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民國粵人赴澳留學檔案匯編《開平卷》(9)——馮權

(2025-10-31 06:52:44) 下一個

民國粵人赴澳留學檔案匯編《開平卷》(9)——馮權

開平天湖村

馮權(Fong Kin)是開平縣天湖村人,生於一九○六年正月十五日。他的父親名叫馮茂璋(Jim Mow Chong),與前麵所提到的馮炎的父親馮京璋應該是同宗同輩,也許就是嫡親兄弟或堂兄弟。馮茂璋出生於一八六五年七月一日,十九世紀末年時奔赴澳大利亞尋找機會,於美利畔(Melbourne)登陸之後,進入當時的殖民地域多利(Victoria)東部一個濱海小鎮吔林(Yarram)埠,在此落腳,開設一果子鋪,兼售土產雜貨,就以自己的名字做店名,叫“茂璋”號,也可能租賃一塊土地,自己種植蔬果。[1]

在獲知馮京璋決定將兒子馮炎辦來澳洲留學並已采取行動之後,馮茂璋也蕭規曹隨,立即著手辦理年滿十五歲之兒子馮權的來澳留學事宜。一九二一年二月十一日,他填妥申請表,附上相關的申請材料,遞交給位於美利畔的中國駐澳大利亞總領事館,申領兒子的留學護照和簽證。他以自己所經營的“茂璋”號商鋪做保,允諾每年供給完全擔任鎊(即足鎊)膏火給兒子作為留學之費用,要將他辦來自己所在小鎮的吔林公學(Yarram State School)讀書。

接到上述申請後,中國總領事館很快就審理完畢。就在馮炎於廣州獲得入澳簽證的當天即二月二十八日,中國總領事魏子京也給馮權簽發了一份中國學生護照,號碼20/S/21;並在八天之後也為他從澳洲內務部那裏拿到了簽證,鈐蓋簽證章於上述護照上。拿到簽證後,中國總領事館便按照馮茂璋的指引,將其寄往香港永祥益洋行,由該洋行為馮權以及馮炎安排赴澳船票,並待他們從家鄉前來香港搭船時,再將此護照交予馮權。

於是,在等到同宗堂兄馮炎於廣州完成了這一年上半學期的課程之後,馮權便與馮炎結伴而行,一起從廣州搭乘廣九路火車去到香港,在此搭乘前往澳洲的“堅郎那”(Kanowna)號輪船,於一九二一年八月二十二日抵達美利畔,入境澳洲。馮茂璋提前從吔林埠趕到美利畔,在海關將兒子從海關接出後,與同樣是來接兒子的兄弟馮京璋道別,再轉乘其它交通工具東行,返回二百二十多公裏之外的吔林埠,住進了他的“茂璋”號店鋪裏。

回到吔林埠安頓好之後,馮茂璋立即帶著兒子馮權去吔林公學,要為他辦理注冊入學。但校長在與這父子倆交談之後,得知馮權根本就不懂英語,遂拒絕他入學,要求他先回到家裏想辦法盡快惡補一下,待可以稍微明白一點英語之後再來上學。於是,馮茂璋便在家中延請家教,讓兒子盡快適應這裏的語言環境。好在馮權能認真對待補習,刻苦學習,在一個月的時間裏小有所成。到九月底,校長再次與馮權麵談,覺得他開始對英語有了一些理解能力了,才正式接受他入讀這間學校。

自此之後,馮權便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學校的英語學習之中。從校長提供的例行報告來看,並沒有說明他的在校具體表現,每次的描述都是非常簡單,隻是報告該中國學生各項學業令人滿意,最多加上一句衣冠整潔,遵守校規。就這樣,他於波瀾不驚中在這裏讀了二年多的書,直到一九二三年底學期結束。

一九二四年新學年開學後,此時應該升讀到高小課程的馮權再也不去上學了,因為此時他已年滿十八歲,決定返回中國。當吔林公學校長於開學後發現馮權不再來學校上學而是準備回國之後,便將此信息報告給了內務部。內務部了解到他近期要回國,便下文到海關,希望密切關注該生的出境情況,因為內務部最擔心的是中國學生利用各種機會不去上學,而去打工掙錢。還好,馮權並沒有在澳洲停留多久,三月一日,他從吔林趕往美利畔,在此搭船駛往香港的“山亞班士”(St Albans)號輪船,揮別澳洲,返回中國。

馮權總計在澳留學二年半的時間。在那個華人極少的小鎮上,這段時間的潛心學習,應該讓他基本上具備了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為回國後無論升學還是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九二一年二月十一日,馮茂璋填妥申請表,遞交給位於美利畔的中國駐澳大利亞總領事館,申領兒子馮權的赴澳留學護照和簽證。

一九二一年二月二十八日,中國駐澳大利亞總領事魏子京給馮權簽發的中國學生護照。

檔案出處(澳大利亞國家檔案館檔案宗卷號):Fong Kin - Student on passport, NAA: A1, 1924/6137


[1] CHONG Mow: Nationality - Chinese: Date of Birth - 1 July 1865: First registered at Little Bourke Street, NAA: MT269/1, VIC/CHINA/CHONG MOW。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