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芬妮的溫馨客棧

烹飪,攝影,旅行,經典美食,品質生活
個人資料
恬芬妮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山西古文化之旅(6) 洪洞縣

(2009-10-23 19:54:25) 下一個

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

洪洞縣位於中國山西省南部臨汾盆地北端。1990年人口60.5萬 。漢族為主,有蒙古、回、滿、白等少數民族。麵積1563平方千米。魯昭公二十八年(前514)置楊縣,後改為洪洞縣 。隋又在洪洞縣北置趙城縣。隋以後有變遷,至1954年與趙城縣合並為洪趙縣,1958年洪趙縣與霍汾縣合並複稱洪洞縣 。1960年1月霍汾縣析出複置。礦產有煤、鐵、鋁礬土、石灰石、石膏等。土特產主要有蓮藕、左家溝陶瓷大缸、山頭核桃。名勝古跡主要有廣勝寺、洪洞明代監獄、古大槐樹處 、坊堆遺址、永一堡遺址。

洪洞縣轄9個鎮、7個鄉:大槐樹鎮、甘亭鎮、曲亭鎮、蘇堡鎮、廣勝寺鎮、明薑鎮、趙城鎮、萬安鎮、劉家垣鎮 、淹底鄉、興唐寺鄉、堤村鄉、辛村鄉 、龍馬鄉、山頭鄉、左木鄉。

據民國《洪洞縣誌》記載:“明洪武、永樂間,屢移山西民於滁、和、北平、山東、河南、保安等處,樹下為薈萃之所。”並在“廣濟寺設局駐員,發給憑照川資。”(民國《洪洞縣誌·古跡》)我國一些曆史文獻,如《明實錄》、《明史》、《續文獻通考》等書都有初移民記載, 民間移民記載更為豐富,晉、冀、魯、豫、蘇、皖、 陝、甘等地大量的民間譜牒與墓碑、祠堂碑文也都有在洪洞縣大槐樹處移民的記載,這些資料說明,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的移民,是我國曆史上有組織、有計劃的一項重大決策。

這次民對鞏固明朝的封建統治、恢複生產、開展經濟、開發邊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以及爾後我國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曆代移民,可分為官方移民和自然移民兩種形式。自然移民乃是百姓為逃避天災戰禍而致的人民自發的遷徙,曆史上大的移民的兩晉南北朝時三百餘年戰亂,中原地區的人民大量逃往江淮一帶;北宋滅亡以後,中原淪陷,士大夫及廣在百姓隨宋朝宗室紛紛南逃。這是中國曆史上的兩次大移民。官方移民乃為曆代政府基於軍事、政治、經濟諸原因,有組織、有計劃、有目地移民。

就我國曆代官方移民的曆史來看,洪洞古在槐樹處移民,無論從時間、地域範圍、組織規模上講,無疑是移民史上的頂峰,是中國曆史上第三次也是最大的一次移民。古大槐樹處移民居之冠,古大槐樹處移民後裔遍神州。

10月13日上午 洪洞縣

蘇三監獄

資料來源: 《太原道》

蘇三離了洪洞縣,
將身來到大街前。
未曾開言心好慘,
過往君子聽我言。

因話本和戲劇而聞名的蘇三,在中國幾乎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玉堂春落難逢夫的故事,就發生在山西洪洞縣,直到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洪洞縣司法科還保存著蘇三的案卷。王景隆是蘇三的同鄉這個情節,就是從蘇三的供詞裏發現的。

