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7)
2009 (550)
2017 (1)
2018 (5)
2019 (4)
2020 (2)
2022 (60)
2023 (92)
2024 (64)
所羅門群島獨立前華商史簡述
所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位於太平洋西南部,境內有900多個島嶼,陸地麵積2.8萬平方公裏,水域麵積達到134萬平方公裏。16至19世紀,西班牙和荷蘭曾試圖殖民此地,但都因當地民眾的激烈反抗而未能長久。1885至1900年,德國與英國為爭奪該群島的控製權而展開激烈競爭,最終英國獲得了所羅門的統治權。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南太平洋島國的英國殖民當局執行嚴厲的限製華人入境政策,所羅門群島也跟英屬新幾內亞(British New Guinea)一樣,華人的蹤跡難尋。那些契約華工無法來到這裏,故進入到這個群島的華人,基本上是來自其毗鄰地區,即從當時德屬新幾內亞(German New Guinea)的領地上進來的人,畢竟當時德國在這裏的出入境政策相對自由寬鬆,二十世紀初在其首府所在地的拉包爾(Rabaul)已經有了一個較具規模的唐人街,華人數量超過千人。有鑒於此,進入到所羅門群島的華人,除了部分人是工匠,大部分都是華商,而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當時是季節性地停留在此,而將拉包爾作為他們的大本營。1910年代,圖拉吉(Tulagi)作為英屬所羅門保護地(British Solomon Islands Protectorate)當局的首府所在地,其基本建設有了一些規模,華人開始進入,人數也開始緩慢增加,從1920年的55人,增長到1925年的25人,1931年增長到164人,兩年後,已有193人。
最早進入圖拉吉的華人是英屬當局從德屬新幾內亞首府拉包爾雇傭的一位廚師和一位木匠,後者名為關崇煒。[1]據澳大利亞華文報紙記載,黃啟德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時曾在香港殖民當局的土地部門任職,具有相當的英語能力,隨後前往德屬新幾內亞尋求發展。他在1913年前便已從拉包爾去到所羅門群島營商,但經營失敗,轉而成為英屬所羅門保護地殖民當局聘用的合同工。[2]同年,亞財(Ah Choi)在所羅門群島的佛羅裏達群島(Nggela Islands, 此前名為Florida Islands)附近的一個島上獲租一塊土地,這裏靠近圖拉吉島。1914年,前述關崇煒在結束與英屬當局合同工作後,在圖拉吉開設商鋪廣昌號(Kwong Cheong),開始其在所羅門群島的經商貿易,並自稱是在所羅門群島經商的第一位華商。[3]據估計,這一年在所羅門群島就已有20位華商,他們都是來自拉包爾,關崇煒也將其侄兒關栢召來,一起開拓這裏的生意版圖。[4]1918年,圖拉吉已經聚集了61名中國人,據說還有6人正在前來的路上。這些人在這裏建房開店成為商販,圖拉吉很快就形成了一個小小的唐人街。當時還有一個情況,對於中國人運營的商鋪發展極為有利。自二十世紀初以來,原先被澳大利亞昆士蘭從南太平洋各海島(主要是美拉尼西亞島群即所羅門群島、新赫布裏底群島和新喀裏多尼亞)招募去到那裏種植香蕉甘蔗的島民工人,此時因澳大利亞聯邦成立後實施白澳政策,從1906年開始已被陸續遣送回來,圖拉吉作為所羅門群島的行政中心,也是這些返回的島民工人遣返費用的發放地,以及當局為安撫他們而在海濱地區撥地租給他們,這樣這些島民工人就成為中國人商店的主要客源。[5]1925年,在圖拉吉運營的一間華人餐館,就是由拉包爾的華人富商陳均投資開設的。陳章(Chan Cheong)則把生意做到其它島嶼,在吉如(Giro)開設商業網點。1930年代中期,當地華人數量有200人左右,華商已經在當時的首府圖拉吉打開了局麵,形成了唐人街。到1941年,可能是戰爭前的緊張局勢所致,這裏的華人人數下降到181人,但此時華商在這裏已經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也培訓當地土人協助他們深入到各個海島的聚居點開展生意,除了商行店鋪和餐館,他們還經營修船廠和船塢。[6]除了廣昌公司之外,當時的著名商行公司還有廣英昌、萬昌、均生、民生、三多號、廣榮號、廣利源、連發號等,這些華商的原籍也以廣東四邑(台山、新會、開平、恩平,即現在的江門市所轄區域,現稱“五邑”)為主。
