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和諧,指望政府還是民間?

(2006-10-25 16:24:37) 下一個


施化


這個月,“和諧社會”作為一項戰略目標,終於被提上中國的政治日程。無論怎麽說,這都是好事。雖然到目前為止,“和諧”隻是一個口號,但是至少已說明,執政黨開始意識到,在國家治理上,堅持過去的一套無效,必須提出有效的新一套來,才能讓人滿意。這就是變機。有變機當然好過於沒有變機。而且,“和諧社會”從理論上講,是符合人性的。凡是符合人性的,就是進步的。

現在必須回答的問題是,如何讓口號變為現實。也就是說,讓“和諧社會”從空頭幻想變為社會實際。問題歸結到一點,最後到底依靠誰來推動和實現“和諧社會”,是指望政府還是指望民間?

當然是指望政府了,有人會說。尤其是中國政府這樣的無限政府,可以超越一切地動員所有社會資源,短期有效地達到預設的目的。不信,中國政府想發展經濟,果然二十年來經濟就是迅速發展。中國政府想壓製不同言論,果然就上了新聞不自由的排行榜。中國曆來就是官本位社會,“官大一級壓死人”,凡是官府想做的事情,沒有理由做不到的。

但是我的看法相反。我認為,“和諧社會”如果有朝一日真的實現,不是因為其它,而是因為政府向民間釋放了權力,民間的政治和經濟得到了自由和壯大,產生出無窮的活力和對未來的希望。

我的這個看法,在幾年前寫《個人利益高於國家利益》的時候開始萌現,在近日讀了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陳誌武的論文《為什麽中國持續增長近二十年》以後,得到印證,輪廓逐漸鮮明起來。 

現在就來解釋一下,把“和諧社會”的希望寄托在民間的道理。其實,這是一個最簡單的道理:隻有民間也就是說私人,才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基礎和賴以發展的活力所在。政府作為管理和協調機構,一切當以民間的意誌為意誌,以民間的成長為目的。如果與此相背,結果一定是國家的衰敗和政府的倒台。陳誌武先生的研究,用了大量經濟學統計,清楚地說明了這個道理。 

陳先生在論文中,研究了東西方千年來數十個不同政府(朝廷)的財政預算模式和發展結果,找到了新的王朝興衰規律。他用“開源型”和“節流型”來代表赤字預算和儲蓄預算,發現赤字預算的國家百年以後總是強盛。同時又發現,隻有民間經濟充分發展的赤字預算國家,才有能力帶著赤字讓經濟增長。凡是違背這個規律的,無一不衰敗。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隻有民間的經濟活動,才有足夠的償還赤字的投資回報率,政府無論如何做不到。 

陳文以美國政府為例。為什麽美國政府在舉債90,000多億美元的情況下,不加稅反而減稅?這是用借貸減稅來讓民間發展投資,民間的投資高回報率(絕對高於政府),又成了新的政府財源。民間對投資高回報的期望值,衝銷了對高債務的憂慮感。這樣的社會當然是活力大於危機。 

對比中國二十年來的經濟發展,“開源型”這一條還符合規律,但是幾乎所有的借債都放進了政府投資,包括基本建設和麵子工程,還有政府規模擴大後的消費。這些投資的回報率是零或負數。這樣的借債是不可能持久的。陳博士的建議是,中國一方麵應該減稅,至少應該控製稅負的增長,藏富於民,並同時進一步讓政府退出經濟,讓市場真正發揮作用。

但是,他接著說,這兩方麵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就是政治體製改革必須先行,否則財政赤字和國債的空間就會越來越小,靠赤字發展就無望。 

回到本文的主題。現在,中國政府和民間至少已經共同發現一個問題:不和諧。也至少找到一個共同點:和諧。至於實現的手段,恐怕還權於民,還利於民的政治改革,該是當務之急的首選。當然,如果不想放棄部分權力和利益,硬著頭皮撐下去,也是另一種選擇。那種選擇不會有好結果,到頭來所有的權力和利益都將喪失。 

 

2006-10-24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