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91)
2008 (75)
2011 (59)
2013 (41)
2014 (87)
2015 (41)
2017 (48)
2018 (51)
2019 (89)
2020 (142)
2021 (126)
2022 (148)
2023 (119)
羊卓雍錯位於雅魯藏布江南岸、山南地區浪卡子縣境內,湖麵海拔4441米,有700多平方公裏的水麵,平均水深30多米,最深處有60米。它是高原堰塞湖,大約億年前因冰川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水域麵積630多平方公裏,大約是杭州西湖的70倍。它的形狀很不規則,分叉多,湖岸曲折蜿蜒,並附有空姆錯、沉錯和糾錯等3小湖,曆史上曾為外流湖,上述湖連為一體,湖水由墨曲流入雅魯藏布江,但後來由於湖水退縮成為內流湖,並分為若幹小湖,其湖麵高度相差不過6.5米,湖中山地突冗,有21個小島,各自獨立水麵,最大麵積約18平方公裏,島上牧草肥美,野鳥成群。此湖的一絕是它的水源來自周圍的雪山,但卻沒有出水口,雪水的融化與湖水的蒸發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
據記載,羊卓雍錯形似蠍子,相傳曾為9個小湖,空行母益西措傑擔心湖中許多生靈幹死,把7兩黃金拋向空中並祈願、誦咒,又把所有小湖連為一體,其形似蓮花生的手持鐵蠍。流域內一些地名與蠍子有關,如湖上遊熱耶白比吾、熱域曲龍熱耶、熱域為蠍子左右角,指該地正處在蠍子的左右角之位置;居蠍子心髒位置的圓布多島嶼上有一座公元16世紀中葉仁增多俄迥乃興建的寧瑪派小寺遺址,寺附近還有蓮花生大師的手印,湖西南還有桑丁寺,故稱西藏三大聖湖之一。
汽車沿整個湖要走幾個小時,但人們很難看到它的全貌。因為它不是一個規整的湖泊,倒像是一條自在的河流,在寬穀中隨意漂泅,而後又連成片。從地圖上可以大致了解它的走向。正是這種“支離破碎”使得它和草原、山巒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獨特格局,成為人們向往的地方。
羊卓雍錯風景秀麗,站在海拔4790米的崗巴拉山頂向南眺望,像一塊鑲嵌在群峰之中的藍寶石,碧藍的湖水平滑如鏡,白雲、雪峰清晰地倒映其上,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湖濱水草豐美,牛羊成群,這裏還是藏南最大的小鳥棲息地,有天鵝、黃鴨、水鴿、水鷹、鷺鷥和沙鷗等多種水鳥。每當產卵季節,湖裏的十多個小島便成了天然蛋場,場麵極其壯觀。微風拂過,湖水漣漪輕漾,浮光躍魚,令人陶醉。湖中盛產高原裸鯉魚,其肉細嫩鮮美。
羊卓雍錯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水。羊卓雍錯,“羊”,上麵,;“卓”,牧場;“雍”,碧玉;“錯”湖。連起來就是“上麵牧場的碧玉之湖”。這是字麵上對羊湖的解釋,而羊湖在藏人心目當中被看做是“神女散落的綠鬆石耳墜”,因為無論你在那個角度,都不能看到羊卓的全貌,她有三個姐妹,空母錯,沉錯,巴久錯,以即古羊卓雍錯四姐妹在巨大的湖盆中,手足相連,難以割舍,共同組成了讓我們肉眼看不到邊的聖湖。她的身軀蜿蜒在群山中達一百三十多公裏,隻有在地圖或是高空你才能驚喜的發現她猶如耳墜,鑲嵌在山的耳輪之上。不同時刻陽光的照射,她會顯現出層次極其豐富的藍色,好似夢幻一般。
羊卓雍錯的一絕是她的水源來自四周念青唐古拉山脈的雪水,但她確沒有出水口,雪水的流入與自然的蒸發達到一種奇特的動態平衡。 --- 《百度百科》
今天一整天都在路上,從拉薩到日喀則,途經江孜。
上次來曾經下去看過青藏公路紀念碑。 碑身是三角形的,一麵是漢文,一麵是藏文,最後一麵是新疆文(應該是維吾爾文)。
飛掠過的青藏公路紀念碑,這麵是漢文。
在西藏,水葬可以說是天葬的一種輔助葬俗。在藏文化的腹心地區,盛行天葬的地帶,水葬隻用於鰥寡孤獨及乞丐等經濟地位低下者,葬儀也較為簡單。將死者屍體背到河邊,肢解後投入水中,或者用白布包裹.將整屍投放河裏。在這裏,水葬被視為低等級葬俗;在藏文化邊遠區,特別是藏南深山峽穀缺乏老鷹的地帶,水葬成為當地人的主要喪葬方式,那裏的人認為水葬不比天葬遜色.天葬將屍體喂”神鷹”,而水葬則是喂”神魚”。 因而當地藏族仍保留著不吃魚的習慣。當然.水葬儀式在這些地方顯得繁複,有專門的水葬師、約定俗成的水葬場。施葬過程中的監葬人以及一套與天葬相同的喪葬儀軌。請僧人念經超度,停屍三至五天,打卦選擇出殯日期等一樣不少。 --- 《西藏攻略網》
這裏附近是水葬場。
畫在山岩上的天梯,可通天堂。
