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昌好和張國燾

(2005-06-17 01:29:27) 下一個
4  肅反的效果
  鄂豫皖蘇區"白雀園"大肅反,持續3個月,肅掉2500多人,團以上幹部百分之六、七十被捕或被殺。"'肅反'的對象,主要有三種人:一是從白軍中過來的,不論是起義、投誠的還是被俘的;二是地主富農家庭出身的,不論表現如何,要審查;三是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凡是讀過幾年書的,也要審查。"(頁158)概括起來,一是有曆史疑問的,二是知識分子的,直到"文革"為止的多次整風、審幹運動,無不以這兩種人為對象。
  清洗這兩種人無疑有純潔革命隊伍的理念支持,與黨的綱領一致,所以每次"肅反"公開借口都是"清理階級隊伍"。但實際上,或許還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對權力挑戰者的整肅。因此,在鄂豫皖,"原來地方上土生土長的一些領導幹部,多被搞了下去。"(頁146)"被肅掉的大都是有能力、有戰鬥經驗、和群眾有密切關係的領導骨幹。最早革命的一些領導人,……均先後被逮捕、殺害,令人痛心"(頁159)張國燾的肅反,主要有兩次,對象都是土生土長的領導人或在他之前被派到鄂豫皖來的領導人;時間都是在這些人向他的權力提出挑戰之後。
  第一次是1931年9月旬開始的"白雀園肅反"。起因是9月初曾中生等人在南下(曾)還是北返(張)問題上與張有不同看法,紅四軍的一些活動分子就在雞鳴河開會,通過申明書,決定派人向以張國燾為主席的中央分局陳述意見,官司一直打到中央。這使張感到自己的意誌難以在四軍貫徹,在得到中央的支持後,不久他發動了大規模的肅反。"許繼慎經常講張國燾是老右傾機會主義。為這件事,張國燾很討厭他。……我想,把他抓起來,這可能是一個原因吧。(頁157)殺掉了許繼慎等人,張國燾建立了他對鄂豫皖蘇區的絕對權威。
  第二次是1933年6月開始的"反對托陳取消派與右派"運動。起因是1932年12月,"在小河口,曾中生、曠繼勳、餘篤三、張琴秋、朱光同誌醞釀,要派人去黨中央揭發張國燾的錯誤,請中央采取措施加以糾正。"(頁227)張琴秋與陳昌浩交好,想爭取他的支持,陳當然不會支持,並立即告訴張國燾。張表麵接受了他們的一些意見,但"川陝革命根據地建立以後張國燾便借口'肅反',陸續將曾中生、餘篤三、曠繼勳等人逮捕或危害,張琴秋也被降職使用。"(頁227)從此以後,紅四方麵軍再也沒有人敢公開批評他。
  處於四麵包圍中的紅軍內部殘殺,"就連王樹聲、倪誌亮這些老同誌見到我,都不敢說什麽。真是一片白色恐怖的氣氛!"(頁159)然而"白雀園大肅反"後不久的四次戰役,紅四軍連戰皆勝;川陝根據地"反托陳取消派"的同時,紅軍連續發起三次戰役,戰績輝煌,川陝根據地進入全盛時期。正如毛澤東在江西蘇區的"反AB團"沒有影響反"圍剿"的勝利一樣。如果總結勝利經驗,張國燾肯定算上"肅反"這一條。正由於"肅反"不妨礙戰鬥勝利,所以"肅反"的教訓從來沒有得到認真總結。徐痛徹的說:"逼供信,冤假錯案,在我黨的曆史上一再發生,共產主義運動中也不鮮見,很值得研究。"(頁161)確實值得研究,而且必須在一個相當複雜的思維結構中來研究。
  周維炯臨死前說:"老子二十年後還要革命,我不是反革命,你們才是反革命。"(頁158)看來,此人隻有素樸的革命感情而不真正懂得中國革命,他不懂得,在革命的邏輯中,濫殺同誌的人並不一定就是壞人,他或者是好人做錯事,或者根本就沒錯。
  這個道理國民黨也不懂。"1942年陳毅同誌到延安的時候親口告訴我,他在新四軍與國民黨談判的時候,特務冷欣親口對他說:我們略施小計,你們就殺了許繼慎。可見,我們是上了國民黨的當了。"(頁158)這個國民黨特務也不大了解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殺許繼慎誠然是上當,但殺了許,張國燾強化了個人的權威,上下都怕他,因而更加義無反顧地上陣殺敵,並沒有因為殺了許繼慎就敗於國民黨。
