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阿凡達》不能得奧斯卡獎: 遲來的影評
丁洪
在電影院看過一次 IMAX 版本的,又看了一次 DVD 。總的感覺是《阿凡達》你最多看兩次,但《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教父》你能看三遍以上,這就是《阿》為什麽不能得奧斯卡獎的原因。
《阿凡達》當然是個好片子,但是看兩遍後你就覺得平淡了,但《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教父》你看三遍還覺得有味道,像有餘香的茶,越品越有味。《阿凡達》的技術上的成就遠遠大於它的藝術上的成就。這一點也不驚奇,卡梅倫是個商業片大師,不是個藝術片大師,他的電影視覺衝擊力驚人,但是劇本的深度很有限,能牢牢抓住人眼球,但是不能深深刻在人心裏。奧斯卡獎是隻青睞藝術片的,不是說票房好的就不能得奧斯卡獎,但揭示人性的深度絕對是奧斯卡的唯一標準,這是這個很多人不屑的世界大獎最難得的地方。所以正因為這個標準,科幻片在奧斯卡從來不受寵愛。為什麽?不是說電影,好萊塢是造夢機器嗎?是的,正是因為電影,特別是現代商業電影的主要功能是“造夢”,所以造一個離現實越近,離人心越近的夢就變得尤其珍貴。不論是 FOREST GUMP, SHAWSHANK’S REDEMPTION, GODFATHER 還是 GOODWILL HUNTING, 他們強過 AVATAR 的就是不僅好看,還能感動人,給人啟發。網上看到國內的弱智記者問在嘎納電影節的薑文的弱者問題,說看到《阿凡達》這麽成功,你是不是也想嚐試 3D 電影,我就覺得這些娛樂記者是根本不懂電影的人。好電影不需要 3D 也是好電影,壞電影弄成 4D 也是垃圾。
卡梅倫的電影在視覺創新上無人能出其右,他的劇本的藝術性相對於其技術上的創新則平庸得多。但他的本子最可貴的一點就是用真實簡單的故事來弘揚西方的主流價值觀,用中國的話應該就是美國社會的“主旋律”,這一點在《泰坦尼克》和《阿凡達》上表現的尤為明顯。 TITANIC 不僅僅是個災難片,也是個愛情片,這是他的高明之處,但是單從寫不同階級人物間的愛情這一主題看,比他寫得好的多得是。在藝術上,他是個優秀的電影人,但不是大師。他也是個不斷進取的導演,《阿凡達》在藝術上最大的進步就是這一次他的故事出現了一個新意:那就是把人類放在了正邪對立的惡的一方,人類成了“惡”的代表(當然人類中的少數精英還是善的,不然就不給觀眾希望了),雖然結局還是好萊塢永遠的善戰勝惡的大團圓,但這一次人類整體成為反麵角色,這是《阿凡達》這部電影在藝術上的唯一亮點。全世界觀眾都接受了這種對人類角色的安排,這一點可能恰恰反映出這個功力深厚的導演在弘揚主旋律上的過人之處: 即使不是環保主義者的觀眾也會由衷的承認,是呀,我們是在做錯事呀,我們不應該這樣呀。一個導演,一個商業片大師用藝術的手段把上帝賦予人心中善的東西撩撥起來,讓人性中的善能浮出心頭,戰勝自私和貪婪,實現人自身的反省和反思,我們又怎麽能說這部電影隻是個商業大片呢?雖然《阿凡達》在藝術史上不會是個經典之作,但是導演在追求技術創新的同時不忘弘揚人類社會永恒的主流價值觀上的努力是讓我們肅然起敬的。
離夢越遠的電影是越好的電影,離人心越近的電影是越好的電影。好看的電影,票房好的電影人們可能很快忘記,但好的電影人們永遠記得。你也許不信,但是《泰坦尼克》最讓我難忘的鏡頭不是那壯觀的船體開裂,直插入海的瞬間,而是 ROSE 從下降的救生艇躍起回到船上和 JACK 擁抱的瞬間。為什麽,因為我們大多數人,我們一生都不會碰到 TITANIC 這樣的事,但是這一瞬間的感覺是我們每個人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都渴望的,這一瞬間的鏡頭直擊我們心底,把我們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釋放出來,這種美是《泰坦尼克》中所有其它恢弘壯觀的大場麵所無法比擬的。
卡梅倫在《阿凡達》中的技術創新無疑是會影史留名的,但電影不是 IPHONE, 它首先是藝術,中國電影人該學的不是怎麽去做 3D , 做 IMAX ,而是他那種通過一個好故事去用藝術的手段傳達主流價值觀的社會責任感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