瑪尼堆最初稱曼紮,意為曼陀羅,是由大小不等的石頭集壘起來的、具有靈氣的石堆,藏語為“多本”;還有一種是在石塊或卵石上刻寫文字、圖像,以藏傳佛教的色彩和內容為其最大特征,有佛尊、動物保護神和永遠念不完的六字真言,然後堆積起來成為一道長長的牆垣,這種瑪尼牆藏語稱“綿當”。每逢吉日良辰,人們一邊煨桑,一邊往瑪尼堆上添加石子,並神聖地用額頭碰它,口中默誦祈禱詞,然後丟向石堆。天長地久,一座座瑪尼堆拔地而起,愈壘愈高。每顆石子都凝結信徒們發自內心的祈願。瑪尼石的產生,使這些自然的石頭開始形象化。藏族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湧現出了浩如煙海的瑪尼石刻品,凡人跡所至,隨處可見,它是藏族刻在石頭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 《百度百科》
搭在山頂的瑪尼堆。
我們就是沿著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爬上來的。
這些不是外星人留下的符號,而是當地人圈羊用的。
沿著盤山公路,繞著羊卓雍錯湖走。
藏區各山河路口寺廟民舍等處都可見到印有經文圖案成串係於繩索之上的小旗,這一麵麵小旗在藏語中稱為“隆達”,也有人稱之為“祭馬”、“祿馬”、“經幡”、“祈願幡”,不過,人們更習慣稱它為“風馬旗”,因為“隆”在藏語中是風的意思,“達”是馬的意思。顯然,風馬旗在這裏是直譯。
風馬旗亦稱為“風馬經幡”。“風馬”的確切意思是:“風是傳播、運送印在經幡上的經文遠行的工具和手段,是傳播運送經文的一種無形的馬,馬即是風。”藏民族認為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嶺、大江莽原的守護神是天上的讚神和地上的年神,他們經常騎著風馬在雪山、森林、草原、峽穀中巡視,保護雪域部落的安寧祥和,抵禦魔怪和邪惡的入侵。這種意識是用經幡上印有一匹背馱象征福祿壽財興旺的“諾布末巴”(圓錐形火焰圖案)行走的馬,以及印在經幡上的咒語、經文或祈願文的圖像來表達的。 --- 《百度百科》
湖邊的經幡。
如果把右下角的小村莊開辟成度假村,一定會很賺錢。
導遊準備了Dico's(德克士)炸雞盒飯,中午就找個風景好的地方吃野餐。 湖邊的石堆都是藏人精心搭起來的瑪尼堆。
滿山遍野的羊群,很壯觀。
山上好像有一幅人的肖像。
這些牛生長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應該很幸福。
位於距離江孜縣城71公裏、浪卡子縣城3033裏的卡惹拉山口側,在公路上即可看到。卡諾拉山口高5036米,山口南麵6647米的卡魯峰是年楚河和羊卓雍湖兩大水係的分水嶺,此峰周圍冰川地貌突出。卡諾拉冰川在山口北麵5600米左右的地帶,屬寧金抗沙峰冰川向南漂移後形成的懸冰川。由於長年受公路上的車塵的覆蓋,此冰川整體呈黑白分層形態。從卡諾拉山口向西30餘公裏,即抵達目前西藏裝機容量最大的滿拉水電站。該電站建在年楚河上遊兩條重要的支流--學堆河與涅如藏布的匯合處。涅如藏布發源於康布縣東南與不丹交界的群峰之中。是年楚河的正源。
有“最美的天堂在心裏”之稱的卡諾拉冰川。
溶化了的雪水將匯入雅魯藏布江。
從後麵看卡諾拉冰川。
後藏的房子比前藏的樸實很多。
這裏也有農業。
這是水庫,邊上是我們走的環山公路。
換一個角度看水庫。
右邊的山很有特點。
江孜鎮最引人注目的是鎮西麵突兀於年楚河河穀平原的宗山。陡峭的宗山上,雄踞著錯落有致的古堡。1903年冬天,英國侵略軍從亞東進犯江孜,遭到西藏軍民的頑強抵抗。英軍死傷慘重,被迫龜縮。1904年4月,英軍再次攻打江孜,他們憑著先進的武器,強行推進,濫殺無辜,西藏軍民在宗山上用土製槍炮頑強抵抗兩個多月,終因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武器落後及火藥庫意外爆炸,彈盡糧絕,全部壯烈殉國。 --- 《西藏旅遊網》
宗山抗英遺址。 山上的建築是後人修建的。
白居寺位於江孜縣城東北隅,拉薩南約230千米處,距日喀則東約100多公裏,海拔3900米。藏稱為“班廓德慶”,意為“吉祥輪樂寺”。
白居寺有兩大特色:特色之一是一寺容三派,和平共處,相安無事。它原來屬於薩迦教派,後來噶當派和格魯派的勢力相繼進入,各派一度互相排斥,分庭抗禮。最後,還是互諒互讓。於是,白居寺便兼容薩迦、噶當、格魯3個教派,因而寺內供奉及建築風格也兼收並蓄、博采眾長。特色之二是菩提塔,又名“十萬佛塔”,它是白居寺的標誌。白居寺就是因為這座佛塔才格外富有魅力。這可不是普通的佛塔!是由近百間佛堂依次重疊建起的塔,人稱“塔中有塔”。塔內佛堂、佛龕以及壁畫上的佛像總計有十萬個,因而得名十萬佛塔。它的正名菩提塔人們倒不大提起。
白居寺是一座塔寺結合的典型的藏傳佛教寺院建築,寺中有塔、塔中有寺,寺塔天然渾成,相得益彰。其建築充分代表了十三世紀末至十五世紀中葉後藏地區寺院建築的典型樣式,也是其中唯一一座寺塔都完整保存且具有紀念碑性質的大型建築群。白居寺由大殿、吉祥多門塔、紮倉和圍牆四大建築單元組成。 --- 《行遊中華》
前麵兩排是轉經筒。
我爬到十萬佛塔最大的圓盤那裏,可惜裏麵不許照相。
晚上在下榻的日喀則飯店用布斐,然後回房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