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細微處看中美文化反差:怎麽處處都反著來?

(2007-12-02 09:48:59) 下一個

青年參考文陳強/我相信這是每一個認真為中國文化求出路的人,說得更狹小一點,每一個認真要在現代世界裏做人的中國人,多少會發生彷徨的一個課題:我們是維持著東方的傳統呢?還是接受一個相當陌生的西洋人生態度?

東方和西方究竟在什麽東西上分出了東和西?它們的白天是我們的黑夜,它們的黑夜是我們的白天?它們的黑暗時代是我們唐宋文采,它們俯視宇內的雄姿是我們屈辱含辛的可憐相?我們有沒有一個共同的光明?這光明又是否全盤西,或是全盤東?這又會成什麽東西?


這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上世紀
40年代首次訪問美國時發出的慨歎。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作為一個文化人,我還是在苦苦思索費老提出的這個問題。由於在美國的一年半時間,我多半待在大學校園,接觸的幾乎都是普通的美國人,因而難以站在宏觀的角度去觀察問題,但從日常生活中我還是感覺到了中美在諸多方麵的截然不同。

美國人初次見麵往往會自我介紹或直接問對方的名字。當美國人問你的“Lastname”(意為姓什麽”)時,初來乍到的中國人常常容易錯把自己的名字告訴對方。因為美國人的名在前姓在後,和咱們中國人正好相反,所以一不留神就可能答錯。


我們描述方位,習慣於從大到小,比如我在中國時名片上印的單位地址是:
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海運倉胡同2;而美國卻是從小到大,比如我在美國時名片上印的住址是:“1205UniversityAve.ColumbiaMissouriUSA”(1205號大學街哥倫比亞市密蘇裏州美國)。信封的寫法也正好相反,我們的規則是第一行寫收件人地址,中間寫收件人姓名,最後一行寫寄件人地址和姓名。如果給美國人寫信,那就得倒過來了:把自己的姓名和地址寫在上方,下方寫上收件人的姓名和地址。


類似這種反著來的稱謂還很多。比如位列北美五大湖之一的密歇根湖,英文叫做
“LakeMichigan”,直譯過來就是湖密歇根。分數的讀法也恰恰相反,比如35,我們是從先讀分母後讀分子,叫做五分之三,而美國人是從分子讀到分母,英文的說法是“Threefifth”。我女兒在國內時學過分數,到美國上學後曾為此困擾過一陣。

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裏,晚輩取名一般和長輩的名字拉開距離,如果名字相似,會被誤認為是同輩,那是不敬的表現。在古代,誰的名字要是和當朝皇帝的名字有一個字一樣,便是大逆不道的。然而,我發現美國人的名字居然經常和他前輩的看上去很像。比如現任美國總統小布什的全名是“GeorgeW.Bush”,而他的老爸、美國第41任總統老布什叫做“GeorgeBush”,小子的名字比老子的隻是多了個“W.”

美國人認為,晚輩和前輩的名字有重複之處,不僅不是不敬,反而是有紀念家族榮耀的含義。我的中學同學吳衛東在美國生活了20年,他在給孩子取名方麵便認同了老美的方式。他的第一個寶貝兒子的名字和爺爺的名字,隻是中間一個字不同,衛東說這是為了紀念他已故的父親。

在對身體的審美觀念上,中美之間也有明顯差異。過去,我們以胖為美,認為那是有福氣的表現。現在許多人吃得好了,也開始接受老美的觀念,紛紛加入減肥的隊伍。但是,在膚色方麵,我們和美國人的看法依然截然相反。中國人以白為美,女士經常塗抹美白霜,見到陽光還要拿傘遮著。而美國白人則喜歡棕褐色的膚色,認為那是健康、富有的外在標誌。

有錢有閑的人可以躺在海邊的沙灘或遊泳池邊,盡可能地裸露身體讓太陽曬,於是皮膚就黝黑黝黑的。而那些沒有機會出外度假曬太陽卻又渴望有棕褐色皮膚的白人,也可以有速成變色的辦法。在我住的社區對麵,有一個美容店,取名叫“Tan”(意為棕褐色或日曬後的顏色”)

我曾經好奇地上那兒看過,原來裏麵是一間間小淋浴房,人進去接受某種液體的噴灑,不到一分鍾就變色了。這種人造的膚色隻能保持一周。也就是說,每周都得來這兒噴一次,每次的收費是10多美元。一位嫁給老美的中國女士稱之為這是美國窮人的虛榮’”

在身體暴露方麵,中國男人比女人的自由度大多了,夏天光膀子穿褲衩在外乘涼的男士並不少見。在中國遊泳池,男士穿的一般是三角褲,身體暴露的麵積比穿遊泳衣的女士多得多。而在美國的遊泳池,女士多半穿的是三點式泳裝,而男士們穿的大都是接近膝蓋的短褲,遮蓋的麵積比女士還多。有一位中國學者穿著國內帶來的三角褲遊泳,結果引來了人們異樣的目光。後來這位老兄隻好去買了美式泳褲。


美國女人平時打扮比較性感,有的半個胸脯都隱約可見。但是,在醫院檢查身體時,她們又十分強調身體的隱私權。我太太在美國的醫院跟班過,給婦女檢查乳腺癌時,在場的醫生必須經過患者的同意才能留下。而在中國的一些醫院,醫生給病人打針,往往不在乎診室內是否有其他人在,拉下病人的褲子,就往屁股上紮針。


再來說說住的習慣。一般來說,美國富人住郊外,窮人才住市內。首都華盛頓到了晚上,就成了黑人的天下。在中國,越是靠近市中心房價越高,所以住在鬧市區的往往是有錢人,而低收入者多半住在市區的外圍。當然,現在中國一部分富人的觀念也在和美國接軌,在有了私家車後,開始撤離喧囂的城市,搬到郊外去過清靜的生活。

最後說說美國人對公眾人物和法律的看法。他們提到法律時往往都有一種敬畏感,在行動上不敢越雷池一步;而談到總統等公眾人物,有時反而不屑一顧。反之,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領導的地位往往比法律高。中國自古以來領導都是神聖的,連用漫畫的形式來表現正麵的形象都難得,但國人敢拿法律開玩笑的卻大有人在。

當然,中美文化的差異,歸根結底還是在對人性的認識上。多數美國人相信《聖經》上說的,人生下來就有原罪,人無完人,所以要靠製度來約束人的行為。中國儒家文化則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人變壞是周圍環境的緣故,所以強調人要自律。看來這種對人性的不同認知,最終導致了東西方在政治製度上的分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科夫 回複 悄悄話
東西方文化正在融合,文化反差正在逐步縮小...
tangxiaobaobao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