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芬妮的溫馨客棧

烹飪,攝影,旅行,經典美食,品質生活
個人資料
恬芬妮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廣式一品窩

(2005-12-04 17:17:36) 下一個


常常有人問我是哪裏人,因為我長得象南方人,卻講一口道地的北方話。

我父母都是廣東人。 我在廣東出生不久就到北方,先在中西部一個著名城市,然後去北京念書,直到飄洋過海。 我從小講普通話,對廣東話是“識聽不識講”。 我自認是北京人,我爸爸的親友也稱我為“老兄妹(北方妹)”。 但是北京人不認同我。 小時候有位雜貨鋪的售貨員曾經盯著我問:“姑娘, 你是南方人吧!”

跟爺爺奶奶一起住學會做很多廣東菜。 每天下午放學,爺爺奶奶也從唐人街飲茶購物回來。 趁著大人午睡或者在外麵打麻將,我就在廚房把當晚要吃的菜洗淨,切好。 我切菜很有耐心,奶奶常誇我可以去飯館當“火雞撐(專門切菜工)”。 煮菜則是姑姑的任務。 逢年過節全家也會一齊準備大餐。 很多有名的廣東菜,象薑醋,芋頭糕,春卷,羅漢齋,和各色老火例湯不光用料講究,也相當花工夫。

奶奶煲的湯裏麵,最合我口味的是一品窩。 所謂“窩”,是各種菜式同入湯鍋煮熟,“一品窩”即是非常上乘的大鍋燴湯。 這道菜煮法簡便,材料樸實,有我從小吃慣的白菜,豆腐,和粉絲。

煮一品窩要用高湯。 正宗高湯用豬骨,雞肉,和火腿慢火熬製。 圖省事的隻用雞肉熬湯。 我有一個朋友是越南華僑,家裏是潮洲人。 她一周買7隻雞,每天用一隻雞熬一鍋湯,然後把湯放入冰箱過夜。 第二天,湯裏的油全浮在表麵,用勺子撇去就可以加入其它作料煲湯喝了。 當然,最簡單的是用罐裝雞湯。 史雲生牌雞湯很鹹,我媽媽一般要加水衝淡,一杯雞湯加兩杯水,湯裏也不需要再加鹽。

一品窩的精華是魚漿,廣東人叫“魚滑”。 珠江盛產鯪魚,把鯪魚肉,肥肉,和其它作料放在一齊用力攪至起膠,就是鯪魚漿,再加上發菜碎就是有好意頭的發菜鯪魚滑。 廣東人吃鯪魚漿跟韓國人吃醬一樣普遍,常吃的有老少平安,魚蛋粉,潮洲魚餅,客家鑲豆腐等等。 海外的華人超市都有鯪魚漿出售。 剛買回來的魚漿要加很少胡椒麵和澱粉,沿著一個方向攪勻。

以前在北京冬天要儲存大白菜。 我還記得小時候和父母輪流排隊買大白菜,我把白菜表麵的爛葉和幹枯的葉子全部撕掉,還被鄰居笑話。 後來讀洪紹光先生的文章,看到搬大白菜也感到很親切。 在北京吃的白菜又粗又矮,奶奶喜歡吃的白菜實際上叫紹菜,又細又長。 切紹菜不是一片一片地切,而是整棵紹菜橫著切段,再放入水衝一下就行了。 姑姑煮菜一般菜心是扔掉的。

北京的豆腐分南北兩種,南豆腐水嫩,北豆腐硬實。 奶奶喜歡嫩豆腐。 廣東人似乎不喜歡吃豆腐幹,我對北京的豆製品記憶猶新,各式各樣的豆製品:香幹,薰幹,白幹,鹵幹,豆腐絲,豆腐泡… 後來我吃過很多豆製品,包括當零食的豆腐幹,都沒有北京的豆製品好吃。

粉絲以龍口粉絲最為出名。 用溫水把粉絲泡軟,再用剪刀剪成兩寸左右的小段。

爸爸熬湯喜歡加蝦米或者幹貝調味。 把蝦米或者幹貝用溫水稍泡洗淨,幹貝最好撕成一縷縷的絲。

如果喜歡可以加薑塊和蔥絲去腥。

這就是了:高湯投入薑塊和蝦米或者幹貝大火煮開,放入豆腐塊。 等大滾,用筷子夾起茶匙大小的鯪魚漿投入鍋中,便成魚丸。 再等大滾,下白菜。 又大滾,下粉絲。 最後一次大滾,下蔥絲,用胡椒麵,鹽,和很少糖調味。

這道菜象火鍋,甘甜鮮美,熱氣騰騰。 在寒冷的天氣裏,全家圍坐在飯桌旁,來一碗可以暖心潤肺,倍感親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