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三億票房的( 黃金甲):中國電影的悲哀, 中國文化的悲哀

(2007-01-27 11:21:53) 下一個

三億票房的 < 黃金甲 >: 中國電影的悲哀 , 中國文化的悲哀

丁洪

看過 < 黃金甲 >, 不得不佩服張導的弱智 , 這種電影如果能得奧斯卡獎提名隻有一種可能 , 那就是美國電影藝術協會的人眼睛全都瞎了 . 說實話 , 看之前知道此片在國內票房已破三億 , 但我沒有抱很高的期望值 , 也從不看相關影評 , 隻想作出自己的判斷 . 但看後還是得感歎它編劇和導演的弱智 . 一部電影最根本的東西是劇本 , 張導能接下這個劇本 , 除了弱智沒有第二個詞可以形容他的藝術品位 . 從這部電影我真正看出了張藝謀是個好的攝影師 , 但現在絕對不是個好的導演 . 他的好的作品 , 象 ( 紅高梁 ), ( 活著 ), ( 秋菊打官司 ) 都是根據好的小說改編的 , 他從來不善於編故事 , 這本也不是致命傷 , 如果一個導演有品位 , 有眼光 , 能找到好的小說劇本改編也能拍出好作品 . 但很明顯 , 他的眼光和品位是在不斷退化的 . 這其中的原因我想成名後帶來的物質利益肯定功不可沒 .

為什麽說他弱智 , 這部高投資的所謂 ” 大片 ”, 從一開始就是定位要衝奧的 , 去年還為此與 ( 夜宴 ) 一番較量 . 如果我事先看了劇本 , 我絕對可以百分之一百肯定衝奧無望但國內票房也許會好 . 電影人不在劇本創作上下功夫 , 又想來錢快 , 什麽方法最簡單 ? 改編名劇 , 於是馮導改 ( 李爾王 ), 張導改 ( 雷雨 ), 如果說前者的改編還可以說是不成功 , 那麽後者就隻能說是拙劣了 . 前者畢竟故事發生在和原作相似的環境裏 , 後者則硬生生把發生在中國三十年代市民社會的一個相當真實感人的故事往皇宮裏塞 . 本來大環境的不同已使情節的真實性大打折扣 , 改編的故事結局更是犯了好萊塢的大忌 , 其實也是人類藝術創作的一個大忌 , 那就是不能以壞人得勢 , 壞人得道 , 壞人得意結尾 . 這不是說劇本結尾都應該是大團圓 , 但一個劇本一定會反映一定的人文精神 , 它弘揚什麽 , 貶抑什麽都應該由情節設計有所體現 . 我們總以為隻有中國才有所謂 ” 主旋律 ”, 其實美國電影是非常注重電影的道德責任的 . 即使是悲劇 , 也會讓惡人得到某種形式的懲罰 . 大家請注意馬丁 . 斯柯西斯改編香港 ( 無間道 ) 第一集的影片 , 今年奧獎的熱門之一 ( 無間行者 ) 與原作在結尾上的的一點區別 , 那就是黑幫臥底的警察雖然成功消滅了一切證據和證人 , 但最終還是被警局裏唯一知道真相但沒有證據的警探以私人解決的方式所殺 . 美國人做這一改動就是因為美國觀眾無法接受壞人全勝的結局 . 也許有人說 , ( 黃金甲 ) 中的皇帝失去了所有的兒子和妻子 , 也算是得到懲罰了 , 但對於這樣一個為了權勢 , 可以拋棄前妻 , 毒殺二妻的人來說殺個兒子又算什麽 , 他保住了王位和性命 , 這就是對他最重要的 , ( 黃金甲 ) 的結局就是他這樣一個罪惡而強勢的人的勝利 , 那麽我們就不得不對該劇的編劇和導演心生畏懼 , 他們想宣揚什麽 ? 是有權有勢就能做到一切 , 為所欲為嗎 ? 張導當然會否認這種意圖 , 我也相信這不是他想表達的 , 但這個弱智的劇本給觀眾傳達的就是這個 ! 這也正是該片絕對不會得到善良的美國觀眾的情感認可的原因 , 姑且不論它在人物心理性格和情感發展刻畫上的薄弱 .

