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91)
2008 (75)
2011 (59)
2013 (41)
2014 (87)
2015 (41)
2017 (48)
2018 (51)
2019 (89)
2020 (142)
2021 (126)
2022 (148)
2023 (119)
官房大酒店自助早餐。 這是牛腩米粉,很高興在麗江吃到這麽正宗的廣式牛腩。
參考資料《雲南香格裏拉旅遊網》
麗江黑龍潭又名玉泉公園,位於城北象山腳下。山上蒼鬆古標蔥籠,山腳清泉四處湧出,積成廣約四萬平方米深潭,水碧如玉,因稱玉泉。人工修建始於清乾隆二年(1737年),其後乾隆六十年、光緒十八年均有重修記載。解放後,經過多次擴建,辟為人民公園。現在的黑龍潭公園,已是麗江城區著名旅遊勝地。
沿著城內大街北行裏許,即至玉泉公園。迎麵見有一座塗金繪彩的牌樓,門口四尊石獅,肌理秀美,威武雄壯,過去守護木氏土司衙門,1966年遷此守護玉泉。進門往右,但見垂柳飄拂,一潭澄碧,樹底天光雲影,樹梢樓台隱現。
沿潭右提至鎖翠橋,橋上古人有聯雲:“驚濤撼樹飛晴雪,未雨垂虹臥曲波”。它生動地描繪了橋邊景致。右邊橋下三孔飛瀑,水花四濺,濤聲如雷,流向古城,玉水河畔,楊柳依依,濃蔭蔽日。往橋的左邊看,一座五孔石拱橋,長虹臥波一般,將潭一分為二,玲瓏俊美的一文亭、得月樓分別屹立內外潭心,遠處玉龍雪山倒映潭中,可見“雪山四萬八千丈,銀屏一角探插底”的奇景。
象山半壁也映入水中,使黑龍潭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相映,景色無比秀麗。
順山選道前行,古木蔽空,塵氛頓失,清幽潔淨。南山坡上掩映著遷建於此的明代建築光碧樓、解脫林門樓,登上石階便到東巴文化研究所,這裏是舉世聞名的東巴文化的翻譯和研究中心。
東巴文化因主要保存在納西族宗教東巴教中而得名,東巴文是迄今仍活著的象形文字。國內外收藏的東巴文經書有2萬多冊,這些珍貴的納西文化遺產,引起世界上很多文化學者的關注,半個多世紀以來不斷有美國、日本、法國等國家的學者來麗江學習研究。
前行至地勢較寬闊的地方,可見一組古式建築,其主體是建於乾隆二年的龍神祠。這是過去納西人民祭龍求雨,做龍王廟會的地方。祠外二層樓上高懸“天光雲影”四個大字,詞內繁花鬥豔,多有書畫展覽。
祠上高懸“天光雲影”四字出自南宋朱熹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祠前有一片半圓形的草地,頂端是一個亭閣式古戲台,過去每逢三月龍王廟會,當地群眾在此唱戲娛樂。從戲台側,過水上走廊,便到著名的“得月樓”。
得月樓四麵臨水,有橋與岸上相連。得月樓三層四角攢尖頂,造型舒展。每層均有雕花門窗,工藝精細考究。此樓始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樓名取自古人對聯“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中三字。1963年重建時,中國現代著名文學家郭沫若題寫了“得月樓”三個秀美的大字和兩副對聯。
其一是:
春風楊柳萬千條,風景這邊獨好;
飛起玉龍三百萬,江山如此多嬌。
此聯雖是集毛澤東詩詞四句而成,但內容貼切生動,妙趣橫生。另一副為郭老看了黑龍潭圖片後所作:
龍潭倒映十三峰,潛龍在天,飛龍在地,
玉水縱橫半裏許,墨玉為體,蒼玉為神。
全聯僅三十字,卻寫出了玉泉公園的神韻,書法遒勁而灑脫奔放,為公園增色不少。
龍潭婉蜒至北端,地勢開闊,楊柳依依,芳草萋萋,遷建於此的明代建築福國寺法雲閣,猶如五風展翅,躍躍欲飛,俗稱五鳳樓,現做博物館。潭西開辟了牡丹園,梅園、蘭圃,群芳溢香,修竹挺潭外新建麗江納西東巴文化博物館,內藏萬件文物資料,成為對外開放窗口。
近年來,新辟一條長4000多米的石級遊路,可登象山脊頂,縱寬玉龍雪山,俯瞰城鄉風光,別有一番情趣。
小橋,流水,人家,幾乎是麗江的寫照。
外公背著2個月大的小娃娃。
納西族的服飾相對簡樸。
納西古樂融匯了道家的洞經古樂、儒家的典禮音樂、唐宋元明的詞曲和納西先民的音樂。據納西古樂會會長宣科先生說,有些唐曲在中原地區早已失傳,卻奇跡般地在麗江納西族地區一代一代地傳留下來,因此有些音樂研究者便到麗江來尋找那些古老的樂曲,並且給了它們"活化石"的美稱。
公園裏免費的納西古樂表演。
得月樓。
珍珠泉。
水裏麵有空氣,如果雙手互擊,水裏就會泛起很多氣泡,像珍珠一樣。
中午在觀天大酒樓用餐。 燜酥魚。
鐵板牛肉。
粉絲煲。
下午坐車回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