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中國經濟轉型?台商升級還是撤離? (中時電子報)

(2008-01-06 18:14:29) 下一個
二○○八,將成為台商挑戰最大的一年。
祭出勞工、稅務、環保等七大新政的中國大陸,經營環境宛如烈日當空。
台商若不升級、轉型,就會像烈日下的露珠,被蒸發、淘汰;若撐得下來,才能真正贏得問鼎世界的入場券。
這十三億市場的新風險是什麽?哪些台商已及早布局?他們打出什麽策略?

很少有一個時刻像現在讓台商如此焦慮。

一月一日,隨著中國大陸新勞動合同法、企業所得稅法上路及多項政策調整發酵,直接增加了台商在中國的營運成本和經營難度。

這是因為大陸對台灣愈來愈重要。根據投審會資料顯示,截至二○○七年十一月,台商對大陸投資金額達六三三億美元,占台灣對外投資金額第一。「很多台商是透過第三地投資,民間推估台商對大陸投資超過一千五百億美元,」中國台商投資經營協會秘書長黎堅指出。

做為全中國最大出口企業,有近七十萬員工的富士康科技(鴻海集團),對外正式宣布將徹底實施新勞動合同法。消息一出,引起台商們的高度關注。

盡管有些聲音認為新法規格過高,加上變化太快,讓企業措手不及,但連最具指標性的富士康,也選擇順勢而行。「為了留住人才,」上海富士康科技總經理戚道阜表示。不過中國為什麽要在此刻雷厲風行地推動改變?

一切都是因為巨龍要轉型。

大國轉型?關鍵五年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從一度瀕臨崩潰的邊緣躍為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但這也同時為中國社會帶來巨大矛盾,排在最首位的當屬貧富差距。

於是,為了完成到二○二○年全麵實現小康社會的計劃,中國將今後五年訂為關鍵時期。經濟軸心從二○○二年的「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在二○○七 年轉向「穩中求進,好字優先」。在在顯示這個崛起中的大國,不隻要「量」的成長,更要「質」的進步,也就是「又好又快」的發展。

對外,現在中國自己也變得有能力撕掉「世界工廠」的標簽。

曾在中國加入WTO時扮演談判要角,博鼇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日前在東莞出席「世界鞋業論壇」時表示,「過去我們一直埋頭接單、埋頭製造,隻要有一點小錢賺就很高興,但在長期慣性中喪失了國際貿易的定價權。」

他認為,當大陸內需市場起來,中國企業對海外市場的依存度也會愈來愈小,「現在完全可以『理直氣壯』采取較強硬的立場,把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定價權奪回來!」

從「昆山製造」到「昆山創造」

新政策的轉變,在台商對大陸投資占了三二.二%的江蘇省,立刻可以感受到。昆山,這個世界遺產昆曲的發源地,正具體而微地展現巨龍轉型的熱望。

入夜後的昆山仍充滿動感。從遠處望去,路上車水馬龍來去不止,一棟棟的樓像競賽似地愈拉愈高。飯店也是一家接著一家開,跳啊跳的大紅色閃亮招牌,點明這兒有澎湃生機。此情此景似乎許久沒有在台灣感受到了。

但沒有台商,就沒有昆山。

超過三千家台資企業前仆後繼到當地設廠,總共投資一百億美元,讓昔日貧瘠的農業縣,一躍成為全球電子巢的重鎮之一。

剛卸任的前昆山台協會長李寬信說,現在全世界每兩台筆記型電腦,有一台就是「made in 昆山」。二○○六年昆山人均GDP按戶籍計算,接近兩萬美元。昆山也是全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第一名。

然而昆山才發展二十年,就不甘心隻做世界的手。他們要再次帶頭,從「昆山製造」走向「昆山創造」。

「昆山要做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基地,」四十三歲,每年都到台灣參訪的昆山市書記張國華說。

保優汰劣?企業大遷徙?

