每年僅僅有54人左右畢業,而他在陸軍大學畢業是第二名。
但在老師和同學的眼中,他不是學霸而是一個異類。他不愛聽老師講課,喜歡讀與考試無關的書籍,到處閑聊,甚至開設賭局坐莊。他的性格惹來了一些麻煩,據稱他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成績是第三名,但因為他和教官的關係不好而扣了品行分,變成了第六名。
1918年,從日本陸軍大學畢業後兩年,他被派往漢口的華中派遣隊司令部,上司就是後來一同策劃九一八事變的板垣征四郎。不久,並被派往德國研究軍事戰略與歐洲戰史。在歐洲的軍事學習生涯讓他認識到,未來戰爭將不再是局部衝突,而是全方位、全社會總動員的現代戰爭。他成為二戰前日本陸軍中最具戰略頭腦、思想最為複雜的一位日軍將領。
他開始思考所謂“東亞應如何在未來的世界秩序中生存”的理論,這為其後來構建“世界最終戰爭論”埋下了伏筆。在他的“世界最終戰爭論”中,他相信世界將不可避免地爆發一場終極性的大戰,這場戰爭將在“正義的東方”(日本)與“物質腐化的西方列強”(美國)之間展開。為了戰勝西方列強,日本必須團結亞洲、擺脫西方殖民壓迫,實現所謂“東亞共榮”。
1928年,日本關東軍高級參謀河本大作大佐策劃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奉係軍閥張作霖,隨即被解職,臨行前推薦了石原莞爾到滿洲關東軍任作戰主任參謀(中佐)。不久,板垣征四郎也被調到關東軍任關東軍高級參謀。
石原莞爾在曆史上最具決定性的行動,是他策劃並主導的1931年的918事變。其實,當時的日本政府和日本軍方高層並沒有侵占中國東北的命令。
但石原莞爾深信:“滿洲是日本未來大戰的後方基地。” 他認為,麵積是日本國土3倍的滿洲是一塊沃土,為了獲得緩衝地帶,提高日本的生產力,他主張日本必須盡快完成對滿洲的控製,為日後與蘇聯、美國進行“世界最終戰爭”做準備。
當年張學良他手下有四十萬東北軍,裝備也較為精良。而日本關東軍僅有一萬餘人。但石原莞爾卻說:“對付張學良沒什麽難度,戰爭一旦開始,兩天不到就能占領奉天!”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秘密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段,並製造中國軍隊破壞鐵路的證據。日本關東軍以此為借口,在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爾等人的勸說下,當年擔任關東軍司令僅1個月的本莊繁中將命令關東軍攻擊沈陽北大營,九一八事變因此爆發。
事變發生當夜,張學良命令東北軍“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裏,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張學良曾經事後說:“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占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盡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藉口。‘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是我下的指令,與蔣介石無關。”
原本被石原莞爾自誇為“兩日攻占”的奉天,其實用了十幾個小時就淪陷了。 關東軍用短短不到3個月的時間,就占領了東北大部分地區。
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爾兩人的行動未經東京批準,卻迅速占領了整個中國東北。1932年3月1日,偽“滿洲國”正式成立,溥儀成為“國家執政”。當時的犬養毅首相當政的日本政府卻未承認滿洲國。
偽“滿洲國”成立一個月後,石原莞爾頂著“凱旋將軍”的美譽回國。他不僅晉升為陸軍大佐,還得到裕仁天皇的接見,並被授予“金雞勳章”。一時間,這位“滿洲英雄”紅遍日本列島。
九一八事變爆發期間,日本受到經濟危機影響,國會和犬養毅首相等溫和派不是被刺就是下台,以後的文職內閣政府失去權力,軍部主戰派地位上升,從此走上日本軍國主義的不歸之路。
1935年8月至1937年9月,石原莞爾在日軍參謀本部任職,曆任參謀本部作戰課課長、參謀本部戰爭指導課課長,參謀本部第一部部長。
他在中日全麵開戰前就預言:“如果進入戰爭狀態就一定是長期持久戰,幻想懲罰中國,數月間蔣政權就會崩潰,所以隻需要短期決戰是極大的錯誤。……中國有自古以來的高度文明,而物質生活又極為原始,各個地方有高度的自給自足的可能,這些都成為打持久戰的極為有利的條件。如果開戰,有可能逼迫中國進行決戰,但是會不會變成持久戰則主要取決於中國的意圖。”
1937年3月,石原莞爾晉升為陸軍少將。
77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石原莞爾以日軍陸軍參謀本部參謀總長的名義,對日本的中國駐屯軍司令官發布命令:“為防止事件的擴大,應避免進一步使用兵力。” 他極力反對對華全麵作戰,主張速戰速和,而受到日本高級官員的排擠。