太平洋戰爭期間,所羅門群島成為主要戰場,圖拉吉也被戰火摧毀,華商無法撤離到澳大利亞或新西蘭等安全地區,大多隻能去到群島的鄉間避難。戰時,他們的財產損失嚴重,他們的一些財產如船隻被政府當局征收,即便到戰爭結束後也未獲得補償。戰後,華商陸續返回所羅門群島,人口也逐漸恢複增長,1959年人口統計顯示有366人。因圖拉吉被戰火摧毀,該處的唐人街已不複存在,故從1950年代開始,華商在所羅門群島新的首府霍裏亞拉(Honiara)再建了唐人街,同時也將生意做到了不同的島上。比如,吉佐島(Gizo)上也有很多華人商鋪,生意繁榮可與霍利亞拉唐人街相媲美。在新喬治群島(New George Islands)的馬羅沃瀉湖(Marovo Lagoon),陳耀(Chan Yiu)從1950年代開始就在這裏設點開設商鋪,建立家具廠及造船廠和修船廠,生意興旺。1970年,所羅門群島的華人數量達到了577人,這些基本上都是華商及其家庭成員。[7]霍利亞拉唐人街上的華商店鋪,已達40間,很具規模;此外,華商在此擁有一家旅館、二座船塢、一間電影院、一間家具廠、兩家餅幹廠、一家巴士公司、幾間餐館等等。[8]
二戰結束後,華商回歸,如關氏家族的關池、關航和關厚遠兄弟以及陳榮陳國強父子、陳本岩等人重建並拓展其生意網絡,當地華人數量開始快速增加,到1976年時達到452人。在1978年所羅門群島獨立前,鑒於當地民族主義高漲,受當地驅逐華人的輿論的影響,約有三分之一的華商利用戰時就在澳大利亞建立的關係以及在加拿大等國的親屬關係,移居到上述地方。[9]
粟明鮮
2024/11/11
[1] Bill Willmott,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Eastern Melanesia: Solomon Islands, Vanuatu, New Caledonia, Christchurch, Macmillan Brown Centre for Pacific Studies Working Paper 12,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2005, p. 10.
[2] 黃啟德:《南海島紀略》,《民國報》,1917年10月27日,第5版。莫可來(Clive Moore)在其有關所羅門華人曆史的研究中表示最早進入所羅門群島的華商是在1910年,但沒有顯示出該華商的姓名。而黃啟德的自述表明他在1913年前去到所羅門群島,很可能他就是莫可來(Clive Moore)研究中所提到的最早進入那裏的華商之一。見Clive Moore, “No more walkabout long Chinatown: As an involvement in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rocess”, in Sinclair Dinnen and Stewart Firth eds., Politics and State Building in Solomon Islands, Canberra: ANU E Press, 2008, p.68.
[3] Hugh Laracy, , “Unwelcome Guests: The Solomons’ Chinese,” New Guinea and Australia the Pacific and South-East Asia, Vol. 8, No. 4, 1974, p. 29.
[4] Bill Willmott,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Eastern Melanesia: Solomon Islands, Vanuatu, New Caledonia, p. 10.
[5] Hugh M. Laracy, “Unwelcome Guests: The Solomons' Chinese”, pp. 29-30.
[6] Bill Willmott,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Eastern Melanesia: Solomon Islands, Vanuatu, New Caledonia, p. 14.
[7] Clive Moore, “Chinese”, in Solomon Islands Historical Encyclopaedia 1893-1978, compiled by Clive Moor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2020, online: https://www.solomonencyclopaedia.net/index.html (accessed 29/4/2024).
[8] Bill Willmott,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Eastern Melanesia: Solomon Islands, Vanuatu, New Caledonia, p. 22.
[9] Bill Willmott,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Eastern Melanesia: Solomon Islands, Vanuatu, New Caledonia, p.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