回頭來看,其實轉型中的中國就企圖透過這一連串「保優汰劣」的新法規和政策,迫使企業跟上腳步。不然就得向勞工成本更低的西部或越南等地遷移。或者,關廠淘汰。

一九八八年就進駐珠江三角洲,世界最大鏡片研磨廠,亞洲光學董事長賴以仁說,過去中國為求發展,是大小通吃、好壞兼收。現在是挑精揀肥,不隻對外資如此, 對內資也一樣。就像在中國本來有一千多家水泥業,在政府的「輔導」下,關廠的關廠,與在全中國最大的海螺水泥兼並,現在剩不到以前的十分之一。

此舉可能會引發台商的再次遷徙潮。像亞光在六年前就察覺,大陸政府的政策對企業愈來愈嚴格,便預先到中南半島布局,現在這一塊地區的產量已對集團有一定貢獻。

根據二○○七年電電公會針對二五六五位已在中國投資的台商調查,有二.一%的台商未來最想在越南布局,這個答案在前一年調查完全沒有出現。反觀台商回台再投資的意願,從三年前便一路下滑,到二○○七年為一.八%。

但其實,台商「回家」是暗潮洶湧。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處長邱柏青表示,自從該處成立協助台商回台投資的單一窗口後,短短一年不到,至今已經累計九十八件個案。「這不包括原本在台灣還有營運的企業,」邱柏青透露,實際上台商遷徙回台的數目不輸到越南、印度投資的企業家數。

「很多在大陸還有據點的台商,多半不願意大舉回台的行動被公開,」邱柏青說。

可是對集中在廣東省(占台商投資二五.七%)的許多中小型台商,畢竟沒有能力說搬就搬。一位有四十名員工的台商感歎,現在就像曆史重演,從前因為台灣工資高漲來大陸,現在成本增加可能又要往內陸西移。

說搬就搬? 企業遷徙大不易

「但我能說搬就搬嗎?」目前是東莞清溪鎮年資最老的台商中華彩玉副總經理王世文說。先不談客戶和衛星工廠都在周邊,運輸成本已是一大考量。光是落地蓋廠十 多年,企業品牌其實已經和地緣連成一氣,「公司招牌哪裏是可以背著到處跑的?」他說,客戶習慣到這裏找你,但工廠不見了,直覺就是你倒閉了。

但許多台商已開始轉往大西部。王世文說,在內陸城市,包括環保、土地、稅務優惠,還有勞動合同法,都不是問題。他舉例,像勞動合同法在內陸城市,現在就處於暫不落實的所謂「空轉期」。

「內陸還在當年『築巢引鳳』或『引鳳築巢』的熱烈招商中,」他說。

與王世文在一九九○年率先一起登陸的「黃埔一期」台商,在這幾年不升級就遷徙的壓力下,王世文粗估,有七成都已經陸續搬離東莞。

對台商而言,麵臨的其實又豈隻是遷廠而已。針對這波新政策可能會對台商帶來的衝擊,前昆山台商協會會長李寬信在一次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會麵的場合上,就請她要多多考量台商的處境。因為其他外資並不像台灣人一樣,許多台商來中國做生意,是把畢生家當和家人都帶了過來。

「台商是企業落戶在這裏,連人生也落戶在這裏啊!」他說。

另外,讓台商擔心的是,法律很嚴,但若執法不嚴,或選擇性執法,將對台資企業在成本增加外,造成更大的生存衝擊。

亞洲第一大,羅馬崗石董事長黃維祝就心有戚戚焉。

十四年前把工廠設在碧水環繞的蘇州 直古鎮裏,黃維祝計劃在這裏用三十年的光陰,打造出全球產品最大、品質最好的磁磚廠。這個夢,眼看已經圓了一半。今年六十四歲的他,不允許身體出差錯而耽誤事業,還學餐廳為蝦子保鮮的做法,天天都在四度C的冷水裏泡五分鍾。

