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載)奧斯卡影片《拆彈部隊》 用'人性'贏得奧斯卡

(2010-03-09 06:00:14) 下一個

奧斯卡影片《拆彈部隊》 用"人性"贏得奧斯卡

 

    新華網昆明3月9日專電 題:《拆彈部隊》用“人性”贏得奧斯卡
    新華社記者陳鵬

    第8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6項大獎最終被《拆彈部隊》收入囊中,凱瑟琳•畢格羅一舉成為奧斯卡曆史上首獲最佳導演的女性,其意義非同凡響;但更具意義的是,擊敗前夫詹姆斯•卡梅隆的“史詩”巨片《阿凡達》恰恰是奧斯卡勇氣非凡的一次“人性回歸”,說明優秀電影絕不僅僅隻需要視覺奇觀。
    長達130分鍾的《拆彈部隊》扣人心弦。三個拆彈士兵——詹姆斯、湯伯恩和歐文的伊拉克經曆,反映了駐伊拉克維和部隊(美軍)的真實現狀,他們一次次完成賭命式的拆彈任務,又一次次重返危險的現場。大量移動鏡頭和仿紀實拍攝手法具有強勁的視覺衝擊力,幾個拆彈段落像昂壯的鼓點密集敲打著觀眾的心扉,一個伊拉克少年是否被用作人體炸彈的小故事將全片推向高潮。在令人窒息的戰爭環境中,士兵的命運往往無法捉摸,難以預料,每天撲麵而來的死亡氣息編織出一張人性的巨網——對每一個凡夫俗子而言,選擇或者被選擇的壓力無處不在。
    對主角詹姆斯的細致描繪則將全片帶向更深邃的主題——偏偏有士兵對戰爭上癮,可以為了拆彈不惜拋棄妻子重返戰場,片頭字幕“戰爭即毒品”在詹姆斯這樣的美國大兵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更令人深思的是,詹姆斯個人英雄主義的源頭何嚐不是源於美國單邊主義的“戰爭癮”?
    反思戰爭一直是好萊塢的看家本領之一,包括電影《現代啟示錄》《野戰排》《拯救大兵瑞恩》等等。《拆彈部隊》演繹時間距離如此之近且飽受爭議的伊拉克戰爭,凱瑟琳•畢格羅顯示出非凡的勇氣。《拆彈部隊》最終完勝“卡梅隆大帝”,恰恰說明,優秀電影不僅僅需要《阿凡達》這樣的視覺奇跡。從這一點上說,82歲“高齡”的奧斯卡像凱瑟琳一樣勇氣可嘉,繼續秉承了電影仍然關乎人性、人心的優良傳統,它對《拆彈部隊》的褒獎也足以讓那些堅持自我而並不唯“技術”馬首是瞻的電影人長舒了一口氣。
    《拆彈部隊》也足以啟示中國電影:我們從不缺少戰爭片,但更需要通過戰爭透視人性的佳作;當《阿凡達》的技術浪潮呼嘯而來,不願跟風盲動的電影人又有多少呢?《拆彈部隊》的成功再次提醒我們,電影不僅僅需要娛樂和搞笑,更需要深思和堅守。


*********************************************************************************
我的點評

一個女人能拍出如此硬朗深刻的電影難能可貴,此次奧斯卡是真實戰勝了虛幻,藝術戰勝了科技, 和AVTAR都是好片,但同樣是好片,一個是寫實的,一個是虛幻的,奧獎還是會青睞真實的,因為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越近,電影就越有深度,越像個藝術品,而不是商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