蘇三,原名周玉姐,明代山西大同府周家莊人。六歲時父母雙亡,後被拐賣到北京蘇淮妓院,遂改姓為蘇。她到妓院前已有二妓,故取名三兒,“玉堂春”是她的花名。官宦子弟王景隆冶遊相遇蘇三,一見鍾情,過從甚密。蘇三要王景隆發奮上進,誓言不再從人。王景隆離京歸裏,雖對蘇三不能釋然,但奮誌讀書,二次進京應試,考中第八名進土。在王景隆返家之際,蘇三被鴇兒以一千二百兩銀子的身價,賣給山西洪洞馬販子沈燕林為妾。沈燕林長期經商在外,其妻皮氏與鄰裏趙昂私通。沈燕林帶蘇三回到洪洞,皮氏頓生歹心,與趙昂合謀毒死沈燕林,誣陷蘇三。初審時洪洞縣衙將皮氏與蘇三收監。趙昂從皮氏家中拿出一千餘兩銀子行賄。知縣王氏貪贓枉法,對蘇三嚴刑逼供,蘇三受刑不過,隻得忍屈畫押,被判死刑,監於死牢中,皮氏卻消遙法外。正當蘇三在洪洞死牢含冤負屈之際,適值王景隆升任山西巡按。王景隆在此前雖風聞蘇三被賣到洪洞,但未知真情,故到任伊始先急巡平陽府,得知蘇三已犯死罪,便密訪洪洞縣,探知蘇三冤獄案情,即令火速押解蘇三案件全部人員至太原。王景隆為避親審惹嫌,遂托劉推官代為審理。劉氏公正判決,蘇三奇冤得以昭雪,真正罪犯伏法,貪官王氏被撤職查辦,蘇三和王景隆有情人終成眷屬。

蘇三有幸,傳奇般同王景隆團聚。明代小說家馮夢龍熱忱地寫了《玉堂春落難逢夫》,收入《警世通言》,流傳後世。京劇和許多地方戲曲又編為《蘇三起解》、《玉堂春》等,廣為演出。

由於蘇三故事曲折動人,當年的“蘇三供堂”、“蘇三監獄”由此聞名,長時期內被人們保存維修。“蘇三供堂”即洪洞縣衙大堂,為明洪武二年知縣楊茂所建。清康熙三十四年因地震坍塌,後又重建。光緒四年知縣艾紹濂又全修大堂。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不幸毀於1977年。據傳,蘇三在此供堂,含冤入監,三次受審。

“蘇三監獄”在今洪洞縣政府院內西南,亦即明洪洞縣衙西南角。我來此遊覽時轉了兩遍,第一遍並未有特別的感覺,後來跟著導遊又參加了一次,不禁為明代監獄的設計而叫絕。一進掛有“明代監獄”匾額的大門,首先看到的便是蘇三的塑像,外院當年監獄的辦公場所,右邊的院落是普通監牢,中間是過道,兩邊共有監牢十餘間,過道頂上布有鐵絲網,網上掛有銅鈴,一有犯人企圖越牆逃跑,便會觸響銅鈴。

過道的盡頭,正對的是獄卒的值班室,右麵的牆上有獄神的供位,傳說當年囚犯入獄都要參拜獄神,就是獄神下麵的牆基處,有一小洞,是當年運送屍體的出口,犯人在獄中病死或是被打死,是不能從大門抬出去的,隻能從這個小洞拉出去。

過道盡頭的左邊,便是死囚牢的大門,死囚牢雙門雙牆,門上畫有狴犴,狴犴是龍的兒子,長得卻象老虎,因此人們誤稱為“虎頭牢”,大約是因為龍生九子,子子不同,狴犴專門掌管刑獄,大門隻有一米六高,所有進入死囚牢的人都要在狴犴像前低頭,顯示對法律的敬畏。進了門洞,裏麵還有一道門,而這兩道門卻是一扇從右開,一扇從左開,不明就裏的囚犯如果越獄,往往出了第一道門卻怎麽也打不開第二道門,一個小小的改動就能起到拖延犯人越獄時間的作用,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進入死牢院,右麵是一堵高牆,左麵就是當年關押蘇三的牢房,裏麵有蘇三的塑像。死囚院的中央還有當年蘇三坐監時洗衣的水井和石槽,井口留有一道道繩索磨下的印記,井口隻有半尺多寬,這是為了防止死囚投井自殺。據說,右麵的高牆裏灌裝的都是流沙,如果犯人想要挖牆越獄,流沙便會從挖開的小口中源源不斷地流來,使其難以挖通圍牆。

1964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王冶秋先生曾在洪洞考察確認,蘇三監獄為我國罕見的明代監獄,並題詩曰:“虎頭牢裏羈紅妝,一曲攪亂臭水漿。王三公子今何在?此處空留丈八牆。”十年動亂期間,蘇三監獄被拆毀。為了使“蘇三監獄”這一僅存的明代監獄得以保留,洪洞縣人民政府後做出了修複“明代蘇三監獄”的決定。修複事宜於1984年5月開始,同年10月竣工。
 