走進展示間,大門邊邊掛著「蘇州交稅大戶」的金色招牌。不過,這並沒有讓他感到太驕傲。黃維祝說,自己每年平均交稅約兩千萬人民幣,但有些內資競爭對手,居然不交稅,把錢拿去蓋工廠壯大實力。

「今天台商麵對的,不是政策改變和法律嚴苛,而是有沒有一個公平的環境,讓大家在相同起跑線上競爭,」黃維祝愈講愈急。因為他的產品曾被大陸工廠抄襲,兩年後,黃維祝三審勝訴,可是對方卻跑了,他原本投資的研發、通路等費用和時間全部泡湯。

一位熟悉中國法律的專家表示,「新勞動合同法有另一個名字,叫『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企業法』!」他擔心,若是碰上大陸執法單位選擇性隻辦外資不辦內資,這會讓內資也有利而趁隙崛起。

內資崛起?台資很卡

隻是,他的擔心非「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比起中國政策驟變,大陸內資勢力快速茁壯,才是台商眼下揮不去的愁。

中原大學企研所教授呂鴻德最近到中國鞋都福建晉江考察,他訝異,在那裏每個CEO都不到四十歲。

其中,自創品牌的本土安踏鞋業創辦人丁誌忠告訴他,自己在十七歲時,用低價買進當地台資鞋廠不要的下腳料和鞋子到北京闖蕩。後來看準中國內銷市場會起來,回晉江和鄰居借錢,成立安踏。

「我現在三十六歲,我上市了,市值是兩百億港元。結果是你們台商幫我代工,」丁誌忠說。

即使如蓋過五十幾間工廠的沙場老將,台玻長江玻璃、台嘉玻璃纖維董事長林伯豐,麵對內資崛起也不敢大意。

在台玻昆山廠謝絕攝影的地方,有好幾台秘密武器,一秒瞬間拉出一千多根細細的玻璃絲。這樣精密的技術,來自台玻營運四十四年的經驗,全世界隻有五、六家工廠有。

但這樣的獨門優勢並非長長久久。林伯豐指出,這十年大陸本地玻璃公司進步很快,過去買高階產品,一定要跟台玻買,現在不一定了。內資也擅打價格戰,破壞市場行情。

「我們隻剩下一點點優勢,管理好一點,成本低一點,品質高一點,」林伯豐冷靜地說。「如果沒有繼續開發,繼續進步,優勢會慢慢沒有。」

但這何嚐容易?

一位從沒在媒體曝光,產品已做到世界第一大的台商,這幾年很努力地從外銷轉做內銷,但他坦言,「沒有錢,沒有人才,沒有通路,很難!」

當年三十歲時,他信心滿滿地帶著父親在台灣努力一輩子打下的基礎,要到中國大展身手。現在四十五歲,他做到全球第一大廠,卻比剛來中國創業時花更長時間工作,「我真的不敢想太多,不曉得這樣的成績還能維持多久?」他說。

對照中國是從上到下,由政府力量帶動轉型,不少台商在采訪結束時總會感慨∶台灣政府在哪裏?

反觀港資則有政府大力支持。香港政府為了支持在珠三角香港企業的轉型,將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另外政府也協助產業,在中國物色新的營運地點。

就連大陸政府也看上台商的轉型需求,而提供服務。廣東省台辦副主任張科表示,目前有三家廣東的台資企業上市,未來他們會積極推動台資企業在內地A股上市,「畢竟台資企業二頭(研發和行銷)在外,製造在這裏,要轉型升級,就必須要靠金融的支柱。」

台商最後一次升級的機會

盡管這條巨龍對待經濟,有著應戰全球的強大企圖心,但也為烽火蔓延的台商帶來史無前例的挑戰。不過換個角度看,卻也是史無前例的機會。在選擇遷徙外,不少企業趁著中國崛起時的危機開始就地升級。

