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搜尋史實與尋找知情者——《南太平洋祭》(3)

(2011-05-20 18:05:15) 下一個


第一章:一段幾近湮沒的史實(3)

 搜尋史實與尋找知情者

一段曆史是由許多方麵組成的。太平洋戰爭,是20世紀最大的一場在廣闊的海域洋麵上進行的戰爭,跌宕起伏,精彩紛呈。為此,人們往往關注的是,叢林密布的海島上以美國為首的盟軍與固守頑抗的日軍的殊死戰鬥,以及浩瀚洋麵上大批美日艦隊的對決及勝負,因為這直接關係著戰爭的進程與結局,資料和記敘的也多;而於那些與此相關的戰爭副產品,比如戰俘以及日軍直接用之於為其戰爭服務的勞工等片段與細節,則不甚了了。故對於太平洋戰爭期間,在新不列顛島有被日軍奴役的大批中國戰俘勞工這段曆史,筆者也與絕大多數國人一樣,原先並不知曉。隻是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或者說,機緣巧合,才了解到這段塵封曆史的一角。 

2005年,是中國的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全球都在以各種形式予以慶祝,即使是海外華人,亦不能置身之外。因筆者當時為當地一華人社團的負責人之一,又鑒於自己以前讀大學時是念曆史的,故而在筆者所在的城市——澳大利亞的布裏斯本(Brisbane),於當年8月份,在僑界組織了一次紀念座談活動。這次座談會有幾十人參加,因時間的關係,每個人發言的機會也不多,因此,座談的主要內容自然都是與中國的抗戰有關。這次座談會後,我就反思到,作為澳大利亞華人,我們在此紀念抗日戰爭的勝利,也就是說,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應該而且也有必要盡可能地將澳大利亞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貢獻也包括進去。換言之,在那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澳大利亞和中國是共同對敵的盟友,相互之間應該是並肩作戰的。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不僅僅屬於中國,也屬於當時站在同一陣線的盟國。有鑒於此,我便利用各種機會,開始蒐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澳大利亞軍隊與中國軍隊並肩作戰有關的史料。

2006年之後,還真有發現。從陸續蒐尋到的一些圖片與資料中,顯示出在中國的抗日戰爭期間,確實有一支人數不多的澳大利亞建製部隊,稱之為“鬱金香部隊”(TulipForce),於1942年初經由緬甸進入中國,前後在湖南和江西二省待了近10個月的時間,準備在此訓練中國突擊營,開展叢林遊擊戰;他們並計劃與中國軍隊並肩戰鬥,抗擊日本侵略者。

於是,筆者根據這些資料,利用時間慢慢將其整理成文,從2007年中開始,以《敵乎?友乎?——鏡像中的澳洲大兵與中國:抗戰時期》(小標題是:《凋零的“鬱金香”——澳洲部隊在中國》)為題,分批將其貼上我個人在文學城網站上的博客。[1]

中國有句俗話,拔起蘿卜帶出泥。真是一點兒也不假。因為它所伴隨的,往往是意外的驚喜和收獲。

也就是在整理上述澳洲部隊在華資料時,因這支澳洲在中國的“鬱金香部隊”中有一張莫爾(Moore)中尉的照片,其簡介中提到了他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新不列顛島上的中國戰俘集中營一事。當時發現這一線索,真是高興,就像是刨坑刨出了金塊。這一線索表明,太平洋戰爭時期,除了在印緬戰場上有中國遠征軍之外,在遙遠的南太平洋上的新幾內亞新不列顛島,居然也有中國抗日官兵。那麽,他們是從何而來?來此幹什麽?戰後他們的結局又如何呢?於是,帶著這些疑問,筆者一邊繼續找資料,一邊就在那篇《凋零的“鬱金香”——澳洲部隊在中國》的博客文章結尾時,留下了這樣的話語,以作進一步探討的懸念: 