女主人公蘇三。

監獄大門。

普通監牢。

死牢。

獄神的供位。

犯人套在脖子上的枷鎖。

囚過蘇三的牢房。


蘇三洗衣用的水井。


洪洞大槐樹

資料來源: 《太原道》

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於洪洞縣城西北二公裏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這裏洪洞雖然沒有什麽宏偉的建築,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遊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終於激起連綿十餘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表裏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明朝滅亡元朝後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裏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後隻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誌。“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裏叫什麽,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據我老家的村民說,我們村就是那個時候從大槐樹遷移出來,以充實北部邊防的,村裏的家譜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記起的。)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範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曆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複,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二年,宦遊山東的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後,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梁畫棟,飛簷鬥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麵,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遊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二十餘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著“譽延嘉樹”,另一麵刻有“蔭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縣政府重修並擴建了大槐樹公園。

在這裏還流傳著一些有關遷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命山西巡撫張錫鑾率盧永祥第三鎮兵進攻山西革命軍,所到之處肆意搶掠。到洪洞後,士兵來到古大槐樹處,紛紛下馬羅拜,互相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不但沒搶掠,而且將財物供施於大槐樹下。大槐樹“禦災抗患”之功為人們所稱道。

傳說當年移民時,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為記。至今凡大槐樹移民後裔的小趾甲都是複形(兩瓣)。“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你若有興趣,不妨自我查看。

當時,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們反綁,然後用一根長繩聯結起來,押解著移民上路。人們一步一回頭,大人們看著大槐樹告訴小孩:“這裏就是我們的老家,這就是我們的故鄉。”至今移民後裔不論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說古大槐樹處是自己的故鄉。由於移民的手臂長時間捆著,胳膊逐漸麻木,不久也就習慣了,以後遷民們大多喜歡背著手走路,其後裔也沿襲了這種習慣。

在押解過程中,由於長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隻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於簡單化,隻要說聲“老爺,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後“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

遷民到了新的居住地點,一片荒野,隻好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建屋造房,開荒種地,不論幹什麽,都會聯想起故鄉的山山水水。為了寄托對故鄉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裏,大門口栽種槐樹,以表對故鄉的留戀和懷念之情。有些移民到遷徙地後,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區有趙城營、紅銅(洪洞)營、蒲州營、長子營等,表明這些居民是當年從趙城、洪洞等地遷去的。

祭祖小屋裏貼著一張“古槐後裔姓氏表”,該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著他們的牌位,這大大超過了百家姓。他們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國各地的,經過搜集整理,公諸於牆,以便尋根查詢。近年來,大陸民眾競修家譜,海外同胞尋根祭祖,紛紛查詢自己同大槐樹的血緣關係。

悠悠六百年多年過去了,漢代古槐已不複存在,消失在曆史的風塵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樹,則枝葉繁茂,充滿活力。槐鄉的後裔已遍布全國二十多個省,四百多個縣,有的還遠在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遙想當年祖輩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在頻頻回首遙望大槐樹和老鴿窩時,灑下了多少傷心淚,願大槐樹與海內外同胞永遠根連根,心連心。

大槐樹楹聯

香挹行襟留快飲;
蔭清古道倚斜陽。

茶可解飲,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樓跡,綠槐夾道識鄉情。

柳往槐來,到此應生離國感;
水源木本,於今猶動故鄉恩。

舉傳嘉樹;蔭庇群生。 

摘自《魂係山西》,李鎮西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大門。

從裏麵往外看。

根字影壁。

背麵有碑文。


二門,也是以前的正門。


遷民壁畫。


古大槐樹碑亭。

廣濟寺建於唐貞觀二年,石經幢是惟一留下的實物,地震也沒有震倒。

千年槐根,導遊說跟以前的大槐樹沒有關係。

這棵大槐樹是仿製的模型。

走幾步路,大槐樹就已經小了很多。


祭祖廣場,樓裏麵供著百家姓氏祖先的神位。






山西古文化之旅係列:

山西古文化之旅
第一站
上海
第二站
洛陽
第三站
三門峽
第四站
運城
第五站
臨汾
第六站
洪洞縣
第七站
平遙古城
第八站
太原
第九站
五台山
第十站
大同
第十一站
北京
第十二站
承德
第十三站
北京
第十三站
上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