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肯德基開到哪兒?麥當勞就開到哪兒?
國內有不少同行認為,在市場激烈競爭中,為了占有市場更大份額,所以讚成麥當勞開在哪,肯德基就開到哪。經過我們考察了解,得出結論剛好相反,他們不是互相排斥,而是共生共榮。餐飲業的經營,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有紮堆現象。
在美國有三個地方較集中,一是設在高速公路邊上的生活服務區,二是若幹經濟型旅館周圍,三是大型超市和旅遊景點中的食街。西式快餐經營品種少,各個店有自己的風味,錯位經營有利於人們的選擇和口味的轉移。從這點看,中餐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熊貓快餐做到了揚長避短,難怪他們的攤位前常常出現排隊現象,至於紅高梁提出麥當勞開到哪兒,紅高梁就開到哪兒,狗不理包子後又出現貓不聞餃子,這種企業經營中的廣告那就另當別論了。
關於適度工業化問題?
這個度用什麽衡量確定?這把尺子就是投資回報。大家都知道加工成型是餐飲食品工業化一大難點,在快餐連鎖企業的中心廚房裏,在餐飲業開辟第二市場,進行飲食品加工中,這一塊手工作業多,也是用人最多的地方,怎樣看待用人加工和機械加工這個問題,爭論也就比較多了。
我考慮:
(1)食品加工業產品加工成型相對精度要求低;
(2)我們現階段勞動力價格便宜,國家又麵臨著下崗再就業的壓力,手工能達到標準化的盡量用手工,手工能代替機械化的盡量用手工;
(3)在國外不少手工餐飲食品賣價要比機械加工貴,他們已走向手工加工與機中工並存,並崇高手工餐飲產品的一個新輪回;
(4)我們的這些企業,市場份額都還不大,如果一步到位用機械來加工,勢必投資很大,造成大馬拉小車的浪費。鑒於上述想法,我認為這方麵處理比較好的是常州麗華快餐公司,大連群英樓等企業。98年底我們在大連召開了“餐飲食品經營發展座談會”,組織參觀了群英樓中心廚房。在參觀產品車間時看到,他們把132個工人分成11排,每排12人,每4人一個作業小組,該企業生產的包子、餃子、湯圓等25個品種都是出自他們之手。那天,我們在參觀時湯圓剛生產完,轉產小籠包子,我與參觀同行及新聞界的朋友,把他們生產的湯圓、小籠包子、子等到品種一一進行比較,都認為這些熟練的工人加工的餐飲產品,從感官上看,都達到了標準化。我們又問了車間負責人,他告訴我們,每個品種500克一袋,誤差上下隻有5克,如果每袋20個,市場平均價10元,每袋誤差為2分,每個差1厘,對餐飲食品的這個誤差,我想現在人是不會計較的。參觀完後,有一企業老總深有感觸地說:“早參觀了群英樓廚房,我那條餃子生產線就不上了。”言下之意,一個品種一條生產線,25個生產線,將有25個車間,包子生產線不能生產餃子,但人能夠做到。
關於營養問題?
提高全民營養是個係統工程式,199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中國營養改善行動計劃》,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為此相繼出台了中國居民膳食結構指導性意見。在營養方麵,一是政府有關部門做好規劃,加強宣傳與倡導。二是相關食品,餐飲業也要積極配合,要在烹飪過程中揭示“鼎中之變”上下功夫,每道菜特別是反應本店風味的“鎮堂名菜”,要有原輔材料說明及營養量化數據提供給消費者選擇。三是消費者提高自我營養意識,按照平衡膳食要求安排自己的飲食,消費者到餐館裏消費是十分自由的,因此消費者提高自我營養意識尤顯重要。中國人有許多很好的飲食習慣,也有些是不科學的,要改變有時很難,如牛奶的飲用,料顯示,人奶營養吸收為100%而牛奶是97%,這麽好的食品居然很多人不愛喝。消費畸形造成了牛奶市場沒有白酒大,價格沒有礦泉水高。我想當消費者對牛奶的看法沒有改變,且需求量不大的情況下,把推廣牛奶的重擔放在企業身上,擔子太沉重了,且效果不會好。
大家都講西餐注重營養,西餐館(包括洋快餐)與顧客對話是菜譜,做得好的企業都在每道菜下標明熱量、蛋白質、脂肪等含量,方便客人在自我營養配餐時做到葷素搭配,酸堿平衡,這方麵我們的差距就很大,應該好好地向西餐學習。另外,一個品種做到營養全麵這個品種的口味就不會很好了,要做到平衡膳食主要的一點就是品種多樣化,這種中餐館的優勢就出來了,希望中式快餐企業要在套餐能自由組合上多做文章,向廣大消費者提供既美味又有營養,能夠在一定範圍內可以自由組合的快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