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簡評粟裕為解放戰爭的作用

(2005-06-16 20:59:00) 下一個



簡評粟裕為解放戰爭的作用——獻給粟大將軍96周年誕辰


中華自古多名將,其中能弱擊強獲得大勝的人並不多。在現代戰爭中由於對火力依靠,以少勝多就更不容易。
在解放戰爭我軍之所以打敗國軍最主要靠的是三野和四野。這就是為什麽朝鮮戰爭中以這兩支部隊參戰的原因。
在解放戰爭中我軍相對國軍兵力少到其次,最主要的武器不如對手。
一野在解放戰爭中隻是利用間隙打了幾次小仗,大多數時間隻是利西北複雜的地理繞圈子。
二野最初打了幾仗之後就千裏躍進讓人家困在了大別山裏,在淮海戰役在三野支援了六個縱隊情況下滅了黃維。渡江之後敵我形勢逆轉,就沒什麽可說的。
四野在與其它三個野戰軍是不同的,地理位置背靠蘇聯得到很大支援,武器不僅比其它三野戰軍好就比國軍也要強不少,並且數量上裝備了幾個縱隊,我軍在東北可以說兵力火力均強於國軍。這就是為什麽國民政府采用南攻北守的方針。四野之所以能夠改變敵我局勢力量之一。最主要的功績就是蘇聯的援助。
而三野在受到蔣介石重點照顧,把三分一之的機動兵力投入到山東戰場。三野在人數火力均不占優情況下挺了下來,消滅了大量的國軍機動兵力,並反攻最後將紅旗插上了總統府。三野在沒有得到援助,並且是國軍重點進攻的情況下,成為改變敵我局勢最重要的力量的原因,就是三野有一個粟裕。
粟裕是如何取得的這種勝利呢。國軍開始進攻采用的是分路進攻的方案目的是多路合圍,粟裕就采用了先弱後強,圍點打援的辦法吃掉其中的幾路,並且在戰爭靠繳獲補充火力,利用間隙補充兵力。蘇中魯南宿北就是這種打法。
之後國軍改變部署采用南北對進的方法,對華野進行夾擊,這時粟裕采用的是形示於南,尋殲於北的策略,讓一個縱隊在地方部隊的配合下反孫臏減灶之計,用增灶之計佯裝主力運動防禦,之後向西作突圍的假象。主力部隊揮師北上漂亮的殲李仙洲兵團於萊蕪,生俘李仙洲。此戰之後三野用繳獲的大炮成立了特縱即炮兵縱隊。
國軍看這樣打不行就又改變策略。兩個爛葡萄夾一個硬核桃,五大主力之三74師第五軍第十一師,分別各配兩個師跟隨相距不到幾公裏。想讓粟裕無從下手,可是粟裕卻敢於向國軍五大主力之首的74師下手,硬把從他挖了出來圍點打援,采用兵家大忌的內外兩線作戰,吃掉了被稱為國軍禦林軍的74師。
此戰另蔣介石痛心疾首,連74師也不能逃脫被殲滅的命運,那麽誰也頂不住粟裕的圍殲。不得不再次改變戰術,把兩到三個師合起來組成兵團。
而我方情況卻發生變化劉鄧為幫華野吸引兵力,千裏躍進大別山。國軍於是開始圍繳劉鄧。放棄了對華野的圍繳。
這時該華野支援劉鄧了,華野於是分兵內外線兵團,兵力少了卻要進行不擅長的攻堅,雨季又增加了難度。城沒攻下來,打援吧敵軍改變了策略,大兵團行進,我軍兵力火力又不強,根本吃不掉。雖然我軍主力沒什麽損失,但對習慣於打大勝仗的人來說平局是難以接受的。就好像一支接連大勝幾場球隊,對突來的沒有進球的平局就相當於失利。如果這種仗放在別的野戰軍算不了少什麽放在三野就成了失利了。
這幾仗的消極作用還有就消耗了珍貴的彈藥。而三野當時主要是靠繳獲的彈藥打仗。所以在之後的半年,三野沒打什麽大仗。
中央為了緩解中原野戰軍的局麵又想讓粟裕代三個縱南下。粟裕以敏銳的頭腦分清當時的形勢,分兵南下還不如集中兵力與國軍在江北決戰。粟裕親自去西柏坡向中央陳述利害讓中央改變了決策。讓中國早解放了一年。中央這時把陳毅調走讓粟裕獨自指揮三野大軍。
粟裕於是開始著手中央下的殲滅國軍第五軍的計劃,粟裕明白三野目前最少的是彈藥完成任務很困難,這時他盯上了當時的河南省省會開封。粟裕以殲第五軍為名兵進河南,突然奇襲空虛開封,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國軍各路兵團紛紛馳援,粟裕先行隱匿主力於開封城外,一個縱隊守城,之後棄城而逃把馳援的第五軍引走,主力利用拉開空子圍區壽年於龍王店,全力圍殲。國軍各路人馬急速向龍王店靠攏。