             5  陳昌浩
  陳昌浩是四方麵軍的政委,有最後決定權。徐與他有許多矛盾,49年以後陳作為張國燾的追隨者,在黨史上的形象一直不好。但徐在回憶錄中一再說他"很能幹,有才氣,但年青火旺,盛氣淩人,連張國燾都得讓他三分。平時,幹部佩服他能寫能講,但也怕他發脾氣。"(頁330)
  陳昌浩在部隊政治工作上有很大成績:"陳昌浩同誌有實幹精神,對四方麵軍的政治工作了積極貢獻。"(頁191)軍事上也不外行,在1932年4月要不要打蘇家埠、同年6月要不要西出平漢線作戰、同年10月漫川突圍的方法等許多作戰中,他都和徐一起堅持了與張國燾不同的正確立場。陳還有一個近乎傳奇的故事,1930年初,紅軍繳獲了一架飛機。"陳昌浩曾坐上它穿越白區,去過皖西根據地。他那時才27歲,幹起來真行,也有辦法。怕駕駛員不可靠,在白區降落,就帶上手槍,拿著手榴彈,帶他聽指揮。"1931年12月22日,他又坐上這駕飛機到敵占區上空扔炸彈,散發宣傳品。(頁175)
  黨內的肅反通常是"一逼、二供、三相信"(頁161)但"陳昌浩同誌就更凶嘍,捕殺高級幹部,有時連口供都不要。這個人幹勁十足,但容易狂熱。"(頁160)憑什麽呢?那就隻能是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和自己看著不順眼的人。1932年6月的木門會議上,"陳昌浩的頭腦清醒了些",他承認抓錯了人、同意停止肅反。(頁298)似乎他也明白隨便殺人不好。可是會後不久,他與參謀主任舒玉章為打不打楊森爭論起來,舒說:"不管你們怎麽說,我們和人家代表說了互不侵犯,你們打楊森,犯了錯誤,是'立三路線',官司打到中央去,我也保留意見!"
  這下陳昌浩可炸了,拍著桌子說:你是個"日本特務",在這裏搞煽動,反對政治委員!下令:"馬上來人把他捆起來!"……後來,聽說是以"反革命"的罪名,把舒玉章殺掉了!(頁329─330)
  一方麵要停止"肅反",另一方麵仍然捕殺與自己爭論的人,可見陳是多麽習慣於不把同誌的生命當回事。
  徐對陳的總的評價是:"昌浩同誌的一生,是為共產主義事業積極奮鬥的一生,對黨和人民作出了許多有益的貢獻。他對敵鬥爭勇敢,才思敏捷,雷厲風行,俄文翻譯水平相當高。他是**中全會和王明一夥一塊上台的,貫徹過教條主義的東西,並一度支持過張國燾的分裂主義,但那時年青幼稚,屬於好人犯錯誤。"(頁571)
  陳昌浩和鄂豫皖省委書記沈澤民都是殺人甚多的左傾宗派主義者,但徐一再認為他們都是"好人"。對不同意自己意見的人就要殺死,這樣的"好人"不是在道德的意義,而是革命事業的意義上,革命不就要幹勁十足、有狂熱性的人嗎?
  "張國燾這人不是沒有能力,但品質不好,他是借口肅反,剪除異已,建立個人統治。不僅搞軍隊,也搞地方。"(頁159)早已投敵的張國燾肯定不是"好人",如果他沒有投敵的呢?即使如此,徐還是肯定了他的能力。長征途中張與中央分庭抗禮,四方麵軍的將領至少是服從了他。直到延安時期清算張國燾時,"由於張國燾統治四方麵軍多年,又一直掛著馬列主義知識分子的招牌,長期在四方麵軍內實行愚民教育。所以四方麵軍的一些幹部出於對黨的樸素感情,對張國燾還有些盲目迷信,把他看作四方麵軍的代表和化身。對抗大貫徹中央決定,批判張國燾錯誤的學習產生了反感和不滿情緒。在這些同誌中,有的甚至走上與黨組織對立的懸崖"(6),莫文驊是批張先鋒,他的語言不太準確,如"愚民教育"雲雲,是不會得到四方麵軍將領認同的,但他反映了一個事實:戰爭年代,領導人的"肅反"殺人,並不妨礙他的威信,甚至就是立威的主要形式,一個雙手沾滿紅軍幹部戰士鮮血的人仍然是一個"好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