劇本的真實性和深度是一個電影成敗的基礎 .( 黃金甲 ) 的演員表演我覺得都是不錯的 , 但這個本子從真實性 , 人物性格挖掘到最根本的價值觀都是有嚴重缺陷的 , 這種在預審階段就該斃了的本子得到張大導演的青睞和投資人的慷慨解囊 , 就不得不讓我們感慨中國電影的墮落和中國文化的沉淪了 . 為什麽馮導和張導 , 甚至包括 ( 無極 ) 的陳導都不約而同把改編或創作的目光投向宮廷呢 ? 為什麽中國的熒屏上充滿了清宮戲 , 明宮戲呢 ? 首先 , 豪華才能顯出大場麵 , 大氣派 , 才叫 ” 大片 ”, 才能賣 80 元一張票 . 在一個婚禮都喜歡用加長卡迪拉克顯示氣派和財富的社會裏 , 這種對觀眾心理的分析也是自然的 . 事實證明用錢堆出來的這個 ” 大片 ” 也確實用它的大場麵讓投資人賺了個盆滿缽滿 . 敗金主義的時代就需要宣揚皇宮和黃金的電影 . 這到是順應社會的主流文化潮流的 . 所以此片製作人張偉平才能在自己腰包鼓鼓 , 底氣很足的情況下和拍真實生活的賈樟柯導演來一番論戰 . 第二 , 拍宮廷戲能回避真實而複雜的現實生活 , 宮中的人個個衣食無憂 , 少了多少小市民的灰頭土臉的煩惱 , 對於導演來說省腦子 . 這多輕鬆 , 又能顯擺氣派 , 好好擺一擺款爺的譜 , 又隻需要把名著的情節一套 , 省了多少費勁心思去琢磨老百姓心思的工夫 . ( 雷雨 ) 為什麽成功 , 因為它寫的故事是當時老百姓中真真切切可能發生的事情 , 它用了很大篇幅描寫周家和魯家 8 個人物的感情和心理變化 , 更有震撼力的是它通過一出家庭悲劇反映了當時真實的階級對立和社會矛盾 . 這些都是在我們今天這些大導演迷戀的金碧輝煌的皇宮裏無法展現出來的 . 張藝謀以他的 ( 黃金甲 ) 再次向世人證明了他是一個出色的攝影師和一個拙劣的導演 . 影片中人為製造的色彩效果 , 濃的讓人覺得假 . 他的電影就是一副副的畫 , 單獨的看很美 , 但放在一起來講故事 , 就隻能說假了 ( 十麵埋伏是又一個典範 ). 整個影片在著力描繪皇宮的奢華 , 卻沒有花一點筆墨去回顧一下皇帝當年為什麽拋棄妻子 , 太子為什麽會愛上後媽 . 好電影從來不靠 ” 大 ” 的 , 這部電影除了盛大的場麵和濃重的色彩 , 什麽也沒給觀眾留下 . 美國觀眾看了覺得隻不過是寫皇室家庭內鬥和宮廷政變的戲 , 看不出和人性有什麽關係 . 這種沒有人性刻畫 , 而且最終惡勢力取勝的故事是沒有西方人會喜歡的 . 這恐怕是張偉平和張藝謀都始料未及的 . 這種估計上的偏差實際上是由中國當代社會的重物質和感觀享受 , 輕道德和精神追求的主流文化決定的 .

張藝謀過去的成就是建立在他所改編的那些小說的出色之上的 . 最典型的代表是 ( 活著 ), 在成功所帶來的名利 , 物質享受麵前 , 他沒有能清醒的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 他以為自己是文藝片 , 商業片樣樣都行的大家 , 他不是 . 他從來不是個寫故事的高手 , 但在早期他看故事的品位和講故事的能力還是不錯的 , 隨著金錢而來的隻是他選故事的能力的退化和庸俗化 . 他已經舍棄了 ( 黃土地 ) 時代的精神追求 , 而漸漸淪為商人的工具 . 他曾經是個好導演 , 但沒有經得住誘惑 , 他退步了 , 退化了 , 卻還不自知 . 在衝奧失利後重新用 ” 奧斯卡是西方人玩的遊戲 ” 來自我解嘲 . 既然如此 , 那當年得第一個金熊的時候 , 又何必歡欣雀躍呢 ? 憑心而論 , 一個人屈服於金錢 , 屈服於市場也不是一件很丟人的事 . 在一個拜金主義為主流文化的社會裏 , 要做到忠實於理想太難了 . 關鍵是你舍棄了人文追求 , 精神追求 , 就應該冷靜的認識到它 , 勇敢的承認它 . 張導沒有 , 他隻承認是風格轉型 . 其實他的影片的人文精神的失落是早就開始了的 , 他能選頌揚專製暴君 , 主張臣服的 ( 英雄 ) 就已經反映出他已經沒有了獨立知識分子的核心價值觀 . 正如賈樟柯導演坦率地指出的 : “ 當時大家在批評《十麵埋伏》的劇本漏洞時,張藝謀導演就說,這就是娛樂嘛!大家進影院哈哈一笑就行了。包括批評《英雄》時,他也說:“啊,為什麽要那麽多哲學?”問題在於《英雄》,它不是沒有哲學,而是處處有哲學,但它是我們非常厭惡、很想抵製的那種哲學。可當麵對批評時,他說我沒有要哲學啊!你處處在談天下的概念,那不是哲學嗎?你怎麽能用娛樂來回應呢?這樣的偷換概念,說明你已經沒有心情來麵對一個嚴肅的文化話題。這是很糟糕的。 ” 幸運的是 , ( 英雄 ) 在海外發行時 , 美國觀眾第一次看到那些武打場麵 , 覺得很新鮮 , 很好玩 , 所以壓跟沒去想 ( 他們也搞不太懂 ) 影片裏麵的思想內涵 .