國軍之精銳第五軍,從開封回師後更是奮力解救,邱清泉眼睜睜的用望遠鏡看見區壽年在前麵被粟裕生擒,卻不能前進一步。
殲滅區兵團後,黃伯韜卻突然殺到眼前,此時形勢急危我軍七個縱隊在敵多個兵團包圍之下。部隊又連續作戰沒有休息。粟裕這時命令部隊全進攻黃兵團,但不許穿插分割。黃兵團被打得落花流水隻要再幾個小時就要被全殲,粟裕這時卻突然撤走。黃兵團被打得不敢動。粟裕大軍早已從國軍幾大兵團中抽身而出。
此戰意義非凡,國民黨當局極為震動,因為華野已經有能力對其大城市進攻,對其大兵團進行殲滅,國軍已經束手無策,組成更大的兵團是不可能的。此戰可以說解放戰爭的轉折點,是我軍與國軍進行決戰序幕,無怪毛澤東得知這個勝利消息後對人說:解放戰爭中最難的山頭已經翻過去了。
粟裕將國軍主力調入河南後,自已回兵山東和內線兵團合兵一路,打響濟南戰役,蔣介石急命各路大軍救援,然而有了豫東之戰教訓,誰也不肯奮力前進,各路人馬每天隻前進幾公裏,到濟南被占之時援軍幾乎原地未動。解放濟南後山東省全境解放,繳獲大量裝備,並從大連到山東建立了海上運輸線,三野再不用為彈藥發愁了。
在濟南戰役即將結束時,粟裕就開始為下一步的目標淮海戰役作準備,48年底淮海戰役暴發,第三野戰軍殲敵44萬,出兵幫二野打黃維不計在內,生俘國軍副司令杜聿明,邱清泉黃伯韜兵敗自殺。具體過程大多數人都知道,這次戰役雖然名義上有個總前委,但粟裕卻是我方的實際指揮者和策劃者,粟裕原來隻是想在打黃伯韜時讓二野出兵幫助阻截一下黃維兵團,劉鄧卻自不量力生要吃下去,結果還是咬不動,最後還是三野派去了6個縱隊才搞定。劉鄧在淮海戰役中的作用,可以說隻是一個阻援兵團的作用。
淮海戰役可以說是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跡,60萬打80萬殲敵55萬。有人說林彪指揮三大戰役中的兩個,粟裕隻參與指揮了一個。粟裕參與指揮隻是表麵是實際從戰役的最初策劃到具體執行,粟裕都起的是決定性作用。遼沈平津兩戰,我軍不僅人數達到二比一到三比一,裝備火力也占絕對優勢。遼沈戰役中國軍真正意義上兵團隻有一個廖耀湘一個但卻有60萬人在等著,而淮海戰役我軍人數少於敵方,裝備也差於敵方。參戰的國軍大兵團達到五六個之多。可以這麽說十個遼沈也不一如一個淮海精彩。
此後粟裕又指揮了渡江戰役中東兩線以及上海戰役。
粟裕在解放戰爭這短短的三年裏指揮戰役之多,規模之大,難度之高在古今中外都是十分罕見的。他在裝備人員劣於敵軍,沒喘息時間情況下打贏這麽戰役,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從不貪功兩讓司令一讓元帥,對曾經排擠過他彭德懷以德報怨,不肯在彭德懷被整的時候落井下石。他的才華不凡他的人品更可以說是舉世無雙。
然而就這樣一個人,今天有些人還在對他進行謾罵攻擊,說他爭元帥,說他當初讓司令是以退為進為謀更大權力。
因為華東野戰軍裝備人員相對於敵人要差,他麵對的敵人更多,更頑強有的國將領寧可自殺也不肯投降。所抓的敵將也是生俘的多主動投降的少,雖然打勝很多的戰役但傷亡在四大野戰軍是最多的,在戰役進行中局部戰鬥有些會打得不好,如豫東之戰後期阻截第五軍就損失了不下1萬人。可是這些就成了有些人攻擊粟裕的口實,認為他無能。在七月分兵之後華野因多方麵打得不是很理想,但主力未受損失。在有些人眼裏這也是敗仗。金門之戰隻是華野眾多兵團,在渡江之後打的眾多戰鬥的一個,當時粟裕隻是分派各兵團任務,如果其中一個沒完成好。粟裕就要為這負責?
原先我還會為了粟大將軍鳴不平,和這些人爭辯一翻,但有用嗎,有些人隻能看到美玉上的瑕疵。和他們較是多餘的。

 

-----------

評點: 除了貶低了下其他野戰軍和林彪外, 整體還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