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答QTFY: 《色戒》不愛國嗎?

(2007-11-11 21:50:16) 下一個
答QTFY: 《色戒》不愛國嗎?

我在影評中說過《色戒》在美國是絕對不會紅的,原因正是你所說的,沒有一個光明的結局。美國人如果不是很看好這片子(我估計他們也不會反感),絕對不會是因為覺得王小姐不愛國,間接導致同誌犧牲,隻會是對一個救了自己愛上自己的情人能狠下殺手的惡人沒有得到任何懲罰會有心理上的不滿和壓抑。他們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女間諜假戲真做愛上了自己的行刺目標,救了他。到此為止,美國人是很理解的,絕對不會去指責王不愛國,背叛組織。美國是個非常看重個人的社會,他們肯定能理解王在那種特殊環境下的心理變化。他們甚至會認為王是一個少見的愛國者。為了國家,犧牲自己的貞操,放棄自己本來暗戀的男人,去色誘另一個男人,這在美國人看來是莫大的犧牲。所以她在情之所至的一瞬間做的決定是完全能理解的。問題是,接下去怎樣?

這裏就出現了好萊塢與中國作家的矛盾了。李安是在改編一個著名作家的小說,他不會有勇氣連情節也改了,如果真那麽做了,又不知有多少人會罵他糟蹋名家作品。他肯定知道好萊塢希望的結局,但他不可能遷就美國觀眾。一是他必須忠實於原作,二是原著的結局確實更真實。如果是我去拍,我會把結尾改了,可能就像一位網友建議的,讓易安排送王上一艘去中立國的船,然後王在國外一直等著易,一直到抗戰結束,王回國來找易,發現他已被國民政府槍決。這才是個典型的好萊塢悲劇。影片甚至都能涉及易在抗戰後期暗中幫助國民政府的情節(與真實情況相符),這樣的一個故事,悲劇效果會強烈得多,美國人會被這種故事感動,而不是現在的這個殘酷的故事。李安沒有做如此大改動的勇氣,張愛玲的FANS也不會允許他這樣做。他忠實的再現了張的內心世界,從單純改編原著的角度看,他無疑是成功的。可惜,這個小說就不是個完美的小說,電影也因此不可能完美,但李安在創作上的精致,他對原作的精確把握和藝術化表現(包括用性來表現人物心理和性格)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指責他不愛國更是一種把藝術和政治相混淆的民族主義的表現,甚至我覺得指責張愛玲都是沒有必要的,她的作品的使命就是揭示女性內心世界的,她不是在寫政治,誰能說戰爭情況下的藝術作品就一定要圍繞戰爭本身?藝術的本質是關注人性的,政治隻是人的社會生活的一部分,雖然藝術離不開一個基本價值觀的基礎(善惡的分野,所以才有好萊塢電影的基本定律:抑惡揚善的結局),但是這不是說藝術的首要使命就是“政治正確”,張愛玲的小說是一個女人想逃避主流價值觀而去挖掘人性之脆弱的作品,你可以不喜歡她的結局,但用泛道德化和泛政治化的理由去譴責她是不恰當的。

我當然反對賣國賊,我隻是覺得此片並沒有讚揚賣國賊,是寫的人性的弱點,你可以譴責王小姐犧牲了同誌沒有道德,但人是脆弱的,她在那一瞬間的舉動不是出於道德,國家,民族大義,是出於感情,這是人性的複雜,這個故事就是寫的人性的脆弱,它不是要讚揚這種脆弱,隻是真實的表現它。我們誰沒犯過錯誤,有時還可能是給他人造成很大傷害的錯誤,沒有人是完美的,有時藝術的使命僅僅是去揭示這種不完美,這種軟弱的根源,而不是去做道德判斷。中國過去的藝術習慣了把一切都貼上道德標簽,中國的傳統儒家文化更是從來把對道德的關注置於對人性的關注之上。現在這片子不是表現出王,易的行為就是對的,隻是想表現人的複雜。總之,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藝術不是宣傳(PROPOGANDA),藝術是引人思考,一個能讓人反思人性的藝術作品就是好作品,把藝術和道德,政治評判相混淆是膚淺的和不負責任的。這是我的觀點。李安寫了一個結局殘酷的悲劇,他寫的很好,很成功,但是這個結局的悲劇性本來可以通過另一種更接近主流價值觀的更完美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是他和張愛玲的共同遺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