除了追求「量」,台商現在也把眼光轉向求「質」,也就從「台霸」變「台精」,追求精品級的第一。

在全世界LV專賣店,在代表中國驕傲的西藏拉薩火車站,和五月即將開幕的英國希斯洛機場第五航廈,都指定用羅馬崗石做地板的建材。

二○○三年,LV看上羅馬崗石的研發和設計能力,先來看廠,再花兩年時間慢慢觀察有無仿冒、環保和用童工的問題,至今已經合作三年。「這代表你是高檔的,」黃維祝說。

自創品牌MAX,世界第五大拉鏈廠,宏大拉鏈董事長洪寶川,花了三年時間,靠品質獲得全球第一大汽車廠豐田的青睞。豐田每一台車的座椅拉鏈,全球隻跟兩家公司采購,一個是有七十四年曆史的日本YKK,另一個就是不到三十歲的台灣宏大。

像羅馬崗石、宏大拉鏈的升級故事,更是不勝枚舉。曾輔導過台中許多「磐石會」企業上市櫃的建宏企管顧問公司執行長張榮文,在二○○七年底從北京、上海、重慶、廣東一路考察了一個月,他發現,台商的轉型和升級在近一年的確很賣力。

最簡單一個例子,張榮文說,他到上海拜訪一家台商叫川石光電,搭車繞了好久才在一個「鳥不生蛋」的地方找到川石。結果發現川石做的節能燈泡,在全球名號響亮,包括沃爾瑪百貨,以及歐司朗都是川石的客戶。

「再艱困的環境、再想像不到的小鎮,台商都可以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生機,」張榮文佩服地說。他舉例,川石從LED轉省電燈泡、雷虎從模型馬達轉牙醫高速鑽頭、車王電子打造「Mobiletron」自有品牌後,更是已經占公司業績七成以上。

「大家在大陸都有規模不小的工廠,但曆經台灣到大陸的環境丕變,我沒看到他們臉上出現過懼色,」張榮文說。

進攻十三億內銷市場

進攻中國十三億內銷市場,則是台商下一個逐鹿中原的大夢。

南寶樹脂是個值得參考的故事。一九九七年落腳昆山,南寶樹脂在這裏的工廠堪稱異數。外牆塗上了藍天白雲和青山綠樹,路寬二十一米的大道上,遍植香樟、廣玉蘭和銀杏。

而本來在台灣知名度極高的南寶八一五水泥漆,跨了一個海峽,卻常常被消費者抱怨不太好用。於是,南寶樹脂集團塗料事業部總經理孫德聰,親身去了解大陸人怎麽蓋房子,觀察各地油漆師父的工作習慣。後來發現,在浙江用油漆喜歡用噴的,而福建用刮的,於是回頭改善產品,來回應各地消費者的需求。

二○○五年,南寶樹脂取得「中國名牌」及「國家免檢」資格,等於拿下在全中國暢行無阻的金牌。現在一年營業額約五十億台幣。

另外,南寶更靠創新致勝。「節能和健康是南寶創新的動力,」孫德聰指出,去年因為研發出一款能讓室溫降低九度的塗料,而取得「高新企業」和「高新科技產品」的認證,這讓南寶在未來還可以繼續享受一五%的所得稅率優惠。

「這是合法的節稅,」勤業眾信中國業務合作與發展負責人杜啟堯會計師說。

亞光董事長賴以仁建議,此時正是台商思考轉型進攻大陸內需市場的契機。

已在中國內銷市場打出亮眼成績的建大輪胎總經理張宏德有感而發地說,現在要躍上中國大舞台,難度是愈來愈高了。但台商要積極把握這個「最後一次升級的機會,」跨得過去,就有機會成為區域性品牌。

「台商有機會浴火重生,」寶來金融集團大中華資本市場處總經理黃齊元樂觀地認為。

有人說,台商是英雄的搖籃。而未來又有多少台灣出發的企業能在世界發光發熱?值得期待。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Focus/2007Cti-Focus-Content/0,4518,9701070177+0+0+095533+1,00.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