他提出了辭職的請求。辭職請求沒有得到同意,而是被調任關東軍副參謀長。在滿洲,石原莞爾又遇見了那個被他蔑視為“上等兵”的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持續受到打壓。
1939年8月,石原莞爾晉升中將,並調任京都的陸軍第十六師團的師團長。
1941年,東條英機出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兼陸軍大臣兼軍需大臣兼參謀總長並晉升大將,並擔任執政黨大政翼讚會第2任總裁,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代表性人物。
1941年12月8日,東條英機內閣對英美不宣而戰,發動太平洋戰爭。
石原莞爾戰略頭腦清晰,具有相當的前瞻性。他堅決反對中日之間爆發全麵戰爭,更反對日本對美開戰。他主張日本應集中精力鞏固滿洲,避免陷入戰爭泥潭,並對當時軍部的盲目擴張提出強烈批評。他強烈反對對美國開戰,他認為這是不切實際的戰略冒險,最終將導致日本走向失敗。他憤怒地稱太平洋戰爭為“亡國之戰”,成為極少數在當時仍堅持“戰略克製”的軍官。
他在日本軍部內部被視為“異類”,甚至被孤立、排擠,在戰爭爆發前被調離一線,遠離權力中心。1941年3月,石原莞爾被免除師團長職務。被擠出軍界的石原莞爾在大學裏教授《國防論》。最終東條英機直接讓大學辭退他,回老家閑居。
戰後盟軍重點追責的是日本在戰爭中掌握實權、推動戰爭決策的人,而石原莞爾在中後期幾乎不具備這些條件。 “九一八事變”是他主要被質疑的曆史事件,但戰後對甲級戰犯的認定主要集中於1937年中日全麵戰爭至1945年這一階段。因為被許多人認為是“有遠見卻無實權”的異端軍人,美國占領軍當局並未將石原莞爾列入甲級戰犯的行列。與他對立的東條英機和他在918事件的同謀板垣征四郎則都於1948年被處以絞刑。
他於1949年8月15日,也就是日本天皇通過廣播發布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的紀念日,因膀胱癌病逝,終年60歲,不知是時間的巧合還是天意?
石原莞爾是一個充滿矛盾色彩的曆史人物。他在日本軍事擴張的時代洪流中,展現出複雜而鮮明的思想與行動軌跡:既是侵略戰爭的策劃者,又是戰爭結果的反思者;既主導了日本在中國的侵略行動,也試圖以“王道樂土”的理念掩飾其擴張本質。他既是加害者,也是體製的犧牲者;既是侵略者,又懷有某種理想主義情懷。正是這種矛盾與張力,使他在昭和軍國主義的曆史進程中占據了一個不可忽視、也難以簡單定性的特殊位置。
------------------
張學良不回中國大陸,有許多方麵的考慮。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自己對西安事變的看法和影響可能有所改變。
我下次會寫他在夏威夷的墓地:)
------------
所以說,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還是友好的。 :-)
張少帥最大的過失,其實是西安事變,徹底改變了走向,而且客觀上提前了全麵戰爭,時機對中國其實很不利,加大了抗戰的傷亡和代價。如果不是老蔣苦撐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帝下場子消滅了日軍主力,加上兩顆原子彈促其投降,客觀地講,國共的實力加起來,也隻能維持相持,再打一個8年能否收複失土都是未知數。
LinMu 發表評論於 2025-09-19 04:17:47
日本占領東北後,中國政府並不想從侵略者手中奪回領土,要沒有77事變,不知道會是什麽情況
---------------------
謝謝阿留分享,回複。
蔣介石絕對是一個民族主義者,而不是個賣國賊。張學良的西安事變對中國二戰及以後的曆史有著巨大的作用,我下次會談談張學良和這個曆史事件。按照大多數曆史學家的看法,沒有美國在二戰中的傑出貢獻(包括軍需民用製造,海軍戰役,戰略轟炸,和原子彈等等),中國幾乎無法得到勝利的結果。
------------------
918後,中國政府沒有宣戰,也沒有試圖從侵略者手中奪回東三省,主要原因還是日中兩國的實力相差太大,無法奪回領土。日本當時正處於現代化和工業化的巔峰時期,而中國則仍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落後國家。日本軍隊訓練有素,士氣高昂,擁有先進的武器裝備,中國軍隊在裝備上嚴重落後,缺乏統一的訓練和指揮。 經濟和工業實力的距離也是巨大。 二戰時期的中國與日本在國家實力上差距巨大,這是一場弱國對抗強國的非對稱戰爭。正是這種實力上的巨大差距,使得中國的抗戰變得異常艱難。
---------------------
麥霸謬讚。是的,他自己還抱怨不是戰犯呢,嗬嗬。
-----------------------
問好王妃。大約是40對1萬,日本關東軍即使可能贏得東北戰爭,也不會那麽一麵倒得容易和徹底,更何況當時的日本內閣和軍部都並不支持這一行動。
---------------
謝謝補充,分享!