還有一位鬱金香部隊的莫爾中尉,回國後,參與新幾內亞對日作戰,並在戰後參與解救了被囚禁在日軍設於新不列顛的戰俘集中營的中國戰俘。 

就是根據上述線索,筆者由此順藤摸瓜,先是在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裏,反複認真淘找,起出一組有關設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新不列顛島的大埠亞包之中國戰俘營的照片。這些曆史檔案照片,是由澳大利亞軍隊的曆史記錄小組於19459月隨軍登陸辛普森灣(Simpson Bay)解放亞包,隨即解救了在新不列顛島上包括中國抗日官兵在內的所有盟軍戰俘之後拍攝的。此後,又利用時間,通過澳大利亞國家檔案館的係統,逐漸淘找出一批澳大利亞當局戰後占領亞包救助中國官兵,並應中國方麵的要求,最終協助將這些中國軍人遣返回國的檔案資料。由此,才對這批中國戰俘有了一點兒的了解。

但當時在蒐尋資料過程中還有一個難點。那組有關亞包中國官兵的照片,雖然每張都附有一些英文的解釋,但很簡單,也很不具體,無法反映整個的事件;尤其是涉及到其中的中國軍官的姓名,因用的是韋氏音標,更是難以還原,在一段時間內,始終無法破解。由此,對於亞包中國戰俘的曆史,也就非常的模糊。最後,我還是將眼光轉向居住當地閱曆廣泛的老華僑,希望能從他們那裏得到一些答案。

常言道,心誠則靈。冥冥之中,必有天助。這話一點兒也不假。

居住在布裏斯本市的老華僑張榮煦先生,是1970年代初從巴布亞新幾內亞移民到澳大利亞的。張先生當時雖已近80歲高齡,卻是本地以原巴布亞新幾內亞之華裔移民為主而組成的一個華人社團——國泰會的活躍分子,為人友善,和藹可親。在我居住於這個城市的十多年裏,經常在當地華人社團的各類活動中與他碰麵,隻是因各種原因,未及深談。

2007年上半年,在當地的一次華人活動聚會上,我與張先生相遇。因已經知道他是來自巴新,我的腦海中此時突然冒出一個念頭:以張先生的年齡和閱曆,是否知道當年在新不列顛島的這些中國官兵之事呢?於是,便隨口問他:“張先生,您是否知道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巴布亞新幾內亞曾經有過中國戰俘?”聽到我突然提出的這樣一個問題,張先生怔怔地看了我好一會兒,才一字一句地說,“當然知道,他們在亞包。我就是從亞包來的,當年還和這些中國兵呆過一段時間”。

我聞之心中大喜:可遇到知情人了!須知,一段幾近湮滅的曆史,就常常會因知情人或親曆者的佐證,而使其模糊的麵目清晰起來,使後人能將曆史的碎片粘合起來,還原出其本來的麵目。因當時我是那次華人活動的主持者,無暇與之詳談,為此,就馬上跟他說,一定找個合適的時間,請他談談這些中國戰俘。過了一會兒,張老先生找到我,將他的聯絡電話寫在紙上交給我,並說,別人都不知道這些事,難得你問起,我會將知道的事情都告訴你。

張先生是廣東人,1929年出生在原籍廣東省開平縣,當其10歲左右時,在中國抗日戰爭的炮火中,從廣東隨親移民到了澳屬新幾內亞的亞包。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他都和家人一起,待在亞包,與其他800多名當地未及撤退到安全地方的華人一道,被日軍關押在當地的華人僑民集中營裏。他是亞包日占時期那段曆史的見證人之一。


張榮煦先生,
2008610日於他的寓所

此後,張榮煦先生還為我引見了另一位這段曆史的見證人——麥添強先生。麥先生是在19459月澳大利亞軍隊解放亞包的所有盟軍戰俘之後,在中國官兵營地充當翻譯,直接參與了被釋中國戰俘的解放與集中。麥先生出生於亞包,在澳大利亞接受中學教育,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前返回新不列顛島,戰時也被日軍關押在當地的華人僑民集中營中。他年長張先生四歲,也是在1970年代移居到澳大利亞,同樣是家住布裏斯本。


麥添強先生,
19459月當亞包中國戰俘被澳軍解救後曾擔任中國官兵營地的翻譯。照片拍攝於200885日,布裏斯本。

可以說,新不列顛島中國戰俘勞工的史實,最初就是通過淘找檔案資料和尋找當事人並進行訪談,而逐漸發掘出來的。而一年多之後,在遙遠的西南太平洋海島上的這些中國抗日將士,能成為台海兩岸的一個熱門話題,就有賴於媒體和網絡的報道,以及熱心網友們的跟蹤。

粟明鮮: 《南太平洋祭——新不列顛島中國抗日戰俘始末》,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4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