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其內心中占支配地位的價值觀決定的 . 張導是大導演 , 一向以品位高雅 , 眼光獨到自居 , 可他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的自我迷失恐怕是他自己都沒有感覺出來的 . 一個小例子就是影片中的 ” 大胸 ” 炒作 . 影片還未公映 , 公關宣傳攻勢中故意透露出來的一些劇照就在媒體掀起 ” 大胸 ” 的熱烈討論 . 我看過片子後覺得故意用服飾展示宮女胸部純粹是本片一個為了增加票房而加的噱頭 , 沒有任何必要 , 跟劇情沒有任何關係 . 不是裸露有什麽問題 , 而是該不該裸 ? 今年金球獎最佳影片 ( 通天塔 ) 就有一個日本女孩全裸的場麵 , 但真實 , 自然 , 確實是劇情需要 , 很好 . 但是如果為了吸引眼球和借此炒作而去裸 , 就隻能說是拙劣 . 這種香港三級片的伎倆 , 我們張大導演竟不惜屈尊借用 , 不能不說是有錢能使鬼推磨了 .

一部文化價值低劣 , 其實商業可看性也不高的作品能夠在中國票房大紅 , 除了如賈樟柯導演指出的大腕用行政權利壟斷發行渠道和媒體渠道之外 , 與整個中國社會浮躁的金錢至上物質感觀享受至上的社會文化是分不開的 . 從眾心理使大家都去看熱鬧 , 蒼白的故事使大家看完又都罵 , 但罵罵咧咧中也沒有多少人有心情靜下來去電影院看一下沉重但真實的 ( 三峽好人 ), 為什麽 ? 明天還要忙著去賺錢呢 ! 哪有那心情去看民工的生活 . 每個人都祈禱自己不要成為那民工 , 所以不願意去直麵那自己不願意過的生活 , 可是不幸的是他們中的很多人 ( 在城裏是很多人 , 在農村是絕大多數人 ) 過的就是 ( 三峽好人 ) 中的生活 . 這是諷刺還是不幸 ? 賈樟柯導演選擇和 ( 黃金甲 ) 同一天公映 , 從市場決策看肯定是自殺 , 我想他也知道 , 才稱之為 ” 殉道 ”, ( 三峽好人 ) 的票房不利和 ( 黃金甲 ) 的票房大利在我眼裏隻是中國電影的不幸 , 中國文化的不幸 . 但是在這種悲哀中我們還是能看到賈樟柯 , 寧浩 , 王小帥 , 尹力 這些第六代導演忠實於平民生活 , 在真實生活中展現普通人的人性的不懈追求 , 但願他們不要象第五代導演的張藝謀和陳凱歌一樣在成名後就讓金錢迷失了自我 . 祝福他們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我愛微風 回複 悄悄話 張的[英雄]看完後, 後悔不疊, 所以[黃金甲]就免了, 不會好. 果然不出所料
加拿大斷腸人 回複 悄悄話 這個同意, 他畢竟不是電影學院導演係畢業, 他是攝影係畢業的, 去北京讀書前一直在西安,文化底蘊有限.
smarten 回複 悄悄話 你說的,和我說的差不多。 我就覺得張藝謀是西安人,沒什麽太好的文化修養, 能做的就是宣揚自然環境,就好像西安一樣(如果沒有兵馬俑,我關心西安)。 所以他的電影大多就是場景很漂亮,除了這些他也不過人吧。
加拿大斷腸人 回複 悄悄話 我相信第六代中有真正為了藝術而不是名利做電影的. 多數人當然有虛榮心, 尤其在一個虛榮的社會裏. 但中國之大, 還是有頭腦清醒忠實於理想的的人的.
文學眯 回複 悄悄話 你以為第六代就好了?和第五代區別是,他們出名之前就迷失了,就知道那種片子洋大人喜歡了,就知道小人物出名得靠啥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