--------------
我覺得不能簡單地說張學良賣國,但張學良是對中國損失東北主要的責任者。我回頭會詳細地寫寫他,歡迎阿留到時候過來分享!:)
“他權衡利弊的結果是毫無勝算,不如保全實力以圖再起。” 這是一方麵,另一方麵,他自我判斷日軍不是大規模全麵入侵東三省,隻是製造一些糾紛,沒想到占領了全部東三省。
----------------
多謝藍山兄分享。張學良當時處於父親張作霖被日本暗殺的陰影之下,對日本的實力和影響力感到畏懼。他可能認為自己無法有效抵抗日本,且在當時的國際和國內局勢下,擔心抵抗會導致更大規模的戰亂與災難。另外,他可能也有當年東北軍閥保全實力和地位的想法。他在事後長期反思這一決定,認為這也是自己一生中的最大遺憾之一。張學良是對中國損失東北主要的責任者。我回頭會寫寫他。
---------------
多謝阿留。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出生於滿洲奉天(今遼寧省沈陽市),其父親是個牙醫,因崇拜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爾,便從兩人名字中各取一字,即“征”與“爾”,而成了小澤征爾這個名字。 他在918事變的策劃,帶來“一發不可收”的一係列事件,日本成為一個軍國主義的政體,最終導致了日本幾乎被滅國的結果。
日本軍人是有許多仿效石原莞爾在918事變中的行為,後來有數次軍事反叛事件發生,有幾位首相被刺殺,成為軍國主義的政體。教訓不可謂不慘重。
石原的主張有時被視為“悲觀主義”,即他認為全麵戰爭不但會耗費巨大的軍事和經濟資源,而且會導致中國的民眾產生極強的抗拒情緒,可能會長期陷入戰爭泥潭,不容易迅速解決問題。他的這種觀點對於正在推進“全麵侵華”戰略的日軍高層來說,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至於清軍槍殺von Ketteler這個外交使節的事件,最終導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的後果是中國教科書經常含含糊糊不寫清楚的問題,哎。。。。
我想起一個上海出版社朋友的“反動話”:如果當年不抗日,現在國人是不是也成文明人了?
領土是屬於國王的,生活是屬於百姓的。誰是皇帝不重要(*^_^*)
-----------------
多謝瀟瀟。對於一個獨裁專製的帝國來說,國家不是普通人民擁有的,但若是民主自由的國家,人民應該是自己國家的主人。:)
人說“真理越辯越明“,可悲的是那個試圖用和平理性辯論去喚醒人們的勇士,卻被卑劣地“一槍消音“。是誰那麽懼怕真相暴露,是誰從假相中獲得利益?
值得深思。。。
------------
謝謝分享,蔣百裏應該是最早提出持久戰的戰略家了。 曆史經常被統治者掩蓋和歪曲,真相太重要了!
人們一唱道“我的家在鬆花江上“就激情澎湃,怒不可遏,可是到現在這段曆史還是一筆糊塗賬,令人困惑,令人遺憾。。。
----------------------
多謝XYZ!一起紀念!
