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與毛澤東
(2005-06-17 01:34:11)
下一個
徐與毛澤東
一、四方麵軍會合是長征的勝利。但四方麵軍兵多糧足,一方麵軍有"中央"的之名,雙方都不很自在。雖說都是共產黨領導的,大方向並不矛盾,但實力原則在革命隊伍也依然有效。
張國燾對下麵散布:"中央政治路線的問題","中央紅軍的損失應由中央負責"、"軍事指揮不統一"……據說還派人找一方麵軍的同誌了解會理會議、遵義會議的情況等,實際上是進行反中央的活動。在此同時,凱豐、博古他們,則指責四方麵軍撤離鄂豫皖和撤出通南巴是"逃跑主義",還有什麽"軍閥主義"啦,"土匪作風"啦,"政治落後"啦,甚至公開寫文章抨擊。(頁427─428)
雙方都對分裂負有負責任:"張國燾懷有野心,想當頭頭,製造分裂,破壞了兩軍會合後的團結局麵。教條主義者沒有貫徹毛主席的團結方針,對四方麵軍吹毛求疵,橫加指責,也起了不好的作用。"(頁429)分裂的責任後來被堅決地劃到失敗者張國燾的頭上。當曆史的真相已被改寫得難以複原時,徐這種各打五十板的說法其實是很含蓄的,他的真實思想,更可能是對中央方麵的不滿:"說老實話,心裏是不痛快的的。四方麵軍這支部隊是從鄂豫皖的一支三百來人的遊擊隊伍發展起來的。打了那麽多硬仗,發展到八萬多人,很不容易。……怎麽又是軍閥,又是土匪,又是落後,又是逃跑的?!不看主流,把四方麵軍說得漆黑一團,對兩軍團結對敵,沒有任何好處,我確實想不通。"(頁429)
張的肅反把徐的妻子也殺掉了,兩人在軍事戰略上也時有分歧,但張、徐之間仍然保持著過得去的合作關係。盡管可能是張不得不用徐的軍事才能,盡管在此過程中徐有過不少委屈和忍耐,但徐對張並不總是否定的。在一、四方麵軍分裂時,他不會舍棄自己的隊伍跟中央紅軍走。他畢竟是四方麵軍的總指揮:"一方麵,幾年來自己與張國燾、陳昌浩共事,一直不痛快,想早點離開他們。兩軍會合後,我對陳昌浩說,想去中央做點具體工作,的確是心裏話。……另一方麵右路軍如單獨北上,等於把四方麵軍分成兩半,自己也舍不得。"(頁453)
不過徐不是鋒芒畢露的人。毛兒蓋的政治局會議上,他和陳昌浩都同意毛向東發展的主張;1935年9月8日,張發電要陳、徐率右路軍南下,中央方麵反對,開會時,毛等擬好一份要張執行中央北進指示的電文,並要陳、徐表態:
陳昌浩表示,同意電報的內容,建議力爭左右兩路軍一道北上;如果不成,是否可以考慮南下。我同意中央的意見,對南下問題考慮不成熟,沒有表態。(頁447)
這是一次關鍵性的表態。陳、徐都同意北上,但陳顯然願意考慮南下作為另一種方案,所以次日張再次來電堅持已見時,陳就改變了態度同意南下;而徐沒有就南下與否表態,盡管事實上徐肯定不願離開左路軍單獨北上,次日也和陳一道同意南下。善於利用矛盾的毛澤東從此捕捉到陳、徐是有區別的。10號晚上:
毛主席親自來到我的住處,站在院子裏問我:向前同誌,你的意見怎麽樣?我說:兩軍既然已經會合,就不宜再分開,四方麵軍如分成兩半恐怕不好。毛主席見我是這種態度,便沒有再說別的,要我早點休息,遂告辭而歸。(頁452)
當天深夜,毛與中央單獨率一、三軍團北上。在分裂的前幾個小時,毛找他的動機顯然是對他和張、陳的關係略有了解,想把他從張、陳那裏來分化出來,爭取他的支持。他的態度當令毛失望,以至於給徐後來的地位留下陰影。
但處在徐的位置,他的選擇是最得體的。即使他想義無反顧地支持毛,也帶不走隊伍:"那時,陳昌浩的威信不低於我,他能說會寫,打仗勇敢,又是政治委員。他不點頭,我一個是帶不動隊伍的,隻能悄悄地帶走幾個人。"(頁454)沒有隊伍,他對毛的支持也就沒有多大價值。正因為徐沒有離開四方麵軍,始終參與掌握著這支部隊,即使兵敗祁連,他也當之無愧地是這個"山頭"的代表,特別是在張遭到清算、陳自我消沉之後。
1940年徐重回延安,"總政治部的同誌熱情接待,……毛主席住楊家嶺,很快接見了我。……過了不幾天,中央機關通知我搬到王家坪大院去信。那裏環境幽靜,樹木不少,朱德、葉劍英同誌也住在那裏。"(頁667)這不是偶然的,師哲記得:"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前夕,徐向前同誌被調回延安。……不久,毛主席和朱總司令要我把徐向前也請到棗園來住,並要我照顧好他的生活。朱德同誌特別交代:'生活待遇要和我們差不多,他是有代表性的人物。'"(7)
生活待遇差不多,但不可能再掌握一個方麵軍或一個戰略區了。軍人功勳和位置在其擴兵占地,但是否有機會這樣做。則要看毛是否放手讓他去幹。1937年整編時,四方麵軍的部隊被編在劉伯承手下,徐屈居一二九師副師長;1938年率該師左縱隊赴冀南獨立發展,剛打出一片天下,即於1939年春被派往山東;山東縱隊發展起來後,1940年5月調他去延安參加整風;1942年5月任晉綏聯防司令賀龍的副手;1943年春任抗大校長;1947年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始終沒有開疆辟土、獨立發展的機會。後來主要是從地方部隊中建起了後來的與閻錫山較勁的十八兵團,終於在國共決戰中爭了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