“要說起來,石原此人倒是深得“不為己甚”的“中庸之道”,隻是這種理智的聲音在狂熱的暴民和暴政麵前,往往隻能屈居下風,無論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侃兄說得是。
-------------
多謝蘑菇。 "拋棄立場的話,石原莞爾還真是個人才。" 。張學良當時處於父親張作霖被日本暗殺的陰影之下,對日本的實力和影響力感到畏懼。他可能認為自己無法有效抵抗日本,且在當時的國際和國內局勢下,擔心抵抗會導致更大規模的戰亂與災難。另外,他可能也有當年東北軍閥保全實力和地位的想法。他在事後長期反思這一決定,認為這也是自己一生中的最大遺憾之一。我回頭會寫他。:)
---------------
多謝寒墨兄。可以說日本戰敗,美國有不可忽視的決定性的功勞。
-----------------------
多謝雲台兄。我依然不認同14年的抗戰,8年抗戰是大多數人的共識。
1931年9月18日本侵略中國東北。
2022年9月18日疫情封城貴州大巴翻車,事故造成27人身亡,20人受傷。涉事大巴為政府強製轉運貴陽市涉疫人員隔離的車輛。
-------------------
可怕,悲劇。
---------------------
問好音來。如果不是米國的兩顆原子彈加上美國對日本的全麵打擊,抗日戰爭中的中國能可能不能取得勝利。
-----------------
多謝水星兄!“從工業產值、人均基礎設施水平來看,1930–40年代的滿洲是當時亞洲最現代化、最富裕的區域之一。” 這是事實。 如果日本不全麵侵略中國,二戰的結局很可能不一樣。
-----------------------
多謝可可分享!張學良的不抵抗可能真是想大事化小,沒想到日本全麵攻占東三省,另外,他們東北軍閥想要保存實力也是原因之一。
如果日本不全麵侵略中國,二戰的結局很可能不一樣。
張少帥最大的過失,其實是西安事變,徹底改變了走向,而且客觀上提前了全麵戰爭,時機對中國其實很不利,加大了抗戰的傷亡和代價。如果不是老蔣苦撐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帝下場子消滅了日軍主力,加上兩顆原子彈促其投降,客觀地講,國共的實力加起來,也隻能維持相持,再打一個8年能否收複失土都是未知數。
LinMu 發表評論於 2025-09-19 04:17:47
日本占領東北後,中國政府並不想從侵略者手中奪回領土,要沒有77事變,不知道會是什麽情況
不存在如果這樣,如果那樣…
藍山清風 發表評論於 2025-09-18 15:16:57
讚菲兒好文!以前對石原莞爾這個人不甚了解,謝謝菲兒的詳細介紹!我至今都弄不明白,張學良為什麽選擇不抵抗?抵抗外敵入侵,保家衛國,這是軍人的天職,好男兒就應該血灑疆場,馬革裹屍。張學良當時的借口是"盡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藉口",他難道不明白,退縮不抵抗隻會招來更進一步的侵略。張學良作為將帥無疑是九一八事變的最大罪人。跟著菲兒回顧這段沉痛的曆史,毋忘九一八。
回頭再看內容
馳騁天地美廚神
人見人愛菲花美
南瓜熱榜抱到佳
知乎上看到《1900年,克林德之死》,讀來令人哭笑不得。蠢人、妄人們,甚至表麵上看起來高學曆、高智商的頭麵人物,都會自以為聰明地開啟災難事件連鎖反應的開關而不自知。這也是人類社會的常見現象了。"The only thing we learn from history is that we learn nothing from history."
“
克林德男爵,全名Clemens August Freiherr von Ketteler,1853年11月22日生於德國明斯特,1900年6月20日死於北京。出身行伍,曾在普魯士部隊服役。1882年轉行從事外交工作。1880年至1889年在廣東和天津任德國領事館翻譯,後在華盛頓特區和墨西哥從事外交工作。1899年再次回到中國,任德國駐北京全權公使(Plenipotentiary)。1900年6月20日上午在去往總理衙門(清外交部)的路上被清軍槍殺。
......
1900年6月20日上午8點多,克林德帶著翻譯柯達士,從東交民巷使館區乘轎前往位於東堂子胡同的總理衙門。在途經東單北側西總布胡同西口時,被清軍恩海槍殺。一位駐華大使被清朝正規軍殺害,這無異於外交核彈。
......
關於克林德被殺的過程,有多種相互矛盾的說法,迷霧重重。因為現場目擊證人極少,不同的描述之間無法相互印證。最權威性的證詞是克林德的翻譯柯達士。據柯達士說,在走到哈德門(崇文門)大街左側巡捕房不遠處,看到一些士兵走到公使的轎子前,一位滿族士兵走上前去,拿槍瞄準公使的頭部射擊。另一位當事人是刺殺克林德的凶手恩海。據恩海交代,前一天即1900年6月19日下午他接到上級命令,在大街上遇到外國人可以射殺。所以,當他看到克林德乘坐轎子來到東單大街時,立即開槍射擊。無論克林德是死於精心設計的謀殺還是對外國人的無差別射殺,一位外國公使被政府軍殺害都是極其嚴重的外交事件。
......
對於使館人員來說,克林德之死證明撤離北京等於自殺,絕不能離開使館半步,原地等待救援是最明智的。所以,他們當日決定在使館區修建堡壘並組織自衛。6月20日下午4點時限一過,清軍開始圍攻東交民巷使館區。從這一天開始一直到八國聯軍8月14日占領北京並解圍使館區,十一國使館人員在與外界隔絕的情況下孤軍戰鬥50多天。因此,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直接目的是解救東交民巷十一國使館人員。很可惜,我們的曆史教科書對此閉口不談。
18000名聯軍占領北京,慈禧攜光緒喬裝成老百姓逃到西安。1900年8月20日,慈禧太後以光緒皇帝的名義發罪己詔。1901年清政府與十一國簽署《辛醜條約》,其中第一款第一條規定清政府派遣以親王為首的使團前往柏林為克林德之死致歉,第二條規定在克林德被刺處立紀念碑,皇帝親自撰文表示哀悼。
......
”
--https://zhuanlan.zhihu.com/p/456496884
我想起一個上海出版社朋友的“反動話”:如果當年不抗日,現在國人是不是也成文明人了?
領土是屬於國王的,生活是屬於百姓的。誰是皇帝不重要(*^_^*)
人們一唱道“我的家在鬆花江上“就激情澎湃,怒不可遏,可是到現在這段曆史還是一筆糊塗賬,令人困惑,令人遺憾。。。
從這篇博文裏,才看到石原莞爾在1937前關於“持久戰“的論述:
“他(石原)在中日全麵開戰前就預言:“如果進入戰爭狀態就一定是長期持久戰,幻想懲罰中國,數月間蔣政權就會崩潰,所以隻需要短期決戰是極大的錯誤。……中國有自古以來的高度文明,而物質生活又極為原始,各個地方有高度的自給自足的可能,這些都成為打持久戰的極為有利的條件。如果開戰,有可能逼迫中國進行決戰,但是會不會變成持久戰則主要取決於中國的意圖。”
According to Google, 軍事戰略家蔣百裏在全麵抗戰開始後(1937-38)也提出類似“持久戰“策略,然後就是那篇更著名的《論持久戰》。。。
人說“真理越辯越明“,可悲的是那個試圖用和平理性辯論去喚醒人們的勇士,卻被卑劣地“一槍消音“。是誰那麽懼怕真相暴露,是誰從假相中獲得利益?
值得深思。。。
追根溯源,是宣統的祖上慧眼識人,啟用”賣國賊”李鴻章引入日本人在東北與俄毛熊狼虎相爭,留下了二戰和太平洋戰爭中的這枚官子,又靠新興的民主美國擯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舊觀念、舊秩序,才有後來的中國東北。否則,再能嚷嚷“自古以來”,也沒有個鬼用。
要說起來,石原此人倒是深得“不為己甚”的“中庸之道”,隻是這種理智的聲音在狂熱的暴民和暴政麵前,往往隻能屈居下風,無論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Great article!
看石原莞爾的長相,倒還有些文人氣質,名字發音和韓國泡菜Kimchi太像了,哈哈!
讀到這段:“77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石原莞爾以日軍陸軍參謀本部參謀總長的名義,對日本的中國駐屯軍司令官發布命令:“為防止事件的擴大,應避免進一步使用兵力。” 他極力反對對華全麵作戰,主張速戰速和,而受到日本高級官員的排擠。”可能這和他戰後沒有被起訴上軍事法庭也有關吧。
但天網恢恢,4年後他在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紀念日死去,終也沒逃過戰爭罪的製裁。
1931年9月18日本侵略中國東北。
2022年9月18日疫情封城貴州大巴翻車,事故造成27人身亡,20人受傷。涉事大巴為政府強製轉運貴陽市涉疫人員隔離的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